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隻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製自己情緒、做到盡量不發怒的人是聰明人。聰明人的聰明之處,是善於運用理智,將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製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並把這種情感轉化為你前進的動力。
容易生氣隻能證明自己愚蠢
容易發怒是莽夫所為,是無能的表現,是一個人低素養和愚蠢的表露,易怒之人,在交際圈中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
著名作家蕭伯納有一句名言:“以憤怒開始的事情,往往以悔恨告終!”遇事一味地生氣,是一種消極、愚蠢的表現,最終受傷害的也是你自己。遇事不生氣、不發怒,不僅是明智的處世良方,也是良好的養生之道。人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而不應該被情緒所左右,因為在情緒失控之時而發怒,不僅會傷害對方,也會傷害自己。要知道,雖然怒火的宣泄會使你一時地解除或者緩解心理上的壓力,但是,憤怒和生氣對於問題的解決或矛盾的緩解不僅起不到積極作用,反而會傷害彼此間的感情,就算能給你帶來一時的安全感或痛快感,但也顯示出生氣者的氣量短小、缺乏能力等。要知道,暴跳如雷往往是無知的表現。所以有人說,生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一種愚蠢行為。生氣隻能證明自己的愚蠢。
容易生氣處不好人際關係
有些人愛發火,凡事都認為自己有理,所以一聽到不順耳的話,便“理直氣壯”地反駁。往往發火是產生憤怒的情緒,從輕微的煩躁不安到嚴重的咆哮發怒,亂摔東西,甚至喪失理智。實際上有時不一定自己都對,別人都錯,即使是自己對了,那般怒發衝冠的勢頭,也會使人難以接受的。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和惰性的不良反應,變成一種侵襲人際關係的“癌症”。
易怒之人,在交際圈中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人,相貌堂堂,胸懷大誌,才華滿腹,既有學曆,又有超人的工作能力。但是,他們卻始終鬱鬱不得誌,甚至是別人眼中的失敗者和負麵教材。然而真的是“命苦”所致嗎?當然不是,空有才華無人欣賞,即使是再好的千裏馬也會被埋沒的。
可能許多人會問,如果真有才華為什麼會得不到別人的賞識呢?這是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做人”的問題。有人會做人,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有些人卻處處得罪人,舉步維艱。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自己處事的態度,如果經常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怒不可遏,相信沒有人會賞識這樣的人吧。
當我們的心中被怒氣與憤懣填充,內心充滿不快和敵意時,如果你能先檢查一下自己,謙虛點,火氣自然就會煙消雲散,矛盾也就不至於越弄越僵了。如果不顧一切地與對方大吵或怒罵一通,那麼發泄過後,唯一的結果就是傷害。其實,這種發泄並非有益,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忍一忍,壓一壓火,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被怒氣所控製。
發怒是莽夫所為,是無能的表現,是一個人低修養的表露,正如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名言:“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夫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能夠臨危不懼,忍辱負重,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為。
人脈是每個人不能忽視的一筆潛在財富。沒有豐富的人脈關係,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將舉步維艱,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是,如果你總是用怒氣的火焰來考驗人脈這座金礦的話,那麼,再純正的金子也會被融化掉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愚蠢是什麼?
