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天台訪隱錄

徐逸,台州人,對經史一類書籍略懂一些,這天正值端午,他決定上天台山采些草藥。和他同行的幾個人,由於擔心路途艱險,走到一半就返回了。唯獨徐逸對這裏的山水林木甚是喜歡,一心隻想著向前不知道停止,而且一邊走著一邊吟誦著晉代孫綽的《天台山賦》來稱讚天台山的妙趣,說:“‘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泉流而界道。’看來所言非虛啊。”又這樣往前走了數裏,斜陽已經落在山嶺,飛鳥也大都返回了自己林中的巢穴。再向前走吧,還沒有抵達目標,即使現在向後退也來不及回去了。

正在猶豫徘徊之際,忽然看見一隻巨大的瓢隨著山澗的流水漂浮過來。徐逸高興地說:“這個地方難道還有人居住嗎?要不然那就一定是個佛寺。”於是,他就沿著山澗的流水繼續行走,走了大概不到一裏路,來到一個弄口,這個弄口以巨大的石頭作門。進了石門後又走了幾十步,誰料此時道路豁然開朗,這裏住著的居民足足有四五十戶,這些人衣帽古樸,氣質淳厚,可田地貧瘠,房屋僅用茅草所蓋,依稀可見竹窗柴門,聽聞狗叫雞鳴,桑麻等農作物也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很像是一個村莊。

村民看到徐逸來到這裏,都滿心驚奇地問道:“客人是做什麼的?怎麼會來到我們這個地方呢?”徐逸告訴他們,因為上山采草藥迷了路才稀裏糊塗地來到這裏,村民們聽後看了看彼此,表情冷淡,沒有說話,也沒有流露出任何要接待他的意思。唯有一個老人,從衣帽打扮來看像是個讀書人,他拄著拐杖來到徐逸麵前,稱自己是太學生陶上舍,並作揖說道:“這地方山野深險,加之豺狼嗥叫,精怪橫行,天色又已經這麼晚了,如果拒絕收留你,無疑相當於看到溺水的人卻見死不救。”於是,這位老人便邀請徐逸來到了自己家中。

坐定了之後,徐逸站起來問道:“我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況且也在這裏遊覽了很久,可是怎麼從來沒聽人說還有這麼個村子。這裏到底是什麼地方啊?”陶上舍聽了,皺著眉頭說:“我們這些都是或躲避亂世,或落荒逃難之人,如果要說過去之事,也隻是徒增傷感罷了。”可徐逸再三堅持,陶上舍這才說道:“我自宋朝開始就已經住在這裏了。”徐逸聽他這樣說,不禁詫然。陶上舍接著說:“我是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出生的,長大後托名在太學,平時大都是待在書齋,以講習《周易》被眾人推崇。在宋度宗一朝中,我曾在都門應試中兩次奪冠,一次是在貢舉省試中登榜,本打算立身行道,彰顯名聲於後代,可不幸正巧遇上度宗駕崩,太後臨朝聽政,北兵渡江,世事陡然劇變。後來,繼位的皇帝改年號為德祐的那年,我就和全家人一起逃難來到了這裏。這裏其他的村民,也是當時一同來這裏避難的人。日久天長,我們大家也就定居在這裏了。定居在這裏以後,我們種田收糧,開山劈柴,鑿井飲水,造茅屋居住。如此,寒往暑來,光陰似箭,我們也不知道今天是哪個朝代,是什麼甲子,而隻知道花開的時候是春天,葉落的時候是秋天。”

徐逸回應說:“如今的國號是大明,這是改年號為洪武後的第七年(公元1374年),而當今天子英明神武,繼往開來,統一了華夏,武功卓著。”陶上舍說:“我隻知道宋朝,不知道元朝,誰承想如今卻已是大明的天下了。還希望你給我簡要地說說這中間三代興亡的故事吧,以便我能夠略有些了解。”於是,徐逸說:“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打進都城臨安,天子、太後、皇後都遭俘隨軍北遷。而就在這一年,益王趙昰在海上登基,改年號為景炎。可沒多久就駕崩離世,諡號端宗。後來,衛王趙昺繼位,又遭元兵逼迫,最終跳海而死,宋朝的福運在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就走向敗亡了。元朝把宋朝吞並後,占據了大江南北的全部土地,直到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經曆了長達九十年的時間才最終滅亡。現在大明一統大業,已經是洪武萬年的第七個年頭了。從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至今,上下差不多也將近百年了。”陶上舍聽了徐逸的話後,不禁流出了眼淚。

不久,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徐逸就住在陶上舍的家中,床鋪是土壘的,枕頭是石頭做的,雖說整齊幹淨,但卻不怎麼神誌清醒,軀體冰冷,始終無法入睡。第二天,陶上舍為徐逸殺雞置辦飯菜,還特地用瓦盆盛了鬆肪釀製的酒給他喝,又填寫了一首《金縷詞》,親自吟唱以助酒興:

夢覺黃粱熟。怪人間、曲吹別調,棋翻新局。一片殘山並剩水,幾度英雄爭鹿!算到了誰榮誰辱?白發書生差耐久,向林間嘯傲山間宿。耕綠野,飯黃犢。市朝遷變成陵穀。問東風、舊家燕子,飛歸誰屋?前度劉郎今尚在,不帶看花之福,但燕麥兔葵盈目。羊胛光陰容易過,歎浮生待足何時足?樽有酒,且相屬。

