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X年:世界失明X年:世界失明
趙皖生

第三章 第三個女人

安頓好了903室的家,儲備好了充足物質,黃凱明可以放心地早出晚歸,去更遠的地方走走看看了。

這天,黃凱明走得挺遠。到處都是相似的災後情形,坍塌的樓房和殘牆斷壁的半塌樓房綿延比鄰,偶爾還有完好的大樓插立其間,但窗戶全無。一堆堆廢墟的大小顯示著坍塌大樓原先的大小,廢墟使城市地貌變得像一片高出原先地麵的丘陵,上麵長著奇形怪狀的殘破的水泥鋼筋構件。

今天的太陽不錯,當黃凱明坐在一大塊由磚塊和馬賽克黏合的殘破建築件上吃午餐時,他覺得身上暖洋洋的。

突然,黃凱明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到遠處的一處廢墟上,坐著一個人,好像是女的。

黃凱明起身向那個人走去。他邊走邊想,那真是一個還活著的人嗎?也許是一具坐著的屍體?可他還從沒見到過沒有依靠地坐著的屍體,屍體大多橫躺在地上,隻有很少的屍體由於身後有牆壁或石塊的依靠才仿佛癱坐在那兒。

黃凱明離那個人還相當遠時,就看出那是一個長發披肩的女人。再走近時,那個女人轉過臉來,她臉色慘白,兩隻眼睛又大又亮,直直地看著向她走來的黃凱明。

黃凱明感到後背發涼,他小心地走上廢墟,向她招呼道:“你好!”

“你好!”女人回答道,顯然極為驚喜。

女人問:“你是救援部隊的嗎?”

黃凱明說:“不是,我是本市的,也是災後活下來的。”

女人連忙問他:“你渴嗎?餓嗎?我這裏還有一瓶水和一包餅幹。”

黃凱明說:“我有食物,我眼睛能看得見,能找到食物。”

女人神情黯然地說:“我眼睛看不見了。”

黃凱明說“我知道你看不見了,我碰到的所有人的眼睛都看不見了。”

“真的嗎?”女人詫異地問。

“真的。”黃凱明又補充說:“隻有我還好。”

女人說:“你真幸運。”

“是的,我很幸運。”黃凱明答道。這段時間以來黃凱明越來越明白自己的幸運。

女人問:“爆炸已經很多天了吧?”

黃凱明說:“15天。”黃凱明在903室的牆壁上寫“正”字記日,“正”字五筆,一筆代表一天,每天寫一筆,他今早出門時正好寫完第三個“正”字。

“15天了?這麼多天了?”女人問黃凱明:“國家的救援還沒有來,是嗎?”

黃凱明點頭,說:“還沒有。”

女人蹙眉思考著。

黃凱明問:“你叫什麼名字?”

女人說:“我叫任可欣。”

黃凱明說:“任小姐。”

女人笑了,說:“我不習慣這樣稱呼,你就叫我任可欣。或者叫我任老師吧,我是個老師。”

黃凱明連忙說:“任老師你好。”

任可欣說:“你好。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黃凱明。”

“黃先生。”

黃凱明笑著說:“我也不習慣這樣叫。在單位裏比我年齡大的都叫我小黃,比我年齡小的都叫我老黃。”

“你多大了?”

“28歲。”

“我30歲,比你大,叫你小黃?”

“對,就這麼叫吧。”

黃凱明向任可欣說了災後城市的慘烈情形,任可欣聽得很認真。黃凱明還向任可欣說了他現在的情況,他和兩個姑娘住在一幢樓房的9樓上,生活設施湊合,食物儲備充足,他要把她帶回去。任可欣很高興,向黃凱明表示感謝。

當任可欣站起來準備跟黃凱明走時,她突然驚聲叫道:“哎呀,我的礦泉水和餅幹滾落了,”她蹲下身體摸索尋找,著急地說:“這是我的最後一瓶水和最後一包餅幹。”

黃凱明說:“餅幹都散在地上了,不要要了,我那裏食物和水多著哩。”

回去的路上,任可欣不願讓黃凱明背,執意要走,請黃凱明攙著她走。後來實在走得又難又慢,任可欣就同意讓黃凱明背了。

黃凱明想起一件事,問背在背後的任可欣:“剛才,你隻剩最後一瓶水和最後一包餅幹了,你見了我還問我渴不渴餓不餓,想讓給我,如果我真的需要,喝了吃了,那你怎麼辦,你還怎麼活?”