容易生氣,傷身傷心
經常生氣是百病之源。心理學認為,生氣是一種不良情緒,是消極的心境,它會使人悶悶不樂,低沉陰鬱,進而破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醫生經常告誡心臟病和高血壓病患者,避免刺激,不要激動,更不能生氣發火。因為人在激動、生氣、發怒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加,血液會快速衝上頭部,所以不僅損傷大腦,還會損傷精神。據統計,情緒低落、容易生氣的人患癌症和神經衰弱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要大得多。憤怒像一種心理上的病毒,會使人重病纏身,一蹶不振,所以說經常生氣、發怒就會影響身體健康,不利養生。從中醫角度來看,生氣至少有以下幾大害處:
傷膚
經常生悶氣會讓你的顏麵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當人生氣時血液會大量湧向麵部,此時血液中的氧氣會減少、毒素會增多。因生氣產生的毒素會刺激毛囊,使毛囊周圍出現程度不等的深部炎症,因此,產生色斑等皮膚問題。
傷肝
人處於氣憤愁悶狀態時,會導致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增加。
傷神
生氣會加快腦細胞衰老,減弱大腦功能,而且大量血液湧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氣憤之極,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的活動,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反常行為又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氣血上衝,還會導致腦溢血。
如果經常性情緒不佳,生理上會失去平衡,五臟六腑會發生非理性的運動,免疫功能會隨著情緒的波動而降低,甚至還有一些人因一時發怒損害自己的生命,實在令人歎息。非歐幾何的創立者小波利亞就是一顆隕落的新星。
小波利亞在1831年將自己的論文《絕對空間的科學》寄給大數學家高斯,請求他給自己提意見。但是論文在途中丟失了,於是小波利亞又寄去了一份。高斯收到後,對小波利亞非常的讚賞。於是他寫信給老波利亞稱讚他的兒子,說小波利亞有很高的天賦。高斯還表示,自己關於此方麵的研究終身不會發表,因為大多數人對這方麵所討論的問題抱著不正確的態度,他不想聽到某些人的喊聲,現在小波利亞讓他看到了希望。
但是老波利亞並沒有將此告訴兒子。許久不見高斯的回應,這令小波利亞感到極其失望。盡管高斯並沒有發表關於非歐幾何的論文,但他仍然認為,高斯這位“貪心的巨人”已經有意無意地剽竊了他的成果,剝奪了他創立非歐幾何的優先權。小波利亞對此異常憤怒、痛心疾首。在這樣的心態下生活,對他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1848年,當他看到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發表了關於此方麵的學術論文後,他更加惱怒,懷疑人人都與他作對,決定拋棄所有關於數學方麵的研究,發誓不再發表任何數學論文。
就在這樣悲憤的心情中,小波利亞於1860年1月27日因肺炎發作在馬洛斯發沙黑利悄然去世,一位對數學界造成巨大影響的新星就此隕落了。
我們每個人在生氣的時候,旁人總是在勸著說:“別生氣,氣壞了身體怎麼辦?”每個人都知道生氣對身體的危害,但到自己處在這個情境裏時,又總是控製不住自己。人類最為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明知道此事的危害,卻依然“癡心不改”。人們在形容這些人時,隻有兩個字——愚蠢。
別常為瑣碎小事七竅生煙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為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於懷,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值得的。
現實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幾個青年在打籃球。一個青年突破上籃,被另一個青年從身後打手犯規。上籃者頓時發火:“你他媽的怎麼亂打手?”“我打了,怎麼樣?”於是,兩個青年從動口到動手,打得不可開交。為這點小事發火,本是不值得的,但是,因此等小事而釀成的悲劇卻舉不勝舉。那種發泄方式是以身心受傷害為代價的,當把所有的不滿付諸行動後,傷害就會隨之而來。
不如意事碰得多了不免怨天尤人,鬱悶、低沉!從而弄得自己很生氣。如小孩不聽話,氣!自己的工作沒做好,氣!別人在背後說你閑話,氣!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們往往在衝動中“一氣之下”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不已的魯莽行為,而這種行為,不僅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身心,還損害自己的形象。但不知你是否靜下心來想過,為這些瑣碎的小事而七竅生煙,值得嗎?
