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內心方而外表圓,內君子而外小人
【原文】
泰:小往大來,吉,亨。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解析】
泰卦: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
《象辭》說:天地交感,是泰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裁度天地運行的規律,輔助天地的造化,從而支配天下萬民。
泰卦象征通泰。柔小者往外,剛大者來內,筮得此卦必獲吉祥,亨通順利。初九拔除茅草而牽連其同類,興兵征戰可獲吉祥。九二有包容大川之胸懷,可以涉越巨流,偏遠之地也無所遺忘;不結黨營私,能夠輔佐持中不偏的君王。九三沒有隻平直而不傾斜之地,也沒有隻出行而不複返之人;占問患難之事,沒有災禍。不為複返而憂慮,如此,則有口福之吉。六四往來翩翩,舉止輕浮,不與其鄰人共同富有,也不懷誠信之念相互告誡。六五帝乙嫁女,因此而獲得福澤,大吉大利。上六城牆傾倒在城河之中,不可興兵征戰。在城邑中禱告天命,占問必有艱難之兆。
做人要方圓兼備
《泰卦》中的“泰”通常被人們解釋為通。而它說的“小往大來”,其意就是小的在外,大的在內。在為人處世方麵,可以引申出另外一種意思來——“內方而外圓”。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他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麵看是錯的對……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利。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變動,人心不穩。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借機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裏馬。匈奴的將領們都說東胡欺人太甚,國寶決不能輕易送給他們。匈奴單於冒頓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嘛!”匈奴的將領們都不服氣,冒頓卻若無其事。東胡見匈奴軟弱可欺,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眾將見東胡得寸進尺,個個義憤填膺,冒頓卻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舍不得一個女子與鄰國失和嘛!”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料定匈奴軟弱,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裏。這正是冒頓單於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後,東胡看中了與匈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茫荒原,這荒原屬於匈奴的領土。東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贈。匈奴眾將認為冒頓一再忍讓,這荒原又是杳無人煙之地,恐怕隻得答應割讓了。誰知冒頓此次突然說道:“千裏荒原,杳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於是,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匈奴將士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當。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兵攻打自己,所以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戰爭的結局是東胡被滅,東胡王被殺於亂軍之中。
其實,冒頓的這一手實際上就是“綿裏藏針”。試想,冒頓如果一點實力都沒有,匈奴早晚得讓東胡給吞並掉。但如果一味強硬,不但迷惑不了對手,更激不起屬下的士氣,那麼這一仗的輸贏也就難說了。
“鷹立似睡,虎行似病。”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麵對大喜與大悲泰然不驚,前進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他們沒有失敗,隻有麵對挫折與逆境時積蓄力量的沉默。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癡迷。”確實,在強大的對手高壓下,在麵臨危機的時候,采取藏巧於拙、裝糊塗,扮作“誠實”的樣子,往往可以避災逃禍,轉危為安。雖然麵臨險境,或遇到突發事件而裝傻裝呆,這比臨危不懼和視死如歸的壯烈要保全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以拙誠與對手周旋,確實不失為一種高明之術。
人生在世隻要運用“方圓”之理,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讓,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剛柔相濟方圓無礙
方與圓、剛與柔兩者的含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圓為和諧、變通、靈活性,體現了柔韌、柔弱的一麵;方則為個性、穩定、原則性,體現了剛直、剛強的一麵。剛而能柔,這是用剛的方法;柔而能剛,這是用柔的方法。強而能弱,這是用強的方法;弱而能強,這是用弱的方法。在處理天下事時,有以剛取勝的,有以強取勝的,有以柔取勝的,也有以弱取勝的。處世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韌的品性戰勝強大。天下之物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雪壓竹頭低,地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颶風狂暴地侵襲小草,小草隻搖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綠色。
人也如此。年輕時,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說話,隻是張開嘴讓孔子看。深奧的哲理不必用語言交流,但卻可以體悟。兩位哲人心領神會,張嘴而不說話的哲理:牙齒掉了,舌頭還在。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硬的東西因其剛強而死亡,軟的東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剛硬的牙齒不在了,而柔弱舌頭仍舊靈活自如。剛往往隻是外表的強大,柔則常常是內在的優勢。因此柔能克剛便成了一條辯證的法則。
剛直容易折斷。曾有人這樣說:方與嚴是待人的大弊病,聖人賢哲待人,隻在於溫柔敦厚。所以說廣泛地愛護人民,這叫做和而不同。若隻任憑他們淒淒涼涼,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間的一個障礙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獨立不拘,也還是不能濟世的人才,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的人士罷了。但是,隻有柔又會怎樣呢?倘若世界上隻有柔,那就會成為可悲的柔弱,它就可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裏浸泡了許久的藤條一樣。
剛與柔如鳥的兩隻翅膀,車子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隻剛就容易方,隻柔就容易圓。為人處世,最好是方圓並用,剛柔並濟,這才是全麵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剛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圓,能強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強,能進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進,注定失敗。
剛柔相濟,大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天下,小可以用來處世持身。聰明的拳擊手常常以此取勝。中國的太極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長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國藩對此領略頗深,他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但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隻不過不要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得強矯;爭名逐利,就得謙退。所以他雖居在功名富貴的最高處,卻能全身而歸,全身而終。
做人處世若能剛柔相濟,把方與圓的智慧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恰到好處,那就是方圓無礙了。方圓無礙,按現在的說法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戰略,最高級的政策,也是為人處世最高級的方式、方法。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