任可欣說:“我當時沒想那麼多,隻想到你也是災民,你可能需要喝水吃東西。”

黃凱明沒再說什麼,他心想,任老師是個好人。

任可欣老師的到來讓楊曉娜和葉丹丹又驚又喜。驚的是災後這麼多天過去了,竟然還有人活著,喜的是她們多了一個伴。

她們燒了熱水讓任可欣衝澡,給任可欣換上幹淨衣服,拿出各種各樣的糕點、袋裝鹵菜當晚餐,還煮了麵條。

飯後,大家坐在席夢思床墊上說話。

任可欣稱呼黃凱明“小黃”,稱呼楊曉娜和葉丹丹“曉娜”“丹丹”,楊曉娜和葉丹丹不願像黃凱明那樣叫“任老師”,她們喜歡叫“可欣姐”,任可欣也喜歡她們這樣稱呼。

任可欣訴說了她的遭遇。任可欣是本市一所大學曆史係的講師,大爆炸的那天早晨她在家洗衣服,她住在大樓的三樓,獨自居住。當時她耳朵上戴著一副大耳機,一邊操作洗衣機一邊聽重金屬樂隊的音樂。她平時並不喜歡重金屬音樂,覺得太吵,但那天恰巧洗衣機出了毛病,噪音特別大,於是她索性選了首重金屬音樂聽。也許就是那副裹住耳朵的高保真耳機和讓她已經渾身處於震撼狀態的重金屬音樂,減輕了強大衝擊波對她的傷害。當她從昏厥中醒來時,眼前一片黑暗。她在黑暗中摸索,發現前後窗戶中滾進來大量的建築碎件,房間都被建築碎件堵滿了,隻有客廳和放洗衣機的衛生間還有逼仄的空間。她不知道是發生了地震還是發生了爆炸,也不知道她住的大樓四層以上已經坍塌。她曾試圖自救,嘗試搬開圍堵的建築碎件,但經過一番努力後她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她根本搬不動那些水泥鋼筋碎件。她靠客廳茶幾上的三包餅幹和三瓶礦泉水,熬過了這些日子。這天早上,掩埋她的廢墟又發生了一次坍塌,她發現客廳的南麵有風吹進來,就再次嘗試摸索著向外爬,這次建築碎件中有了較大的空隙,她居然爬出了廢墟。任可欣說,剛爬出廢墟時她非常驚喜,以為自己逃脫了死亡,但她發現她的眼睛瞎了,於是再度陷入絕望。任可欣說,在被埋在廢墟下的日子裏,始終沒有聽到外麵有救援的聲音,這讓她猜想到了這次災難的原因可能非比尋常,後果可能嚴重得驚人,可能不會有什麼救援了;她雖然爬出了廢墟,但由於雙目失明無法尋找補給,她依然逃不出厄運,盡管還有一瓶水和一包餅幹,但當這最後一瓶水和最後一包餅幹吃完之後,也就到了她的最後時刻。任可欣說她萬萬沒想到遇到了黃凱明,被救了,她再次向黃凱明表示感謝。

黃凱明他們聽任可欣說到此次災難的原因和後果可能非常驚人和非常嚴重、可能不會再有救援了,他們問這是什麼意思。

任可欣說了她所知道的事情和她的猜想。

去年秋天,任可欣到香港參加一個大學的學術交流活動,晚上在住宿的賓館房間裏瀏覽網上新聞。

任可欣被網上鋪天蓋地的關於美俄兩國隨時可能開戰的報道驚呆了。美國和俄國這兩個一直爭霸世界的超級軍事強國,近期相繼研發成功反物質炸彈,從而大大增加了兩國開戰的風險。報道介紹了反物質炸彈,反物質炸彈是這樣一種威力無比的超級武器:世界萬物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20世紀30年代科學研究發現,每個基本粒子都有一個反粒子,反粒子與粒子結構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是正粒子的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而反粒子的電子帶正電、質子帶負電;正粒子構成正物質,反粒子構成反物質;反物質一旦同正物質接觸,便會瞬間發生爆炸,物質和反物質變為光子或介子,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湮滅”效應;這種爆炸產生的能量極其驚人,現有的二核裂變效率是1.5%,而正負物質接觸爆炸能以輻射形式100%的效率釋放能量;氫彈的聚變反應約是原子彈的裂變反應的4倍,而湮滅反應是裂變反應的1054倍,也就是說,反物質炸彈比原子彈厲害1054倍,比氫彈厲害266倍,是爆炸當量最大的超級武器。這種威力遠超原子彈和氫彈的新式武器,一旦先發製人地使用,即可輕而易舉地徹底摧毀對方,因而,無論是美國還是俄國,都坐立不安,都有著擔心對方率先發動突然襲擊的強烈憂患,都有著率先向對方發動突然襲擊的強烈衝動,世界戰爭的風險驟然提升!