人生是短暫的,所以,不要因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於懷,為這些小事而浪費你的時間、耗費你的精力是不值得的。智者雲:與人過不去就是與自己過不去;發脾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美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經說過:“為小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那麼,你就不會再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生氣了。
“一氣之下”的衝動懲罰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一隻駱駝在沙漠中無力地向前走著。太陽將它曬得又餓又渴,駱駝裝著一肚子的火,不知道該往哪兒發。
就在這時,駱駝的腳被一塊小玻璃給割了一下,為此立刻引起了它的怒氣,抬起腳狠狠地將碎玻璃片踢了出去。卻不小心將腳掌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氣呼呼的駱駝頓時火冒三丈,鮮紅的血液立刻把沙粒染紅了。駱駝就這樣帶著傷繼續走著,身後留下了一串血跡。血腥味引來了禿鷹,它們不停地盤旋在空中,等待著攻擊。而且附近的沙漠狼也聞著血腥味一路跟了過來。駱駝心裏一驚,不顧傷勢一路狂奔起來,到了沙漠邊緣的時候,駱駝已疲憊不堪,倉皇中跑到一處食人蟻的巢穴附近。食人蟻聞著血腥味傾巢而出,一下子就將駱駝包圍了。沒一會,駱駝就倒在了血泊當中。
直到臨死前,駱駝才明白了它的錯誤,追悔莫及地歎道:“我為什麼跟一塊小小的碎玻璃片生氣呢?”但是這樣的醒悟已經太晚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經常能夠看到。因為一點小事情就發無名火,最後無名火將點燃的不僅僅是自己。等到真正麵臨嚴重後果時才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因為一時之氣,而造成了永遠無法挽回的過錯。
喜歡生氣、為小事發狂的人,總是讓別人有機可乘。易怒的人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衝動,曆史上有許多人就是因為此而事業盡敗,甚至還賠上了性命。關鍵時刻的冷靜往往成為成功的決定因素,那些動不動就暴跳如雷者是最無用之人,他們往往會將自身的缺點暴露無遺,讓別人給自己致命的打擊,就像故事中的駱駝一樣。但是如果在怒火即將爆發的時候忍一忍,平衡一下心態,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人們喜歡為了一些雞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便爭執不休,氣得特別厲害的話要麼大哭一場,要麼喝悶酒,女人還會瘋狂購物。其實這樣做又有什麼用呢!徒然浪費許多有限的生命,還落個一無是處的壞名聲。人與人之間的爭吵、欺詐、迫害,都是浪費精力又無意義的事情。難道你的氣憤能使對方受到懲罰嗎?而結果往往是把自己推入了錯誤的深淵,自己懲罰自己罷了。生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相反還會把問題搞得更加複雜化了。
經常為小事而生氣是愚蠢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比較容易上火,那麼難免就會有些事情做不好,甚至可能得罪人,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生氣,應該知道生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生氣隻能害人害己。遇事要懂得靜下心來想一想,把不利變為有利,把壞事變為好事。
與其埋怨別人,不如自我反省
從前,有個婦人,非常易怒,經常為生活中的小事大發脾氣,和鄰居、朋友的關係都搞得很僵。她想改,一時又改不了,於是終日悶悶不樂。她越是這樣,越是容易生氣!朋友知道後,就說南山廟裏的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婦人去找那個和尚。大師聽了她的苦悶後,就把她帶到了一個柴房的門口,說:“施主,請進!”婦人很奇怪,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這時和尚趁機便把門給鎖了,轉身就走。婦人一看,怒氣就不打自來了:“你這個死和尚,幹嗎把我關在裏麵啊?”“快放我出去……”和尚笑道:“我現在放你出去的話,等會你就罵我是禿驢了!你還是在裏麵呆著吧!”
這樣過了一個時辰,女人總算是安靜下來了,於是和尚問她是否還在生氣。婦人回答說:“我生我自己的氣,我為什麼聽信別人的話來你這受罪呢?”
