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骨灰瓷骨灰瓷
老白紙

第一章

絕世花瓶/2018 年初

2018 年元旦,第十屆雅舟雙年展開幕不到兩個月,汪天成就從一個無名小卒搖身一變,成為享譽國際的天才陶藝家。

除了藝術家的身份,在自媒體追熱點式的輪番采訪和宣傳下,風度翩翩的汪天成和他作品背後的愛情故事,也迅速被引爆、變成傳奇,感動天下的癡男怨女,而汪天成本人的魅力,更勝於他的作品本身,讓許多年輕女孩為他癡迷,也讓一些不懂藝術的普通人,把熱情從作品轉移到他本人,以及他的愛情故事上麵。

汪天成參展的作品是一個陶瓷花瓶,聽起來普通得近乎俗氣,何以能在國內外都引發轟動,援引一家頭部自媒體的推送,大概可以說明問題:

最近有一隻陶瓷花瓶紅遍國際,這就是38歲的陶藝家汪天成,在雅舟雙年展的參展作品《以愛之名》,作品尺寸約為16×19×82cm,是汪天成先生以妻子喬芮為繆斯,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創作完成的一件女人體花瓶。顧名思義,整個花瓶的外觀是一個流暢豐腴的女人體,散發著來自古希臘的聖光,猶如維納斯再臨世上。

花瓶是中空的,通體透光如玉,當插入一定造型的花枝後,瓶身會顯出植物的輪廓,根據插入的花材不同,花瓶會隨之呈現不同的效果,這也是此作品的絕妙之處。

整個花瓶之所以如此通透,第一是因為瓶身的每一處都極薄,而且薄得均勻。對於一個對稱結構的“圓器”,這一點在拉坯機上就能實現,但是想象一下,這是一個中空的圓雕女人體,要做到在每一處曲線、每一個細部都厚薄均勻,除去藝術家的創造力不說,又需要怎樣驚人的技藝和功力;花瓶如此通透的第二個原因,就要歸功於,在燒製花瓶的坯泥中,加入了骨灰的成分,如此配方的坯泥在燒製後,就是我們平時耳熟能詳的貴族陶瓷品種:“骨瓷”。

更神奇的是,整件作品散發出神秘的光澤,雕塑在花瓶上的神秘臉龐,表情順和,現出一種類似聖母的光澤,整個瓶子玉石般通透與溫潤的質感,更加深了人臉的靜謐和人體的柔美,堪稱花瓶界的蒙娜麗莎。我們有幸請到這個花瓶的創造者、藝術家汪天成先生,跟我們一起做了一個對談(汪先生以下簡稱“汪”,記者簡稱“記”):

記: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也是第一次知道骨灰可以做成陶瓷,汪先生給我們科普一下好嗎?

汪:人類在幾百年前就發現,在自然界中,草木灰可以做成肥皂,而動物的骨灰可以做成陶瓷。這些材料都屬於自然元素,供人類取用和發揮。骨灰瓷隻是在坯泥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動物骨灰。比如我在做骨灰瓷之前,會用柴窯煆燒牛骨,骨頭經過高溫煆燒後,變成非常脆硬的骸骨,我再把這些骸骨打成骨灰粉。煆燒之後的骨頭,它裏麵的有機物消失了,隻剩下無機鹽,把這樣的骨灰跟瓷土和瓷石混合作為坯泥,最後燒製出來,就是骨灰瓷。在骨灰瓷的發源地英國,傳統的配方是50%左右的骨灰,其中,骨灰的比例越高,燒製成形越困難,廢品率越高,最後的成品也越通透、越珍貴。

記:可以說一說《以愛之名》背後的靈感和故事嗎?

汪:這個作品是為了獻給我的妻子,模特當然也是我的妻子,從認識她那一天起,我就開始構思,想要做一個作品,來定格我妻子的美。後來我不斷地學習和實驗,毀了無數不滿意的作品,做出十幾個草稿,隻為一件完美的作品,獻給我完美的妻子。

記:跟妻子的愛情故事,是怎樣的呢?

