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歌德文集歌德文集
(德)歌德

導讀

歌德(1749—1832年),德國作家,公認的世界文學巨匠,是具有多項才能的歐洲文化全才。

歌德生於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765年,16歲的歌德入萊比錫大學學法律。這期間著有具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萊比錫歌曲集》。1768年秋,歌德因病離開萊比錫回到法蘭克福。康複後家人決定讓他到斯特拉斯堡繼續學法律。不久歌德在那裏獲法學博士學位。斯特拉斯堡成為歌德一生生活和創作的轉折點。在那裏,同赫爾德的結識對歌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歌德從赫爾德那裏學到一種新觀點,即藝術家應該是感情的各種表現形式的創造者;學到了一種新的詩藝理論,即詩歌應成為人類富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語言;還明確了一種新風格的價值,即民族史詩等的價值。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啟發他寫下獻給初戀情人布裏翁的抒情詩。這些詩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1771年8月,歌德回到法蘭克福,發表了《莎士比亞時代的談話》,它預示著“狂飆突進”運動的興起。“狂飆突進”運動是德國在18世紀70—80年代發生的第一次全國性文學運動,參加者主要有歌德、席勒、赫爾德爾、克令格爾等青年作家。運動的基本訴求有三點:一是提倡皈依自然,反對封建專製。二是鼓吹民族精神,主張德國統一。三是推崇天才,強調個性解放。這一運動因克令格爾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1773年,歌德的劇本《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極》發表,開始了對莎士比亞的崇拜,“狂飆突進”運動產生了它的第一部天才著作。

此後,歌德到了魏茨拉。在一次舞會上,他愛上了夏洛蒂·布甫,寫下了風靡世界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1771—1775年,歌德開始寫《埃格蒙特》和《浮士德》,並完成了《克拉維戈》和《施特拉》。1775年11月,歌德到了魏瑪,從此定居該地至逝世。在魏瑪他擔任了很多職務,成為這小小公國不可缺少的大臣(樞密顧問)。然而,國務的操勞和愛情的挫折使他無法完成巨著《埃格蒙特》和《浮士德》的寫作。1786年9月,歌德戲劇性地秘密出走,開始他的意大利之行。隨身帶著四部劇本的草稿:《浮士德》(一個片斷)、《埃維蒙特》、《托誇多·塔索》和《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意大利之遊他寫下了抒情詩《羅馬哀歌》。1790年,再訪意大利,卻給他帶來了失望和不安。這種情緒因外部世界的革命事件而加劇。1792年,歌德跟隨魏瑪公爵參加入侵法蘭西的不幸戰役。歌德在兩本軍事著作裏寫下了他的體驗。另外還寫有《市民將軍》等三個劇本和以當時難民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後者是作者喜愛的作品之一。

歌德從意大利回國後與席勒建立了友誼。兩個人幾乎每天通信,後來編成的四卷書信集不僅對德國文學這一最偉大時期的理想和成就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評述,還使人們能看到一些名著的創作過程。如《浮士德》中《天上序幕》的哲理結構和《舞台序劇》的虛構框架,就是在席勒的啟發下寫成的。1805年席勒逝世,歌德感到失去了他“生命的一半”。1806年歌德正式結婚。1809年長篇小說《親和力》問世。此後,《賤民》、《神與妓女》(敘事詩)和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西東合集》是他詩歌作品的出色成果。逝世前幾個月完成的《浮士德》被認為是文學上的最高成就之一。

歌德有時把他的科學著作看得高於他的文學作品,特別偏愛他的《顏色學》。他在植物學和生物學方麵的著作廣受好評。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逝世,享年83歲。

恩格斯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一文中說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這是因為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對當時德國的態度有兩重性:有時對它敵視,企圖逃避它,像葛茲、浮士德和普羅米修斯一樣反對它;有時又親近它,稱讚它,特別是在所有他的涉及法國大革命的著作裏,他甚至保護它,幫助它抵抗那向它衝來的浪潮。恩格斯指出:在歌德的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參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樞密顧問之間的鬥爭。歌德作為天才詩人是偉大的,但作為庸俗的官僚是渺小的,而這兩方麵的精神狀態在歌德的作品中都反映了出來。

本文集所選的作品,都是歌德的傳世名篇。《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在“狂飆突進”運動期間創作的一部書信體小說。作品寫一個出身市民家庭、富有才華的青年維特由於憤恨封建等級製度和陳腐的愛情觀,以自殺抗議社會的故事。維特的思想觀念完全符合“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他追求個性解放和戀愛自由,強調感情在人的認識和行動中的重要地位,崇尚對朋友真誠大方,他的悲劇當然引起普遍的共鳴。小說中主人公維特用詩的語言、書信的形式把自己的悲苦哀愁娓娓道來,讀來特別動人心弦,催人淚下。正因為如此,小說出版以後,在德國以至全歐洲掀起了一陣“維特熱”。許多青年模仿維特的行為舉止,穿“維特式”的服裝,過分的是,甚至有人效法維特開槍自殺,這當然是作者始料所不及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