“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麼能夠原諒別人呢?”和尚拂袖而去。
又一個時辰過去了,婦人說:“不氣了,氣也沒有辦法。”
“你的氣還沒有消去,還壓在心裏,爆發以後仍會很劇烈。”和尚說完又離開了。
第三個時辰也過去了,婦人覺得生氣不值得。和尚笑著說:“還知道什麼叫不值得呀,看來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的。”
終於,和尚第四次來看時,婦人抬起頭說:“大師,真是奇怪啊,我現在反而並不生氣了,有什麼好氣的呢?我想明白了:生氣不就是自己找罪受嗎?”和尚把手中的茶水傾灑在了地上。婦人看了很久才頓悟。
這位婦人就是在這幾個時辰當中,認真地想了,徹底地分析了自己,所以她頓悟了。人有七情六欲,隻要有感情,就會有怒氣。但是,凡事都要有一個度,要有因有果。很多人都知道發怒不好,但就是無法控製。
當我們麵臨著無由而來的怒氣時,與其埋怨別人,不如自我反省。其實,很多時候,生氣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在生氣時,要學會從自身找原因,常常進行自我反省。人總是在自省中認清自己,並且決定自己不生氣,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在麵對怒氣時,首先要回憶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的怒氣是否有道理。也許在這些思考當中,你會發現自己有時候明顯地是無理取鬧。所以,如果你在發怒之前能想一想發怒的對象和理由是否合適,方法是否適當,你發怒的次數就會減少90%。
第二,要經常對自己進行自我反省,加強道德修養。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易上火的人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很在意,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耿耿於懷。過後,他又會把事情盡量往壞處想,結果就是把事情越想越壞,越來越氣,終至怒氣衝天。要想熄滅心中之火,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在生活中,要經常對自己的道德品質進行反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完善與提高,如此方能自如地克製激動情緒,也就不會遇事即刻彈跳起來,大發雷霆了。
上文中的和尚就是以此讓婦人明白了生氣的真諦,其實氣就是別人潑出去不要的東西,而你卻把它當寶貝一樣收藏起來了。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麵臨許多的摩擦與不如意之事,如果次次都以生氣作為貫穿全過程的主線,那麼,豈不是每天都要在灰暗中度過?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相信每一個聰明人都會選擇快樂的生活。
愚蠢人遇到一點瑣碎小事就怒不可遏,而聰明人則是抿嘴一笑,所以,聰明人生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如果每個人都能有意識地抑製自己的火氣,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就一定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摩擦,人與人之間就會相處得更加融洽、和諧、美好。不要為小事而煩惱、生氣,生活中有許多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東西。
生氣時也要記得微笑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對此,你是微笑還是生氣,也就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既然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處罰自己,那為什麼我們不能以微笑來讓自己釋懷。
人生是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不同;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樂悲恐驚,七種情感,品之不盡。隻有麵對這樣的多彩人生,我們的生活才會有滋有味,所以要善待生活中的每一麵。當你怒不可言時,一定要學會緩和自己的怨氣,用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用微笑把它攆走,你就會覺得生活別有一番滋味。
微笑使人想起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老人的微笑,使人想起吐放著餘香的晚菊;孩子的微笑,使人想起滾動在花骨朵上晶瑩的露珠。人生的微笑是撿拾不盡的,像灑落在金色沙堆上斑斕的貝殼,像散發著銀輝的皓月……
其實生氣和快樂都是一些小事的情感表露,有時候隻為了一句話,一個態度,一個微笑……微笑著生氣,以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應對所有的刁難,微笑不僅可以帶給別人真誠的關懷和善意,又可以讓自己生活在愉悅溫暖的人群中。何樂而不為呢?
