在鬼穀子的思想體係中ˊ﹃捭闔﹄是一對非常重要的哲學概念ˊ﹃捭﹄為開啟ˊ﹃闔﹄為閉藏ˊ這既是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ˊ也是縱橫家遊說活動的根本方法°在鬼穀子看來ˊ﹃捭闔之術﹄既是世間萬物的根本道理ˊ更是解決一切矛盾的鑰匙ˊ通過遊說中的應對ˋ較量ˊ最後達到﹃乃可以縱ˊ乃可以橫﹄ˊ而無敵於天下°
第一節 閉藏之術——聚斂鋒芒成大事
鬼穀子曰:“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
鬼穀子說:“如果要運用開啟之術,貴在周詳完備;如果要運用閉合之術,貴在隱藏保密。”
鬼穀子的這一閉藏之術與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不謀而合,意思就是說那些大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盡管有滿腹學識,但平時很懂得隱藏自己,從來不自作聰明;有的人盡管能言善辯,但表現得好像不會說話一樣。早在幾千年以前,鬼穀子就一語道破了智慧人參的玄機,那就是我們無論處於什麼位置,鋒芒必不可露,不要隨處顯示自己的聰明。一個人有絕頂的聰明,有滿腹才華,那固然是好事,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所妒忌,避免功高蓋主,這才是最大的才華。
人們常常用“聰明”這樣的華麗字眼兒來形容一個人的智慧,實際上,“聰明”是個值得玩味的詞,它雖然透露出“智慧”,但也隱含著“不穩重、浮躁、愛表現”的意思,所以,有時候聰明也是一個貶義詞。真正的聰明人,不會隨便顯露自己的聰明,甚至給人的感覺是愚蠢笨拙的,表現得既謙虛又謹慎。有人認為謙虛或謹慎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對待他人,就會贏得他人的好感;如果他能夠謹言慎行,還有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所以,做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深藏自己的智慧,這才是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
漢武帝即位之初,下詔征求賢良有識之士,東方朔也趕來湊熱鬧,他上書說:臣自幼失去父母,由兄嫂養大,12歲開始學書法,3年之後文史知識足資運用;15歲學擊劍;16歲學詩書,背誦22萬言;19歲學習孫武兵法,戰陣排列,也背誦了22萬言,臣身高九尺三寸,眼睛明亮如寶珠,牙齒整潔如有序的貝殼,像孟賁一樣勇敢,像慶忌一樣敏捷,像鮑叔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忠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做陛下的大臣。這份奏章自視甚高,油腔滑調,偏偏漢武帝覺得此人比較奇特,下令東方朔等詔於公車。
有一天,東方朔陪漢武帝遊上林苑,漢武帝指著苑中一棵樹,問東方朔:“此樹叫什麼名字?”“叫善哉。”東方朔隨口答道。漢武帝暗中叫人將這棵樹做了記號,並記下東方朔說的樹名。幾年後,漢武帝和東方朔又來到那棵樹前,漢武帝問東方朔:“此樹叫什麼名字?”“叫瞿所。”東方朔隨口答道。
漢武帝臉色一沉,嗬斥道:“你竟敢欺君,同一棵樹,為何有兩個名字?”東方朔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馬長大之後,我們才叫它馬;在它小時候,我們卻稱之為駒;雞也一樣,在它小時候,我們叫它雛。這棵樹也有一個生長過程,我以前叫它‘善哉’,現在叫它‘瞿所’,有什麼好奇怪的?”漢武帝明知東方朔是在詭辯,但對他的足智多謀非常欣賞,就沒有追究。
東方朔聰明絕頂,但一直沒能得到漢武帝的重用,大多時候隻是郎官,僅供漢武帝取樂而已。東方朔也曾滿懷壯誌,上書陳請農戰強國的大計,但是,漢武帝始終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這主要是因為東方朔不懂得運用“閉藏之術”,總是自作聰明。
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從來不會到處炫耀自己的聰明和才華,因為他懂得更好地保護自己,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有人說,聰明伶俐,人見人愛!其實並不是這樣,那些到處顯露聰明的人實際上並沒有受到人們的喜歡,相反,他們會處處受到排擠,最後鬱鬱不得誌。我們深究其原因,就是他們鋒芒太露,太過張揚,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聰明,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常常口若懸河、直抒胸臆,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或者毫不留情地當麵指出對方的錯誤,不給對方台階下。也許,他們表現自己時是得意的,但隨後就會淪落為失意者。因為他自以為很聰明的行為,無形之中給自己人生路上設置了莫大的阻礙,還會因為搶了人家的風頭而招人妒忌,有的人因為聰明外露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有的人因為聰明外露而招來了殺身之禍。
心理支招
鬼穀子的閉合之術,旨在要求我們懂得隱藏自己的才華與聰明,尤其是在某些人麵前或一些特定的場合。一個人隨意展露自己的才華並不值得推崇,難得的是他要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聚斂才華方能成大事。有人說:“聰明人能裝得不讓人覺得聰明,那才是真聰明。”那些表麵上聰明的人,人們是不喜歡的,聰明並不是壞事,但太過鋒芒畢露就是壞事了,因為會招人嫉妒,另外還會得罪人。所以,盡可能地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做人生路上的大智者。這是一種心理智慧,更是我們維係和諧人際關係的寶貴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