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名守仁,原名雲,字伯安,明代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卒於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年五十七歲。按學界一般的觀點,王陽明曾在會稽縣東南二十裏會稽山築陽明洞,因以“陽明”自號,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還有其他稱呼:因軍功獲封新建伯,故可稱“王新建”;隆慶元年(1567)四月,明穆宗下詔追贈王陽明為新建侯,諡文成,因之有“王文成”之謂。但“陽明”這一稱呼名氣太大,漸漸蓋過本名“守仁”,因此,本書除引用史料原文外統以王陽明稱之,以方便行文。
據其弟子錢德洪等人所撰《王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自幼便有效仿聖賢乃至成為聖賢之心。十二歲的王陽明在北京的一個私塾中,問教書先生“何為第一等事”,教書先生回答說:“唯讀書登第耳。”王陽明很疑惑地再問道:“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其父王華笑了笑說:“汝欲做聖賢耶?”其中或有弟子對老師誇飾的成分,但也不排除十二歲的王陽明已有自己的疑惑和思考。王陽明在並不長的一生中真正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因此獲得很高的讚譽,如明末清初魏禧較早提出“姚江王文成公以道學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清初王士禎評價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絕頂。”
我們常說的“三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唐代孔穎達將之闡釋為:“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聖德立於上代,惠澤被於無窮,故服(服虔,東漢經學家)以伏羲、神農,杜(杜預,西晉文學家、學者)以黃帝、堯、舜當之,言如此之類,乃是立德也……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故服、杜以禹、稷當之,言如此之類,乃是立功也……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使後世學習,皆是立言者也。”
王陽明有三大事功:一、平定困擾明朝多年的江西、湖廣、福建、廣東交界地區的流民動亂,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相對穩定局麵;二、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有效地維護了王朝統一;三、平定西南地區思、田土司叛亂,穩定了邊疆,為以後的改土歸流和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因為這些功勞,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就明朝現實情況來說,除明太祖創業時期的從龍之士及明成祖“靖難之役”中有功之士外,被封公、侯者少之又少,文臣封爵者更少。《明史》予以王陽明很高的評價:“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王陽明開創自己的心學理論體係:龍場悟道揭示了“心即理”——另外一種解釋和運用儒家經典的方法、另外一種與聖賢溝通的方法,賦予自己解釋儒家經典即與聖賢溝通的權利,是在定立何為聖人的標準,是要在解釋孔子之道、先儒之道的基礎上創立自己之道。王學三大要“致良知”“親民”“知行合一”皆由“心即理”而出。雖飽受爭議,萬曆十二年(1584)十一月十八日,明神宗詔準王陽明、陳獻章、胡居仁三人從祀孔廟,王陽明也因此被稱為“先儒王子”。整個明代,隻有薛瑄、王陽明、陳獻章、胡居仁四人從祀孔廟,這是儒家思想體係中的至高榮譽,也意味著官方承認了王陽明的學說。陽明學說自創立以來,就不隻是中國文化的無盡寶藏,已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陽明終歸是曆史上的人物,他雖實現了“三立”,但相關貶斥之論從未止息。如萬曆元年(1573)三月,兵科給事中趙思誠斥之曰:“[王]守仁黨眾立異非聖,毀朱有權謀之智,功備奸貪之醜狀,使不焚其書,禁其徒,又從而祀之,恐聖學生一奸竇,其為世道人心之害不小,因列守仁異言叛道者八款。”入清後,不少學者將明朝滅亡歸咎於“王學”末流,康熙年間的尊朱派學者陸隴其毫不客氣地斥責道:“王氏之學遍天下,幾以為聖人複起,而古先聖賢下學上達之遺法滅裂無疑,學術壞而風俗隨之,其弊也……故愚以為,明之天下不亡於盜寇,不亡於朋黨,而亡於學術,學術之壞,所以釀成寇盜朋黨之禍也。”王陽明是曆史人物,在當下卻有三個維度,分別是曆史維度、社會應用維度、文化消費維度。以曆史維度的王陽明言之,一切關於他的討論必須以紮實的史料為依據,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剔除那些“為尊者諱”和神秘色彩的書寫,盡量還原一個真實客觀的王陽明,這不是一種史料能夠達成的,非數種乃至十數種史料拚接、互證不可。如果不加考證,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考證雖很枯燥,確是曆史研究的必需之法,也是曆史迷人之處所在。在此基礎上,才有社會應用維度和文化消費維度的王陽明。但把王陽明當作文化快餐,把王陽明抬上神壇,以之為萬能之人的做法,是萬萬不可取的。
本書是筆者第一部獨立完成的專著,自會全力為之,為推進王陽明相關問題研究,為普及陽明文化略盡綿薄。參引前輩時賢論著時直呼其名,並非不敬,指出其論述中的缺失也是本著對史料的解讀而來,屬學術範圍內的討論,絕非無妄之指摘。我供職的贛南師範大學很重視王陽明研究:2014年組建學校首批學科協同創新團隊——“王陽明與地域文化研究創新團隊”;2015年成立校級科研機構——王陽明與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在專門史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下設“王陽明與地域社會”研究方向,並招收碩士研究生;2017年增設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並保留該研究方向;2019年3月獲批成立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王陽明研究中心。近10年來,在各位同事、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良好的科研業績。本書是筆者作為研究中心成員之一做出的一點貢獻,部分內容是筆者為“王陽明與地域社會”方向碩士研究生講授“王陽明與地域社會研究”課程,以及為本科生講授“走進王陽明”課程時所發現問題的延伸。當然,錯訛之處、偏頗之見終不可免,我很願意接受社會各界師友親朋的批評,這將是我不斷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