生氣與微笑的距離就在一念之間
生氣和微笑對人來說都是情感的流露,但是它們對一個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它們也是人們對一件事所抱的態度,然而它們的距離其實隻是一念之隔。
要想成為一個不會時刻生氣的人,你就要有審視自己的念頭,看清楚在你心中升起的這個念頭是正麵思考還是負麵思考。比如你在大街上碰到你的上司,當你朝他微笑,衝他打招呼,而他卻視而不見,匆匆走過去。其正麵思考是:上司沒有看見我,沒有聽見我和他打招呼。而負麵的思考是覺得自己做了某件事得罪了他,或者是自己工作中有某方麵的失誤等等。此時,你可以對自己微笑一下,這時你的思想就會朝好的方麵想,負麵的想法就會自動消失。而根據研究,正麵思考可以提升記憶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離成功更加靠近,從而引發更多正麵的思考,形成一個快樂成功的良性循環,這就是微笑的魔力。負麵思考則相反,它隻會讓問題更加複雜,讓你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引發更多負麵思考,造成更多失敗的結果,形成憂鬱的性格。
生活中不可缺少微笑,繽紛的生活更需繽紛的微笑。人生有得亦有失,得誌時,微微一笑,不忘形,便有了一種深沉的內涵;失意時,微微一笑,不氣餒,便多了一份大度灑脫。人生的道路平坦又曲折,平坦時微微一笑,繼續趕路,不奢望永遠都是一帆風順;坎坷時,微微一笑,奮起直追,不相信人生盡是邁不過的坎。收獲愛情時,微微一笑,回味一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滋味;棒打鴛鴦時,微微一笑,進行一次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心理按摩”。與人有隔閡時,微微一笑,一笑泯恩仇;被人誤解時,則微微一笑,天地寬廣……
在紛亂複雜的大千世界中,事物都是瞬息萬變的,不可能事事都能夠盡美,不可能件件都很順心,不盡如人意的事總會時有發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你正處在一種憤怒之中,或者是處於一種激動的心情之中,那麼,你將會做出許多傻事。遇到這種情況,要神誌清醒。即使是偽裝——也要微笑。
黑夜裏,有一個強盜敲開了一家房門,拿著刀準備搶劫。開門的是位婦女,她看見強盜,先是一驚,但馬上鎮定下來,微笑著說:“先生,你是來推銷刀的吧,請進來坐一坐,我給你倒杯水喝。”強盜被主人的熱情和微笑感動了,於是,他放棄了搶劫的念頭,並且從那以後改邪歸正。
微笑可以創造奇跡。你剛咧開嘴,腦海裏立刻浮現出一些愉快的事,所有器官從準備戰鬥的緊張狀態中獲得舒緩。感情是很有感染力的,我們一定要相信,憤怒會引來憤怒,而微笑則會回報微笑。
別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有人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在別人犯錯時,不要生氣,不要懲罰自己,用寬廣的胸懷來對人對事,用微笑來平和自己的心態,學會對自己好一點。
在日常生活中,生氣是避免不了的,就連“氣死我了”都是一種常見的口頭語。無論是在公司裏和老板爭執,還是在家裏被“不可理喻”的愛人說得啞口無言,人們通常都是獨自坐在角落裏生悶氣。那種挫敗感和失落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其實,哪裏有那麼多的氣好生呢?美國一位社會學家曾說:“生氣並不是一種先天性的情緒和行為,而是後天學到的。人們生氣不生氣,是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人們的生氣是可以自己控製的。這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件事,有人被氣得暴跳如雷,而有人怡然自得、絲毫不放在心上。所以,隻要你明白生氣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是自我懲罰、自我虐待,你自然就不會經常讓自己去“氣死”了,除非你把生氣當作是生活的調味品。
要想不生氣,就是在你最想生氣的時候學會微笑。微笑有不可估量的魅力,不可預測的力量!微笑是豁達在臉上綻放的花朵,是寬容在眼裏迸發的深情,既能安慰對方因失誤而愧疚的心,還能夠讓對方對你心存感激,而且還能得到對方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你也不會因為發怒而傷害身體,能夠保持自己心態的平和寧靜,難道不好嗎?
