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的時代印記
張富領
2023年春天,陪同幾位文學界的朋友,來到豫西南的“三省雄關”,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的鄧州。從花洲書院到鄧州編外雷鋒團展覽館,從南水北調引丹會戰紀念小鎮到黨中央給予嘉獎和倡導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展館,每到一處,都被一種精神感動著。它們滋生於傳承千年、生生不息的曆史文脈中,又在新時代的改革實踐與社會主義建設中經受錘煉與鍛打,不斷啟迪著這片土地和人民果敢堅毅的心智與靈魂,不斷積蓄著這座城市重塑與新生的磅礴力量,為鄧州賦予新的時代印記。
一
有這樣一個在鄧州生活過的人,曆經官場沉浮後,耳順之年的他來到鄧州,潛心治學。他徜徉於鄧州的山水之間,居花洲而心懷天下,他就是花洲書院的主人——範仲淹。
那一日,在春風堂的穿堂風裏,在滕子京送的《洞庭晚秋圖》旁,他思索良久,揮動手中狼毫,傾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潔人格,鐫刻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曠世情懷,為國家憂、為人民憂、為社稷憂的格局與胸懷,既是鞭策自己,也是告訴所有人:無論是身在廟堂還是江湖,個人的榮辱與進退,都要以國家與人民為重。
在鄧州,嶽陽樓遇到了範仲淹,這是嶽陽樓之幸。一篇《嶽陽樓記》,字字珠璣,氣勢磅礴,讓這座高樓在華夏千年的文化長河中騰空而起。而範公也成為憂樂精神的化身,成為曆代從政者踔厲之楷模。
千年以後,花洲書院經過多次修複,再次大放異彩,成為傳承範公薪火的千年學府,成為緬懷先賢的一方聖地。
而鄧州的文運和學風也傳承了千年,在新時代迸發出奪人眼目的五彩光輝:姚雪垠的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二月河宏大厚重的“帝王係列”,周大新榮獲茅盾文學獎的《湖光山色》……無數後來人汲取著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樂精神,在傳承與洞察中不斷開拓、融合、革新、突破,創作出一部部彙聚華夏文化、體現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成為時代賦予鄧州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