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為了避免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種子遭受戰火摧毀,眾多華北及沿海城市高校、研究院所紛紛南遷、西遷。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學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到達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時的昆明聚集了許多學者和教授。西南聯大搬遷至昆明後開設了多個學院,共26個係,還有兩個專修課和一個選修班。在聯大工學院就讀的褚時俊帶著堂弟參觀了自己的學校。雖然當時聯大條件比較簡陋,但是占地較大,寬闊宏偉,名人眾多,給當時的褚時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入校一段時間後,褚時健聽從堂哥的意見,轉學到昆明很有名氣的龍淵中學。龍淵中學在海源寺附近,環境優美僻靜,教育質量上乘。褚時健經常跑去聯大找堂哥,有一次去的時候堂哥正在上課。課堂上老師布置作業,讓學生們用圖紙組裝一個火車頭,一個星期後交作業,允許查閱資料,要求火車頭的結構必須全部在圖紙上表現出來。上千個零件先組成若幹部分,如蒸汽部分、製動部分等,然後將每一個部分在圖紙上表示並組合起來,最後組裝成一個火車頭。褚時健當時還在懷疑:這麼大的工作量他一個星期能完成麼?光製作火車零件可能就是厚厚的一摞。可褚時俊一個星期就完成了,他心裏對這個表哥不由得更加佩服了。
在矣則村,想要什麼東西就自己去抓、去做,在昆明可不一樣,想吃什麼、想用什麼都得花錢去買。雖然褚時健上學前曾賺了一些錢,但大部分都交了學費,留下零花的錢少之又少。
“屋漏又逢連夜雨”,小偷還光顧了他,一個月的生活費又被小偷偷走了,他氣得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當時褚時健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叫普在興。他的生活費沒有寄到,身上也很拮據。兩人身上都沒什麼錢,那段時間趕上學校放假,不用上課,於是兩個人早上不起床,一直睡到中午,走到正義路轉華山西路的路口處去吃一頓午飯。那裏有一家賣包飯的小飯鋪,窮學生經常光顧。
在這家小飯鋪吃一頓飯,雖然便宜,但隻給一份菜,量也很少,唯一的好處是米飯管夠。窮困的兩人就想了一個辦法,用辣椒麵和鹽巴拌白飯,先吃個四五碗,然後再用菜下飯,再吃個四五碗。不光是老板,旁邊的顧客都看得目瞪口呆。這種吃法連褚時健自己也覺得很難為情,不過情況緊急,誰讓他倆身上沒錢了呢。他倆這樣的吃法長期下去飯鋪可得倒閉不可,兩人也僅僅這麼吃過幾次而已。
在學校時,褚時健最喜歡的就是去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打籃球、羽毛球等。這些運動很耗費體力,那時身上沒錢,飯都吃不起,更不敢耗費體力,所以他們隻好和舍友躺在宿舍的床上聊天。
回憶那時,褚時健曾感歎道:“那段時間餓著肚子睡覺是非常難受的,沒有電視機,電影也看不起,沒有辦法,隻好聊天打發時間。等到第二天中午再去坑飯鋪老板一回。”
抗戰後期,昆明的物資匱乏,物價一度飛漲。褚時健清楚地記得,物價漲得最快的那段時間,貨幣貶值到上午還可以買一斤大米的錢,下午連半斤大米都買不起了。
像褚時健這樣的窮學生本來生活費就不多,外麵的物價還這麼高。後來都不敢出去吃飯了,可這些學生當時都處在長身體的時候,吃不飽飯是最痛苦的事情。後來褚時健想了一個吃飯的方法:食堂開飯的時候大家要排著隊進去,他就爭取在人少的時候先進去,隻要大半碗飯,別人打滿一碗,還沒吃到嘴裏,他這半碗飯就已經兩三下扒拉完了,然後再去打滿滿一碗,這樣就等於每頓飯比其他人都多吃半碗飯。那個時候褚時健就養成了吃快飯的習慣,直到現在他吃飯的速度還是比別人快。
1944年的一個冬日,堂哥帶著他到學校附近的小巷裏去拜訪聞一多先生。小屋裏,聞先生在昏暗的燈下刻章。褚時健和堂哥聽過聞一多先生講課,先生一月的工資不夠全家衣食開銷,隻能用自己金石篆刻的技能來賺一點生活費。要想在昆明物價這麼高的城市活下去,光靠一份工作的收入是根本是不夠的,學校裏很多的教授、學者都在其他地方做兼職來補貼家用。
褚時健和堂哥見聞先生在認真地刻章就在旁邊靜靜地等候。堂哥悄悄告訴褚時健:“你看見外麵掛的‘聞一多治印’的招牌了麼?聞先生是金石名家,之前他的刻章在外麵是求都求不到的,但現在昆明物價這麼高,聞先生隻能用自己的金石篆刻之技來賺點生活費。”
褚時健心想,教授們都這樣了,那我們這些年輕人有什麼理由過不去這坎兒呢?
當時的龍淵中學不包飯食,吃飯需要的飯菜錢、米麵錢都是交由夥食委員負責管理的,夥食委員是通過學生自主選舉出來的。同學們的夥食費交給夥食委員後,日常買菜所需要的費用都是由他來安排。
同學們看到褚時健精於計劃,行動能力又強,就推選他為夥食委員。褚時健有一點小得意,不過得意歸得意,他還是認真的。他覺得,要想管好大家的夥食就得好好地計劃,現在的物價這麼高買菜必須擇優選用,買到物美價廉的食物才劃算。
搞夥食最關鍵的是買米,米買好了,夥食就能搞好。要想買好米就得做市場調查,摸清當下的行情。想到這裏,褚時健馬上跑到街上的米店裏去查探,到了米店他發現,米店裏的米“水分”很大。
有的米店在前一天晚上給米裏加水,這種潮米稱起來就比較重,但是煮飯的時候一點也不會漲;還有的米店裏在米裏摻石粉,加了石粉的大米看起來很白,但是淘米的時候白石粉洗掉之後做出來的飯就少了好多。褚時健從小幹活的經驗在買米時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米店老板的這些小招數都瞞不過他。他從店裏的米袋中抓一把米,用手一搓就知道是不是潮米、有沒有加石粉,放在嘴裏一咬就知道有沒有回過水。通過幾天的調研,市區哪個地方的菜最便宜、哪個小店老板的秤準不準,褚時健的心裏都有數了。
老師把錢給褚時健以後,他一路小跑來到車站,從那裏進城去買米。為什麼要小跑?因為去得慢了米就漲價了,老師給的夥食費就不夠開銷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買菜,以前是把錢交給有一個炊事員買菜,但他不善於經營,夥食水平明顯和花的錢不符。後來同學們自己去買菜,自己買的話心裏就踏實多了,拿多少錢買多少,買得放心,吃著也放心。初中三年,褚時健當過很多次夥食委員,同學們也都認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