更讓任可欣震驚的是,許多報道指出,一旦戰爭發動,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遭受劫難。這些報道認為,雖然中國在美俄相爭中保持中立,但無論是美國摧毀了俄國,還是俄國摧毀了美國,接下來都會對中國發起攻擊;因為無論是美國還是俄國,在它們看來正在崛起的中國是它們在清除了老對手之後將麵對的新對手,而且是一個潛力不可限量的對手,因而趁戰爭機器全麵啟動的時機,尤其是趁中國的導彈防禦係統尚不完備的時機,連同清除這一戰略隱患,是最佳選項,否則機會不再。

那幾天裏,任可欣憂心忡忡,無心學術交流,她請教她很尊敬的一位香港老教授對這件事的看法,老教授不以為然地說,香港啦,就是這樣啦,網上什麼訊息都有啦,越是八卦越熱鬧啦。聽老教授這樣說,任可欣覺得自己是不是少見多怪了,是不是被八卦新聞忽悠了,事後也就忘了這件事。

在被埋在廢墟下的這些天裏,任可欣又想起了這件事情,她越是細想越覺得這樣的事情是可能的,當黃凱明在背她回來的一路上向她訴說大爆炸來自城市上空以及城市被摧毀的慘狀,還有政府救援在15天後依然杳無音訊的不正常情形,讓她更覺得事情可能真的如此。

任可欣把她所知道的和她所猜想的向黃凱明他們說了。黃凱明他們聽得目瞪口呆,啞口無言。他們好像恍然大悟了,又好像懵懵懂懂地仍然不明白。

葉丹丹嚎啕大哭,說她原以為隻是城裏發生了地震,她爸媽要不了幾天就會來城裏找她看她,沒想到發生了這麼大的事,她爸媽肯定死了,不會再來找她看她了。

晚上臨睡前,任可欣請黃凱明在隔壁房間為她鋪張床墊,她說她習慣獨住,黃凱明連忙照辦,搬了一張床墊過去,還有枕頭和羊毛毯。黃凱明本來就為晚上睡覺的事情為難,請任老師在這間房間裏住吧,他和楊曉娜她們有那樣的事顯然不妥,不請任老師在這間房間住吧,不知道他和楊曉娜她們有那樣事的任老師會以為他們對她生分也不妥,現在任老師自己提出住隔壁房間,幫黃凱明解了圍。

夜裏,黃凱明很久沒睡著,在想任老師說的事情。美國、俄羅斯和世界,他平時不關心這類事情,像絕大多數普通人一樣,他們隻關心自己的事情、身邊的事情,認為那些大的事情、遠的事情,都是和他們沒有關係的事情。此時黃凱明感覺到了,那些他們平時不關心也不清楚的事情,和他們是有關係的,有時竟然有著如此可怕的關係。

黃凱明望著窗框外的夜空,夜空中星星閃爍,他覺得那像是被炸飛到天上的玻璃碎片,飛的滿天都是。他想,這是為什麼呀?日子過得平平安安的,怎麼突然就瘋了,世界被炸爛了,人被炸死了,炸死了那麼多人!黃凱明想到了爸媽,他非常氣憤。