汪:我的妻子是我見過最完美的女人,她是真善美的合體,在她的美貌麵前,我的藝術捉襟見肘,不能描繪她的萬分之一。每個人都可以在人群裏一眼看到她。認識她之前,我以為,因為看美女而出車禍都是玩笑,直到那一天,在人行橫道等紅燈的一堆人裏麵,我一眼看到她,驚為天人,我當時騎著摩托就追尾到前麵的汽車,倒在地上,善良的她居然把我送去醫院,我們就這樣認識了,那是八年前,我現在回憶起來,都好像昨天發生的事。

記:很美好的開始,之後呢?

汪:我們幾乎馬上就相愛了,她搬來我這裏,跟我在鄉下一起做陶,我們工作室的名字就是“以愛之名”。一年後,我們結婚了,兩年後,有一天,她忽然失蹤了,一直到今天,我和她的父親仍然在尋找她。妻子失蹤之後,我的心像被掏空一樣,後來我發誓,要為她做一件完美的作品,這個願望,支撐我活到現在。

記:太傷心的故事了,還沒有找到妻子嗎?

汪:是的,已經快五年了,我們還在找。

記:相信現在很多人知道了您的故事,會幫您一起找妻子的。我可以繼續問下一個問題嗎?

汪:請繼續。

記:您為什麼選擇用陶瓷作為材料來創作呢?

汪:首先,我原本的專業是雕塑,18歲的時候,我父親去世了,家裏把一個小土窯傳給我,我就一邊做雕塑,一邊做陶瓷。所以雕塑和陶藝,算是我最擅長的語言。其次,在西方,中世紀之前,陶瓷這種材料就被認為,最適合用來製作紀念品,你想一想,金屬作品,比如金、銀、錫,可以熔掉再製作,但陶瓷一旦燒結,就是不可改變的,所以它具有唯一性,很適合用來做紀念品。

記:除了廢品率高,骨灰瓷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汪:首先在顏色上,骨灰瓷不是冷白色的,而是會呈現出一種自然的乳白色,並且骨灰的含量越高,瓷器的白度越高,而骨灰含量比較低的話,瓷器會偏黃一些;另外,加入骨灰一起燒製,主要是為了引入氧化鈣,氧化鈣跟玻璃製造有關,所以能讓陶瓷有一定的透光性,這是骨灰瓷最珍貴的特點;還有,每一件骨灰瓷作品,都必須經過兩次燒製,一次是高溫素燒,一次是低溫釉燒,並且施釉的時候,最好用噴釉,而不是蘸釉或別的方式。為了保持瓷瓶的冰清玉潔,最大限度地呈現骨灰瓷特有的通透感,我用的是自己配製的透明釉,而且,為了達成亞光和亮光的平衡,僅僅是在透明釉料方麵,我也反複做了許多試驗,最終才選出滿意的配方。

記:您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完成這個花瓶,有哪些部分是最困難的呢?

汪:最困難的部分還是在於骨灰的存在,所謂成也骨灰,敗也骨灰。因為骨灰的加入,會減少瓷泥的比例,也就減少了整個坯泥的粘性,造成材料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降低。我的這件陶瓷花瓶,骨灰含量達到了51%,幾乎是一個極限值了。

我試過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但就是因為粘性不夠,很難成形,後來,我隻能用生產骨灰瓷的傳統方法——模具注漿,我用雕塑泥先把作品雕好,再翻製成石膏模具,最後把加入骨灰的泥漿注入模具,之後幹燥脫模,然後修坯完成就可以素燒了。

但其實,燒製是更加困難的一環,也是因為骨灰的存在,使得素坯粘性小,很容易在燒製過程中裂開,尤其是像《以愛之名》這樣的作品,很多人覺得它更像一件雕塑作品,其實,對於雕塑來說,這個尺寸的作品易如反掌,而對於需要燒製的陶瓷來說,尤其是骨灰瓷,尺寸大的作品,是非常容易失敗的。骨灰比例越高、作品體積越大,燒製越容易失敗,開裂或者變形,都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嘗試不同比例的骨灰、火焰的溫度或是燒製時間,差不多寫完兩本筆記,最終才得以完成這件作品。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