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
現在,請你認真思考一個問題:你是自己的主人嗎?
這問題似乎不太好回答,對嗎?如果承認“我”是自己的主人,有時自己做出的行為卻並非完全出於意願,甚至某些事情是違背內心的意願做出的選擇;如果否認“我”是自己的主人,那就等於放棄了支配自己行為意誌的權利,甘願淪為一枚棋子,有誰願意如此呢?
對於此問題,完全承認與否都不太合適,隻能說每個人都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牽扯到了“鳥籠邏輯”,它是人類無法抗拒的10種心理之一。
甲對乙說:“如果我送你一隻鳥籠,並且掛在你家中最顯眼的地方,我保證你過不了多久就會去買一隻鳥回來。”乙不以為然地說:“養隻鳥多麻煩啊,我是不會去做這種傻事的。”
於是,甲就去買了一隻漂亮的鳥籠掛在乙的家中。接下來,隻要有人看見那隻鳥籠,就會問乙:“你的鳥什麼時候死的,為什麼死了啊?”不管乙怎麼解釋,客人還是很奇怪,如果不養鳥,掛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人們開始懷疑乙的腦子是不是出了問題,乙隻好去買了一隻鳥放進鳥籠裏,這樣比無休止地向大家解釋要簡單得多。
在人際關係中,思維定式是一個很強大、很頑固的影響力,故事中的乙就是無法忍受被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最終選擇屈服於強大的慣性思維。這種思維影響著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的行為模式和思考方式。
依據這一心理效應,我們便能明白,為什麼“你不完全是自己的主人”?“你”之所以成為“你”,不僅僅是因為“你”具備了某些內在的特質,更重要的是“你”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來自父母、朋友、同事,也可能來自整個社會環境。
父母是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第一人”。在早期的親子關係中,孩子通過模仿父母來區分自我和他人,也從父母那裏學會對自我的定義和評價。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看待自己,如果一個孩子是在鼓勵和支持中成長起來的,能夠參與家庭重要事情的計劃和決策,那麼他成年後的自尊水平也比較高。倘若父母本身的自尊水平較低,隻是通過溺愛或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很難感受到溫暖和親密,他們在日後衡量自己的行為標準方麵也會存在偏頗。
心理學家庫利曾經指出:一個人的自我是受他人影響的,是由社會決定的。在他看來,自我通過他人的反應和評價來反映。比如說,我們內心很渴望成為一名藝術家,卻身不由己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因為所處的情境不允許我們遵從內心的意願,在這種不情願的情境中,他人對我們提出各種要求,導致我們的自我概念和行為發生巨大的改變。
鳥籠邏輯是人際關係中外在影響和經驗的縮影,它有積極的一麵,可以讓我們借助先人的經驗少走彎路,但我們還要警惕它消極的一麵,就是不要完全陷入思維定式中,讓外界的影響成為自身發展的枷鎖,甚至成為被人操縱和利用的工具。同時,也要少用鳥籠邏輯去推斷他人,成為一個墨守成規、頑固不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