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布裏問:“通貨膨脹不就是用一樣的錢買的少了嗎?這對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嗎?為什麼電視上的那些財經評論人談到通貨膨脹都有說不完的話?”
老懷特笑著說:“通貨膨脹確實會對經濟社會帶來大大的影響,而且通貨膨脹往往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看著三人迷茫的眼神,老懷特說:“我就給你們講講‘通貨膨脹’的厲害,你們就明白了。”
財商魔法書:錢不值錢
通貨膨脹”這一詞語據說是起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總共發行了4.5億美元“綠背”,占戰爭費用融資的13%,使價格水平上漲到戰前的180%。大量的發行,使得綠背幣值迅速下跌,物價上漲,好像空氣吹入布袋似地膨脹起來,於是被稱為通貨膨脹(Inflation)。
但在同一時期,南方政府製造了更大的通貨膨脹,因為南方擁有的融資手段遠遠少於北方政府,它被迫發行紙幣以支付超過一半的戰爭費用,這使南方的經濟完全失去控製,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南方的通脹率達到戰前的9000%。
然而,這些通貨膨脹和近現代的一些通脹率相比,實在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一戰後,人們用這些故事來描述德國的通貨膨脹情況:
一個小偷去別人家裏偷東西,看見一個筐裏邊裝滿了錢,他把錢倒了出來,隻把筐拿走了;德國街頭的一些兒童在用大捆大捆的紙幣馬克玩堆積木的遊戲;一位婦人用手推車載著滿滿一車的馬克,一個小偷趁她不注意,掀翻那一車紙幣,推著手推車狂奔而逃;一位家庭主婦正在煮飯,她寧願不去買煤,而是燒那些可以用來買煤的紙幣。
這些故事看起來有一些藝術色彩,但是,當你回想到德國在這個時期的貨幣發行量增加了上千億倍的時候,這些故事聽起來其實不誇張了。
中國的情況怎樣呢?
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麵上流通,並強製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餘億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以上,等於抗戰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貨幣增發如此之快,那它的購買力變化如何呢?這些是在民間流傳多年的案例:
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1937年100元可買到兩頭牛,1938年變為一頭牛,1939年可買一頭豬,1941年能買到一袋麵粉,1943年能買一隻雞,1945年能買一個煤球,到了1948年,隻能買到幾粒大米。
而現在,我們常常聽到別人抱怨掙的錢越來越不夠花,房子開始漲價,豬肉開始漲價,雞蛋也開始漲價,吃菜吃不起,住房住不起,於是人們慨歎:錢越來越不值錢了。這些就是經濟學上的通貨膨脹現象。
富爸爸的金科玉律:
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相對貶值的意思。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指在短期內錢不值錢了,一定數額的錢不能再買那麼多東西了。
通貨膨脹是由於流動性過剩造成的,一般在經濟繁榮時期,大量的錢在市場上流動,不管是數量還是流通速度都比平時要快,貨幣的流動性大大加快。按照通行的經濟學規則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總額等於市場上所有物品的價格總和除以貨幣流動速度,當貨幣總額增多的時候,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那麼商品的價格就會高漲。這是因為繁榮的經濟刺激了居民信心,吸引了資本的介入,使貨幣增加。
通貨膨脹發生的時候,都是不知不覺的,但人們明顯感覺到物價上升了,這就是通貨膨脹了。通貨膨脹是有周期性的,一般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出現,然後伴隨經濟的衰退,出現通貨緊縮現象,當需求擴張的時候,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價格上漲之後就又會供應過度、價格降低、需求下降,貨幣需求也隨之減少,物價低迷、通貨緊縮到來。與通貨膨脹相反,原來一個產品需要一元錢,現在貨幣量減少了,也可能是貨幣流通速度變慢了,因為商品價格總額等於貨幣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這時候可能一個產品隻需要8角了,物價低迷。
作為一個擁有財商的人,要謹慎對待市場上出現的情況,準確判斷,相應改變自己的投資理財策略,從而使自己的資產處在穩定增長的趨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