唱完後,陶上舍又與徐逸說起前朝舊事,娓娓而談,說:“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宋理宗親自主持進士策試,當初文天祥的卷子其實排在第四位,可理宗皇帝卻把他改成了第一名。權臣賈似道當政的時候,府第建在了杭州西湖北的葛嶺,當時就傳有‘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的話。廣東的縣令是個宗室,向權臣賈似道獻上了兩隻馴服可愛的孔雀,放養在園中,賈似道看了十分高興,便把本郡的郡守一職授予了那個廣東縣令。襄陽被圍的時候,知府呂文煥以蠟書命人向朝廷告急,求援的使者對賈似道說:‘襄陽如今被圍困已長達六年,城中之人隻能互相更換兒子女兒來當作食物,隻能用劈開的死人骸骨當作柴草來燒,襄陽城破真的是在旦夕之間啊。可丞相您卻極力宣揚太平,用盡各種手段迷惑主上耳目,若是敵人一旦打來,那麼國家必然會遭受滅頂之災,到時丞相您又如何能夠長久地擁有這份富貴呢?’說完之後便自縊而死。謝堂是太後的侄子,可以說沒有人比他再富有的了。據說,他晚上宴請客人時,會用水晶簾子來鋪設,點的是沉香,瑪瑙盤的直徑有一尺,能夠盛放四顆較大的明珠,而這些明珠放在房間裏,甚至根本不用燈燭照明,就可以照亮整個房間。還有藝人在旁獻樂頌詞,酒壇皆由黃金和七寶製成,重達十幾斤,但盡管這樣他卻隨意賞賜給在座的人,毫不吝嗇。謝後臨朝聽政時,夢見天的一角向東南方傾倒,還有一人在極力向上托著,可是他的力氣卻似乎並不能勝任,如此跌倒了又爬起來好多次。不久後,一個太陽墜落在地上,旁邊那個人則捧著太陽奔跑。謝後醒來後在朝中到處尋訪,終於找到了兩個人,他們兩人的樣子和夢中所見非常相像,其中那個支撐天的人是文天祥,捧著太陽的人是陸秀夫,於是謝後便沒有按照常規的用人提升次序,破格重用了他們。左丞相江萬裏當初離開國都的時候,都城裏數以千計的百姓來給他送行,直至郊外,而且紛紛拉住車轅不忍心讓他離去,送別後城門都已經關閉了,百姓們隻得在田野裏露宿。賈似道出任督帥,身著白銀製作的鎧甲,跨著珍珠裝飾的馬鞍。他有兩匹千裏馬,其中一匹用於馱督帥府的印信,另一匹則載著蓋有皇帝印璽的詔書和隨軍懸賞的報酬,並用黃巾覆蓋在上麵,都市的百姓都停止買賣爭相觀看。如此盛大的出兵狀況,還從來沒有見過呢。”陶上舍又議論當時的各位大臣,說:“右丞相陳宜中雖說具有謀略但是卻不夠果斷;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雖然有節氣卻不夠通達;簽書樞密院事張世傑雖然勇武但是不夠果敢;製置使參議李庭芝雖然有智術但卻不夠豁達。他們當中恐怕也隻有文天祥最優秀了吧!”諸如此類的話,陶上舍總共說了好幾百句,每一句都堪稱佳句。這一晚,徐逸仍然留宿在他家。

第二天早上,徐逸辭別陶上舍,陶上舍則作了一首古體詩來為他餞行:

建炎南渡多翻覆,泥馬逃來禦黃屋。盡將舊物付他人,江南自作龜茲國。

可憐行酒兩青衣,萬恨千愁誰得知!五國城中寒月照,黃龍塞上朔風吹。

東窗計就通和好,鄂王賜死蘄王老。酒中不見劉四廂,湖上須尋宋五嫂。

累世內禪罷言兵,八十餘年稱太平。度皇晏駕弓劍遠,賈相出師笳鼓驚。

攜家避世逃空穀,西望端門捧頭哭。毀車殺馬斷來蹤,鑿井耕田聊自足。

南鄰北舍自成婚,遺風仿佛朱陳村。不向城中供賦役,隻從屋底長兒孫。

喜君涉險來相訪,問舊頻扶九節杖。時移事變太匆忙,物是人非愈怊悵。

感君為我暫相留,野蔌山肴借獻酬。舍下雞肥何用買,床頭酒熟不須蒭。

君到人間煩致語,今遇升平樂安處。相逢不用苦相疑,我輩非仙亦非鬼。

詩作寫罷,陶上舍將徐逸送出路口,彼此揮袖告別。而徐逸在這一路上每隔五十步就會插上一根小竹竿作為記號。回到家幾天後,徐逸就準備了酒食和豐盛的飯菜,率領家仆們前去回訪,可是這裏山巒重疊,碧草茂密,林木高大,沒有一點村莊的蹤跡,怎麼也找不到當初走的那條路。接著,他們又在砍柴、放牧的小路之間來來回回地尋找,卻隻能聽到鳥雀在深穀中悲鳴,猿猴在山嶺上哀叫,最終隻能失意而歸。這時,徐逸突然想起陶上舍曾說他生在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如此來算到今天應該有一百四十歲了,但他的相貌卻一點都不顯老,相反他的言行安詳儒雅,頂多也就是個五六十歲的人。難道陶上舍是身懷道行的人嗎?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