兩個姑娘早已睡著了,她們在沉睡中發出細密的鼾聲。對於她們整天都是黑夜,她們在白天也常常打盹睡覺,但是生物鐘仍使她們唯有在夜裏才能睡得沉。

黃凱明聽見葉丹丹在睡夢中抽泣,他聽了心裏難過,他挨近葉丹丹,輕輕地撫摸著葉丹丹的肩頭。

隔壁房間,任可欣也久久睡不著。

今天發生的事情簡直就像一場夢。當她早晨爬出廢墟坐在廢墟上時,她是做好了死去的準備的,她當時相信她已經無力抗拒死亡的到來。

作為以曆史學為專業的人,通常比一般人漠視死亡,因為他們熟悉死亡,他們研究的對象就是死亡的人,無論是他們敬仰的人,還是他們痛恨和鄙視的人,或是他們因為感覺和自己性情相似而喜歡的人,都是已經死亡的人。死亡的人對於別人來說是死去的人,但對曆史學者來說卻仍然是栩栩如生的人。熟讀人類曆史、讀過無數死亡故事的他們知道,在麵臨死亡的時候,一個人當然應當拚盡全力抗拒死亡,應當盡最大的努力逃脫死亡,然而當死亡無法抗拒無法逃脫的時候,一個人又應當心緒平靜地迎候死亡,無需再恐懼了。因為在這樣的時候,任何呼天搶地的求告、任何怨天尤人的悲憤、任何撕心裂肺的慟哭都是無用的,隻是徒增自己的痛苦,使自己的死亡變得更加悲切難堪。在被埋在廢墟下的日子裏,任可欣一再回想著曆史上那些平靜迎候死亡的史故。公元262年的一個夏日傍晚,刑場上臨刑的魏晉名士嵇康,請監刑官借他一具古琴,他安然穩坐,神色自若地撫彈《廣陵散》。1912年4月14日,撞上冰山的英國遊輪泰坦尼克號即將沉沒之際,船上一片混亂,已無逃生希望的船上琴師,專心地拉起小提琴,演奏《與上帝同在》。在法國大革命濫殺貴族風潮中的1794年8月28日,24歲的年輕公爵沙羅斯特被押往刑場,他坐在囚車中依然埋頭讀書,當輪到他上斷頭台時,他習慣地把讀到的那頁折上一角,遞給行刑者,然後平靜地走向斷頭台。任可欣覺得,在她記得的史事中,和自己的情境最相像的,是1962年秋天在意大利發現的一件事情。一名置業者在翻修他購置的古堡時發現其中有一間狹小的密室,密室中隻有一張桌子和一張椅子,椅子上坐著一具幹屍,麵對著桌上一部攤開的《聖經》。人們分析,早年古堡中通常都建有這樣的密室,是防備強盜攻入時主人藏身躲避的地方,待強盜撤走後再由關閉密室的仆人打開密室,但可能在那次的攻擊中仆人被強盜殺死了,或是仆人趁機卷款而逃了,密室再也無法打開,主人便被困死在密室中,主人是在坐在桌前讀著《聖經》死去的。那些天裏任可欣常常想,如果房間裏有一支蠟燭照明,那麼她很可能就像那個人那樣坐在桌前讀書至死,隻是桌上攤開的不是《聖經》,而是美國曆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的《世界史》吧。任可欣還常常想到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幽默對話:A說:在荒野中如果遇到棕熊時不要轉身逃跑,你跑不過棕熊的,你應該勇敢地站著,與棕熊麵對麵對視;B說:是不是這樣棕熊就會放棄攻擊,我就不會死了?A說:不是的,你將照死不誤,不過你將死得很有尊嚴。每當想起這個段子,任可欣都覺得好笑,心想,是呀,既然跑不過死亡,那麼就和死亡直麵對視吧,這樣死也死得有尊嚴。任可欣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心理準備。當時的任可欣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失明,她以為眼前的漆黑是因為被掩埋的緣故,當大約淩晨時分廢墟發生了一次塌方她得以鑽出廢墟時,她仍然不知道自己失明,她以為隻是天還未亮而看不見。當她坐在廢墟上身體感受到太陽的溫暖時,她才突然明白自己的眼睛瞎了。剛剛經曆了死裏逃生的驚喜,她再度陷入絕望,她知道盡管她爬出了廢墟,但雙眼失明的她卻無法生存下去。她苦笑,到底還是沒有跑過那隻棕熊。她想,那麼就這樣安靜地坐著吧,曬曬太陽,吹吹風,等她消耗完最後那瓶水和最後那包餅幹之後,她就躺下,安靜地等候那個時間的到來。

任可欣原以為她是不畏懼死亡的,但是此時,任可欣睡在柔軟的床墊上,回憶起今天的情形時,她明白了她並不像她原以為的那樣勇敢,那樣敢於對死亡不在乎,她清楚地記得當她坐在廢墟上突然聽見向她走來的腳步聲時,她是那樣的狂喜,仿佛心臟都要跳出胸膛。任可欣仔細檢點在那段無望的日子裏自己的心理感覺,她發現在她自以為擺脫了對死亡恐懼的日子裏,她又總是感覺到隱隱的惋惜和不甘,這種感覺絲絲的淡淡的,像似低徊的若有若無的音樂片斷;這種感覺又是涼涼的,像似初秋的深夜驚覺到被如水般的涼意悄然浸身。此刻任可欣知道了,這種迷茫的惋惜和不甘的感覺,這種微微的涼意,實際上就是心靈深處被壓抑著的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就藏匿其中。隻是她當時下意識地壓抑著它們,不許打開它們,因為理智下意識地知道如果它們一旦被打開,對死亡的全部驚恐就會噴湧而出,讓陷入絕境的人在精神上生不如死。想到這裏,任可欣不由得長歎一聲。

熱水澡真好,熱的食物真好,大家在一塊說話真好,笑聲真好,柔軟的床鋪真好,活著真好啊!

