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在壽寧縣下黨學習基地門口停了下來,迎麵是一堵綠山牆,中間一行標語——“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走近看,是無數盆瓦鬆堆疊起的一片綠海,一枚枚水珠形的葉片青翠欲滴,傾吐著山野的清芬。山上鬆蒼竹翠,山下溪流潺湲,恍如身處青山綠水畫廊間。人與綠撞了個滿懷,胸肺裏立時灌滿了下黨清新的氣息。
那是修竹溪,從遠方山穀蜿蜒而來,纏村繞舍、對山望林。溪水是山林的吐納,也是村子的呼吸。那清碧的水裏嫋娜著炊煙的溫言軟語,跳動著大山的雄渾脈搏,有兩岸樹影的婀娜,也有藍天白雲的多姿。岸邊人的話語,樹上鳥的啁啾,就連那條柏油路上的歌聲也在溪水裏蕩漾。沿溪走,見流水奔騰,撞擊起白色的泡沫,把霧一樣的密語與山林訴說,與村子耳語。有了林的蓄積,依著水的流動,下黨的氣息便借助彎彎曲曲的河道走出大山,走進萬千遊客的眼眸裏。他們像一條條魚激動地順著河流溯遊而上,沿途敞開胸扉,要把這片山水的清新盡情吸納,好滌胸濾肺、養眼怡心。
我在溪畔棧道的木凳上坐了下來,正對著那塊矗立在水邊的飯甑岩。飯甑岩挺拔高聳,露在水麵一側的岩體上有三條深深的豎紋,恰如三塊厚實的木板,兩條淡淡的紋路橫在其間,狀如桶箍。霧氣繚繞,整個山岩仿佛一個冒著騰騰熱氣的大飯甑。曾經,這個大飯甑麵對村民內心羞愧,把自己隱在升騰的霧氣裏,藏在青翠的樹林間。下黨的鄉親們空有偌大一個飯甑,在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旮旯裏,隻能向山裏討小筍、覓苦菜,“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日子過得苦寒,每日裏被沉沉大山壓得氣喘籲籲,活得憋屈不已。要致富,先修路。自從修了路,去除了老頑疾,呼吸通暢,人也活得眉清氣順了。如今的飯甑岩天天冒著熱氣,香噴噴的飯甑裏蒸的是生態飯,是鄉親們做夢都不敢想的旅遊飯,綠水青山一轉眼就成了金山銀山。老屋成了民宿,山村變作畫廊,一撥又一撥遊客來了,帶來了歡聲笑語。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一鬧如添加了柴火,下黨的日子變得紅火起來。飯甑岩熱氣騰騰,挺直腰板,把美景一樁樁呈現,讓遊客賞在眼裏,記在心裏,曬在朋友圈裏。
一橋飛架南北,那是連古通今的鸞峰橋。踏上這古老的木拱廊橋,腳底咿呀作響,那是廊橋的心跳。雨來了,橋下水聲嘩嘩,遠處煙雨蒙蒙。我走過廊橋,拾級而上來到飯甑岩,岩上的觀景亭正對著溪對麵的下黨村,如今的下黨已經脫胎換骨,望眼白牆黛瓦,到處欣欣向榮。從飯甑岩下來,走入山林,樹木蔥蘢,潑灑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濃鬱的綠。
暮色漸起,雨帶著霧氣慢慢籠住了下黨,青石板在雨水的浸潤下像古樸的玉石,一座座民宿在雨裏安安靜靜地呼吸,雨簾一道道從黛黑的瓦棱上垂掛下來,滲入簷下的泥土裏,滋潤著房前屋後的花木。村中的燈亮了起來,流光溢彩的夜,處處可見下黨俊美的新顏。
我打開民宿的窗,璀璨的燈光裏,遠遠地又望見了那堵綠山牆,還有那行寫在山牆上的標語,一種幸福的滋味像霧像雨像夜色一樣在心間彌漫開來。
在下黨,我聽到綠水青山的呼吸。
二○二三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