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話坦誠,更能贏得信任
坦城,顧名思義就是要坦率誠懇,諺語說:“真誠貴於珠寶,信實乃人民之珍。”說話坦率的人,更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隱秘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總有一些隔閡和戒備,而坦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融化這層隔閡,使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理解與接納,相處更加融洽、和諧。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總是喜歡和一些坦誠的人交往。
1995年,老畢隨“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隊”去北極,這次行程給老畢的身體留下了很多硬傷,頸椎、脊椎和眼睛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還有一次甚至因差一點滑入冰窟而喪命。
後來就有記者問他對於這次行程是否有過動搖,老畢坦誠地回答:“誰都怕死,說一點不怕死是唱高調。問題是看你為之去傷去死的事情值不值?我覺得能為北極科考盡上一份力,就是死了傷了也值得!”
他說:“我當時在到達北極的那一瞬間,腦子裏的第一念頭是,活了36歲,總算是多幹了一擋子事,值了。從北極回來後,我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的話:‘人說,北極一趟,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說,是北極的雪,北極的冰。人說,是雪,是冰,使你們險些沒能生還。我說,我隻記得她的潔白,她的透明!’這完全是我的真實思想,絲毫沒有任何矯揉造作。”
古語說:“君子坦蕩蕩”,與人交流當然坦誠相見,真誠相交。如果給人感覺不夠坦誠,別人就不可能給你信任,社會上從來都不乏虛偽之人,他們把社交的技巧看成是蒙騙對方並謀取私利的一種手段。
有些人以追求名利為目的,偽裝成一副正人君子、心口如一的樣子,做的卻是見不得人的勾當。但是,虛偽、偽裝的東西是絕對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的,遲早會被人所識破。所以,一個人若在說話方麵染上了這種毛病,也就注定了他失敗的命運。
傑克韋爾奇說過:“什麼是信任?當一個領導坦誠、言出必行的時候,信任就出現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坦誠是一切信任的基礎。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說話真誠著稱。他14歲時參加殿試,真宗出了一道題讓他做。晏殊看過試題後說:“我10天以前做過這個題目,草稿還在,請陛下另外出個題目吧。”真宗見晏殊這樣真誠,感到他可信,便賜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在史館任職期間,每逢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員常到外麵吃喝玩樂。晏殊因為家貧,沒有錢出去,隻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書寫文章。有一天,真宗點名要晏殊擔任輔佐太子的東宮官,許多大臣不解。真宗對此解釋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隻有晏殊和他的兄弟們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向真宗謝恩後說:“我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隻是家裏窮而已,如果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真宗聽了,越發讚歎他的真誠,對他更加信任。
坦率,對於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可能會耽誤大事,造成不良後果。比如說,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隻有真誠待人、誠信做事和坦誠溝通,才能夠獲取下屬的信任,所以,許多企業都提倡坦誠精神,鼓勵所有的人,尤其是管理人員,直接了當地陳述自己的看法,引起爭論和有效地討論,快速地行動,讓所有的人都能貢獻他們的聰明才智。
然而,在現實中要想做到坦誠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原因主要是一下幾點:
第一,人性當中難以直麵自身的弱點,有自我保護心理,不願意揭露自己的缺陷,心理上習慣性的繞過,難以對自己坦誠和自省。比如說,當我們麵對批評和指責的時候,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反駁。所以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當麵對批評和指責的時候,能不能先冷靜下來,仔細聽聽別人的意見。
第二,不願意直麵自己的失敗,越是有成就的人越難以承認自己的失敗,有時候往往為了掩蓋自己的失誤會做出更多錯誤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放下身段,把自己放在一個謙卑的位置上,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殘酷的現實,這樣才有可能糾正錯誤。
第三,坦誠意味著更多的問題會被暴露出來,這迫使你不得不立刻麵對和處理很多你現在暫時並不想麵對的問題。
有時候你可能已經意識問題了,但是你害怕所有的問題一下全部被暴露出來,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得不立刻處理所有的問題,而你現在還沒有準備好處理這些麻煩。所以有的時候盡管你意識到並且想處理問題,仍然傾向於掩蓋問題。
但事實上,隻要問題出現了,往往會以最壞的結果爆發出來,任何掩蓋或者試圖拖延問題的行為最終都會導致更加糟糕的後果,所以我們能做的隻有勇敢的捅破膿包,讓事情早些爆發出來。
第四,對別人坦誠意味著你不得不做出一些讓別人感覺不舒服的事情,讓別人不喜歡的事情,比如說,坦率指出別人存在的問題,說出他的錯誤,這是都需要勇氣,很多時候這樣做還會意味著你自身麵臨著很大的風險,在我們與人為善的傳統文化氛圍下,做到這一點尤其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