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寫出好故事
小說/劇本其實就是講故事。就像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給我們講故事一樣。唯一的區別在於我們是用文字講故事,我們的對象是坐在書本的對麵,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則是與我們麵對麵地用語言來講述。
那我們作家的任務是什麼呢?怎麼樣才算是把小說寫成功了呢?
不同作者對一個成功小說的看待標準也不一樣。有的人認為能得到評論家的認可就已經算是不錯了,而有的人認為獲得茅盾文學獎就算是成功了,還有的人認為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才能算是成功。
但是對於小說或劇本而言,是否暢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如果讀者不願意為你的作品埋單,多少還是會很失落。
而讀者是否願意埋單,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故事決定的。所以在暢銷小說/商業劇本的寫作當中,“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甚至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說到這裏可能有些朋友表示納悶,不是說寫小說最終應該要回歸到立意嗎?的確,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不僅僅是故事編排得好,立意也是很高的,比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作品之所以能夠暢銷多年,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故事情節精彩,也不僅僅是它們的人物形象塑造得足夠鮮明,它們還具備一定的社會效益和思想高度。
一些有寫作基礎的讀者可能又問了:那小說的主題呢?所以,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初學者寫小說可以先不去思考主題。這可能顛覆你過往的認知。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寫一個作品的時候,不停地在想我到底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主題、我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別人一個什麼樣的道理等,那麼你的這個故事就會很單薄。因為在你的故事裏麵,讀者就隻會看到你所定的這一個主題。
我們來舉個例子。
一個作者定的主題是:父母應該要用愛來養育孩子。那他在這個作品裏麵表達的就是父母應該如何愛孩子,孩子要如何孝順父母。所有的事件,所有的台詞、情節都是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的。那麼,無論故事設計得再曲折、再跌宕起伏,故事都會很單薄、不豐滿,也沒有任何懸念。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不同的讀者去讀《哈姆雷特》這本書,他們得到的和感悟到的是不一樣的,他們讀出來的這個故事的主題也不一樣。
就像《西遊記》,有人說它是寫官場腐敗的,有人說是寫佛道之爭的,還有的人說是寫三教合一的。但是,我們試想,如果《西遊記》的作者早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想著要通過這個故事寫出官場的黑暗,那讀者還能讀出其佛道之爭嗎?還能讀出三教合一嗎?當然不會!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難道是作家莎士比亞早在構思《哈姆雷特》的時候就構思了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性格嗎?還是在這個作品裏麵已經策劃出了一千種不同的主題呢?
當然不是,如果說莎士比亞在構思這個作品的時候就在這本書上注入了一千個不同的主題、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性格,那我想我們今天就不可能讀到他的作品了,也不可能討論他的作品了。為什麼?因為把一千個不同的主題注入一個作品中,一千個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放在一個人身上,那是計算機幹的活,不是人能做到的。
就算是讓你把一千個不同的人物性格羅列在紙上,那至少也得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況且你還要把這一千個人物性格設計在一個人身上,還要讓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東西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確實是不同的讀者在閱讀《哈姆雷特》時就真的讀出了不同的主題。那到底莎士比亞是怎麼做到的?
顯然,莎士比亞在寫《哈姆雷特》之前,他並沒有把一千個不同的主題都放在這個作品裏麵,他也沒有把一千個不同的人物性格整合在哈姆雷特一個人身上,他做的僅僅就是把一個故事講好,講得跌宕起伏,讓人一邊淚流滿麵一邊欲罷不能地往下讀著。
而在講述這個悲劇的時候,這裏麵就有著作者自己的愛情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自己的金錢觀、倫理觀等。也就是說,因為故事是作者設計的,所以故事裏麵主人翁的價值觀、愛情觀、金錢觀等其實也是作者身上具有的。
作者並不是刻意在其作品中注入這些觀點,而是在寫作的時候潛意識注入的。
人本身是多麵的、複雜的。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包括愛情觀、倫理觀等都不是單一的,而是複雜的。
所以作品也就變得複雜,不同的人讀出了不同的主題。
舉個我父親的例子。
我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莊稼地裏過完了自己的一生,一年四季忙碌不停。春天,種完自己家的地,父親還會牽著牛,抬著犁去給別人耕地掙錢。秋天收完自己家的莊稼,父親又會去給別人家收莊稼掙錢。
從這點上看,我父親是個勤儉持家的好男人,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
可是我的父親又有另外一麵:當他遇到知己時,他可以在一天之間把一年辛苦種地積攢的錢用來與朋友大醉一場,全部消費掉。
從這方麵看,他又是一個不顧家庭、隨意消費的人。
那我的父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不同的人對他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要表達的意思是人是複雜的、變化的,莎士比亞也是,所以他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靈魂注入這個作品裏麵之後,作品裏麵的人物就很形象生動,活靈活現。人們去閱讀他的作品,就像是在跟他相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
一個人的世界觀是複雜的,性格是多麵的,對金錢的看法,對愛情的看法也是複雜的,甚至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清楚地認識我們自己。
同一個人物,會接收到不同人對他的不同看法和評價。比如,有人說我父親是個勤儉持家的人,也有人說他揮霍無度,還有人說他對朋友很忠義。
同理,不同的人去讀同一部作品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解讀。
講這麼多就是想告訴每一個初學作者,當我們寫一個作品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刻意和過度考慮作品的三觀問題。因為在講一個故事的時候,所有的這些語言場景、人物行動都是你設計的,都會按照你的安排去走。這些人物的選擇、台詞的設計都會帶出你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你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至於你的三觀是什麼樣的,讓讀者們自己去讀就好了。
作為小說作者,你的任務隻有一個:寫出一個好玩的、能讓讀者不看到最後就不撒手的故事就可以了。
學習小說寫作,我們先要做的就是學習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怎麼去構思、怎麼去切入、怎麼去描寫、怎麼去塑造人物形象,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也就會寫一個故事了。至於其他的東西,就交給讀者自己去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