在生氣與微笑之間,請選擇微笑,不要因為一時之氣,說一些讓朋友受傷的話,做傷害朋友的事,這樣既傷害朋友,也傷害自己,正所謂得不償失。用微笑對待生氣,你開心所以我快樂。當你要與別人吵架的時候,一定要記得你們的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要把微笑常掛在臉上,給自己微笑也給對方微笑,你快樂所以我也快樂。
曾經有一位非常喜愛蘭花的禪師,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心思在寺院中栽種了一大片蘭花。
有一天禪師心血來潮,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他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然後拂塵離去。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也撒了一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禪師雲遊回來,得知此事以後,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微笑著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所以,大家也不必太自責了。”聞言,弟子們頓時鬆了一口氣。
是微笑還是生氣也就取決於人們的心態,如果每天你想的都是新的一天,新的開始,新的人生路,那麼,還會有怨氣嗎?還會生氣嗎?
生活像一麵鏡子,你對它微笑與生氣都會還你以微笑與生氣,也許我們有時候會看到一麵晃動的鏡子,晃動中看不清自己,始終隻能看到一個顛簸的人影在忽喜忽悲。於是我們便在煩躁中斜視了別人的鏡子,不小心瞄到自己的身影,遙遙地看,客觀地看,在對比中迷失自己,沒注意距離角度的不同,結果都會大相徑庭。想想看,也許在別人眼中,鏡子中的我們也是他們眼中最美麗最令人羨慕的那道風景。生活的隱形規則大概就是這樣,所以,請釋然那些悲傷與怨氣吧,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讀書的,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做夫妻的,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生氣隻會傷心、傷肝、傷腎又傷腸胃,微微揚起你的嘴角吧!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開辟出另一番祥和。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
人的生命就是不斷地適應和再適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當環境不能隨心而變時,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
人生之路,旅途漫漫,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在不開心時,就會埋怨別人或埋怨環境,不斷地生氣,氣自己也氣別人。其實,這都是我們錯誤的觀念。雖然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理想的職位、良好的工作環境的美好心願,但生活總是不按照我們美好的願望來安排,道路總是九曲十彎。此時,你生氣有什麼用?生氣能夠為你帶來轉機嗎?生氣就能改變環境嗎?一個人不能時時刻刻都和環境相宜。當環境惡劣的時候,我們不是設法來應付環境,就是設法改變自己,使自己能適應環境。就像托爾斯泰說的:“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無數大事小事,形形色色的人。麵對不盡如人意甚至是不合邏輯的事,我們可能都曾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結果卻徒勞了一番。因為人們總是用自己的尺度要求別人,希望周圍環境順應自己的要求,其實,這是大錯特錯。周圍的人是不會為你做任何改變的,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人便總處於茫然失落的狀態。你不能改變別人,不能改變世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切成就,都是從正確的觀念開始的。一連串的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識時務者為俊傑!
與其抱怨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一個小孩子在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將一個個木桶擦拭幹淨,然後一排排整齊地擺放好。令他生氣的是:往往一夜之間,風就把他排列整齊的木桶吹得東倒西歪。小男孩子很生氣,父親安慰他說:“我們可以想辦法征服風啊!”
於是小男孩子就一直想啊想啊,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挑來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後,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橡木桶裏,而後忐忑不安地回家了。第二天一大早,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來,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木桶仍然排列得整整齊齊,沒有一個被風吹倒或吹歪。小男孩高興地笑了,對父親說:“要想木桶不被風吹倒,就要加重木桶的重量。”這是一個哲理故事,不知你是否讀懂了呢?
