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中國考古的搖籃
甲骨文——一個民族的記憶
青銅器——一個時代的見證
殷商曆史文化——一個王朝的背影
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文物活起來
殷墟考古——中國考古的搖籃
中國人應該銘記一個年份——1928年。正是這一年,考古人在安陽洹河邊的一個小村莊——小屯村鏟起沉睡數千年的黃土層,就此揭開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麵紗,其豐碩的考古成果,震驚了全世界。
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現在,我們就走進殷墟,一步一步探尋殷墟的文化密碼,探究殷墟重大的文化意義。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
高考聚焦
(2019年江蘇卷曆史第26題)
對於邈遠的夏朝曆史奧秘,需要以多種史料進行探尋。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這部中國史的著眼點在社會組織的變遷,思想和文物的創辟,以及偉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這些項目要到有文字記錄傳後的時代才可得確考……本書即以商朝為出發點,然後回顧其前有傳說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後人關於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
——張蔭麟《中國史綱》(1941年)
材料二
我們如果不自滿於神話與傳說,那隻有求助於考古學之地下發掘的證據,現在雖因為材料缺乏、考訂困難,還沒有明確的論斷,可與古代的記載互證……我們今後研究古史,不必齗齗於文字記載的爭辯,而隻有從事於考古學而努力於地下發掘之一條大道。
——周予同《開明本國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史綱》不以夏朝作為“出發點”的原因,指出該書探索夏朝曆史所依據的史料。
(2)二裏頭文化的探索有利於減少夏史研究“齗齗於文字記載的爭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裏頭遺址的科學發掘,最早得益於誰主持的什麼考古活動,並列舉二裏頭考古發現的政治建築和生產活動遺址。
(3)據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曆史奧秘應遵循的最重要路徑,並分析其原因。
【考題解讀】華夏文明考古探源
參考答案
(1)原因:該書側重的項目需要確考的文字記錄,夏朝曆史缺乏當時的文字記錄。史料:傳說、追記。(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動:夏墟調查。遺址:大型宮殿遺址,鑄銅、燒陶、製骨等手工作坊遺址。(3)路徑:考古發掘。原因:神話傳說、文字記載無法定論。
試題分析
此題可以激發學生對中華文明源頭的探索興趣。張蔭麟《中國史綱》第一章從“商代文化”寫起,主要以文字記錄為曆史的依據。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國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通過艱辛努力,釋讀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古代曆史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證明了殷墟確實屬於商代晚期都城,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關於有商一代曆史的基本可信。
在曆年高考題中與殷墟考古相關的試題有2023年全國甲卷語文現代文閱讀,該題考查到殷墟考古學文化與夏商周三代古史體係;2021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北京曆史卷考查以殷墟發掘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及中國考古百年成就;2017年上海曆史卷第5題則考查了殷墟遺址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