小男孩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改變不了風,也可以說我們改變不了世界和社會上太多的東西,但是我們可能通過改變自己,給自己不斷加重,那麼,這樣我們就可以征服一切,適應變化,立於不敗之地了。
我們每天都在麵臨著不同的環境與事件,有些人總是在感歎時乖運蹇;有些人總是在抱怨誌不得伸,才不得用。於是,他們憤世嫉俗,不斷地抱怨環境,以怒氣對待每一個人,結果使得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事業越來越失敗。盲目自大的人是愚人,愚人之頑不可醫,這注定了他們的失敗。
一個聰明的人,首先是一個適應性很強的人,而不是企圖改變環境和他人的人。“你雖然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這句話已經成了無數成功人士恪守的人生準則。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改變殘酷的現實,唯一可行的選擇是改變自己。隻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隻是一味地埋怨環境不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換環境上麵,這實在是徒勞無益的。就好比一塊石頭,有棱有角,從山坡滾下去勢必沿途碰撞兼極具破壞力,自身也會崩裂碎爛,但如果是圓滑的鵝卵石,就順利輕鬆多了。
與其埋怨環境,不如改變自我。要改變自己就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改變自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適應社會,到感激生活、創造生活,再到順應潮流,最後到立誌。用心去生活,無論你是在城市還是鄉村,無論你是貧困還是富有。我們要以一顆真實的心麵對生活,麵對他人,麵對世界。同時,要樹立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和工作。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出你的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了你一生的工作成就。但是,改變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操守。不要以為所有的適應都是隨波逐流,不要以為所有的適應都是世故與圓滑。
達爾文說:“適者生存。”這個時代前進的腳步太快了,不要不適應,不要不調整,不要總是抱怨,不要總是力圖改變環境。當我們在為生活或境遇煩惱苦悶到極點的時候,要學會敞開一扇心靈之窗,換個角度看待生活、看待事物,不要因為一次挫折就自暴自棄,止步不前。我們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記住這句話吧,如果你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你自己!
做自己的事,不要在乎他人的看法
命運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腳下,何必讓別人左右自己?正確的事就要堅持做下去。
人類最大的迷信,就是相信別人,而不是相信自己。有些人丟棄了自己的意願,像是活在別人的標準裏,在別人的評判裏找尋自我的價值。這樣的人,別人的一句詆毀足以泯滅他所有的信心,因為他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詩人但丁說過的一句話,也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遵循的一條原則。為別人的看法改變自己是一件愚蠢的事,相反,堅持自己所堅持的,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才是一個人人格完整的體現。
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表現,沒有信心怎樣才能夠取得成功呢?所以,相信自己就是成功的前提。希臘有一句名言:經常問路的人,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凡是成功者從不模仿別人。他們也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他們獨自思考和創造。他們常常自己製訂計劃並付諸實施。如果一直受別人的看法所左右,在麵對機會時就會搖擺不定,於是,時不待人,機不再來,也許你將會因此而失敗。待到這時,你才會悔不當初,為自己不能堅持己見而生氣,氣自己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讓別人的看法所左右。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隻有我行我素,不為別人的目光違背自己的心意,尊重自己生活的行為方式,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做想做的人,不再在乎別人的看法,才會達到快樂自在的人生狀態,才能把握住機遇,登上成功的階梯。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從前,一個老翁和一個孩子用驢馱著貨物上街去賣。貨物賣完後,孩子騎著驢回來,老翁跟著走。路上遇到兩個婦女,她們說:“這個孩子太不像話,自己年紀輕輕騎著驢,卻讓一個老人在地上跑。”老爺爺連忙叫孫子下來,自己騎上去。又走了不遠,一個孩子看見了,很生氣地說:“沒見過這樣的爺爺,自己騎驢,讓孫子跟在他後邊跑。”於是老人把孫子也抱上了驢,迎麵走來一個中年人。他自言自語地說:“兩個人騎一頭小驢,快把驢壓死了!”兩人聽了,又一起下來,老翁和孫子一同走。他們來到北村,幾個種菜的看見了,說:“有驢不騎,多笨哪!”老爺爺摸摸腦袋,看看孫子,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最後,爺孫倆找了一根大木棒,把驢的四腳綁起來,吭哧吭哧抬到了家裏。
人言可畏,人言更需要鑒別。做人、做事都要充分相信自己,不要因為別人的議論而輕易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別人的意見隻能作為參考,每個人的話都聽,我們將無所適從。就拿前麵的寓言來說,那位老翁和孩子最後弄得左右不是,顯然是受人議論的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自己太無主見。看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出來的結果就有差異。爺孫倆做出任何選擇,在有些人的眼中都是錯的,做也錯,不做也錯。其實,隻要自己認為是對的、效果是好的、過程是開心的、結果是滿意的,我們根本沒必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最了解自己的人還是自己,旁人看到的隻是一個片段或表象,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別人,旁人僅僅是根據自己所見的有限的狀況,說出自己的意見而已。如果我們太在意的話,隻會破壞自己的心情,影響自己的決定。到頭來,在別人心目中,所做的還是錯的。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是,如果一味地否定自己、懷疑自己、放棄自己,就隻能永遠跟在別人的評論後麵,而自己毫無主見。隻有充滿自信地活出自我,保持自我的本色,才能在生命的管弦樂中演奏好自己的樂曲,才能實現生命的成功。一個人不能永遠活在別人的評價當中,像變色龍一樣,跟著別人的看法不斷地改變自己,讓別人左右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那樣隻能在生活中漸漸地迷失自己。隻有相信自己,靠自己才能撐起頭頂的一片天。相信自己能行,你一定能行。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又怎麼會成功呢?隻有充滿自信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你才能獲得比夢想還要多的成就。任何時候都要相信自己,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征服世界!所以,做自己的事吧,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成功需要自信,相信自己,秀出自我!
現實中有兩種人:成功者和失敗者。成功者有著無比的自信,聽從自己的意願,果敢而有魄力。失敗者卻是每走一步都麵臨著一個岔口,一條是別人提供的,一條是自己選擇的。但是,他們往往在猶豫之後選擇前者,因為,他太在乎別人的看法,而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但是,別人的路終究不是自己熟知的,於是一路荊棘,一路傷痕。而後對自己更沒有自信,再選擇時還是同樣的結果。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如果不能走出這一個怪圈,便將永遠無法成功。所以,在做事時,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古希臘人曾經在阿波羅神廟的石柱上刻下“認識自己”的字樣作為神靈的諭示,就是提醒世人認清自我,審視自我,避免自己在別人的眼光中迷失。相信自己,就是對我們自身價值的肯定,自身素質的認可,也是人格魅力的最直接體現,更是做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生活中,每做一件事,都會有別人否定的聲音,如果一味在這上麵猶豫,害怕說錯話、辦錯事,結果工作上縮手縮腳、底氣不足,既失去了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那麼,到時也是悔之晚矣。
當然,我們說要相信自己,並不是不切實際地誇大自己的力量,而是站在事實的基礎上相信自己,一切來源於現實,而又高於事實地相信自己,那才是正確地相信自己,否則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首先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俗話講“藝高人膽大”、“有了金剛鑽,才敢攬瓷器活”。沒有能力、學識做基礎,“相信”也隻能是一句空話、套話,收獲也隻能是“悔之晚矣”。我們要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獲得成功,這也就是所謂的“有付出才有收獲”。
但是,相信自己,也並不是要你完全排除別人的意見與看法,凡事必須有一個度,隻要將其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就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在某些時候,聽取別人的意見與看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是一味地盲從,不加選擇地聽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是人雲亦雲,而是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切的主動權在你手上,你可以想想他們的想法對你是否有幫助,如果有,不是正好給你一個提醒嗎?如果你覺得他們的想法不可理喻,那就笑著對自己說:“還是我最好!”由此可見: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辯證統一的。
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路走在自己腳下,何必讓別人左右自己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相信自己,把握機遇,人人都有機會成功!生活告訴我們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或者說法。隻要我們問心無愧,無悔於人生,就應大膽地走下去。失敗與成功,往往就在這轉瞬之間。相信你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做了選擇就不要顧忌閑言碎語,那些都不能給我們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