任可欣想著自己的父母親,還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任可欣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爸爸媽媽都是教師。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是小學教師,爸爸媽媽是中學教師,到了任可欣,也還是當教師,不過她可是大學教師了。任可欣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她從小就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學什麼都學得又快又好,小學和中學都曾跳級。任可欣的父母在學校裏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按照製式教育的標準一絲不苟,但是對自己女兒的要求卻不嚴,甚至有點放縱,他們隻是十分注意培養女兒的學習興趣,至於女兒愛學什麼和怎麼學都不大幹涉。唯一出乎這對一個教數學、一個教音樂的中學老師意外的,是他們的女兒高考高分過線選擇了北京大學曆史係。任可欣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女生,她喜歡讀書,喜歡旅遊,喜歡唱歌舞蹈,喜歡結交朋友,喜歡觀察風土人情,喜歡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她覺得曆史學是可以容納她的所有愛好的最理想專業,她覺得在對曆史的學習中可以獲得對人生最豐富的體驗,就好像一個人變成了無數人、一輩子變成了無數輩子一樣。任可欣的大學生活順風順水,考研、考博都很順利,27歲時獲得了曆史學博士學位。麵臨擇業的任可欣前景極佳,學校希望她留校任教,歐美幾所大學提供獎學金邀請她深造,她還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進入國家機關工作。任可欣和父母商量她的去向,父母讓她自己確定,父母親說好兒女誌在四方,你按照你自己的心願定吧,不管你怎麼定,爸媽都尊重你的選擇。再次出乎父母意料的是,任可欣放棄了那些流光溢彩的選項,選擇了回到家鄉城市的大學任教。任可欣的想法簡單而明確,她認為曆史學研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需要處於最前沿的位置,需要及時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曆史研究不需要趕時新,不需要湊熱鬧,需要的隻是安心閱讀思考的環境,回到家鄉城市工作正好可以滿足這樣的需要:有父母在身邊照顧她,她感到安心,而她又可以照顧日漸年老的父母,照顧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這也讓她安心,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在大爆炸發後的最初幾天裏,被埋在廢墟下的任可欣一想起罹難的父母親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便會傷心哭泣,隨著她猜到了大爆炸的原因和嚴重後果,明白了自己也無望獲救並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心理準備之後,心情反倒平靜下來。當時她想,那就姑且相信靈魂之說吧,一家人將在那邊重新團聚,想想是件讓人慰藉的事情,這就是宗教和迷信讓人歡喜的原因吧。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裏,任可欣天天回憶往事,回憶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往事,從孩童時代一直到現在,一幕幕的往事清清楚楚地浮現在眼前。像在黑暗中放映的電影特別清晰一樣,在黑暗中回憶的往事也特別清晰。但是一個現象讓任可欣有些不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很愛她,她也愛他們,尤其是愛爸爸,可是睡著了做夢時她卻隻能夢到媽媽。她感到奇怪,不知道這是為什麼。而且她還奇怪,夢見媽媽時,她總是小時候的模樣,有時仿佛還在繈褓之中,媽媽抱著她,輕聲哼著兒歌,她甚至分明又聞到了媽媽身上的母乳香味。

任可欣躺在柔軟的床墊上,想著父母親,淚水濡濕了枕頭。任可欣還想到了她的男友。男友是同城工商管理學院的一名副教授,兩人建立戀愛關係大半年了,男友年前赴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進修,進修期一年。那天,任可欣機場送行,趕上空域管製班機晚點起飛,兩人在候機廳咖啡室一邊喝咖啡一邊聊天。

聊到當下世界局勢時,男友說世界在全麵倒退呀。

任可欣問何以見得。

男友說,你看,近年來歐盟國家紛紛脫歐,選舉選出來的盡是一些主張民族主義的國家領導人,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進程倒退。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到處搞恐怖活動,不信仰伊斯蘭教義的他們都要殺,搞得像回到了中世紀似的。美國和俄羅斯吧,關係一會兒壞一會兒好,一會兒好一會兒壞,據說可能又要打起來。你說這是不是全麵倒退?

看男友憂心忡忡的樣子,任可欣想開開玩笑,說,既然如此,那你得好自為之了,不要也成為造成世界曆史全麵倒退的責任人之一。

男友疑惑不解地看她,問什麼意思?

任可欣說,如果你在美國和某個美國妞好上了,那我們的關係就倒退到我們建立關係之前的狀態了,豈不是為世界的全麵倒退增加了一個子項嗎?

男友連連說不會的不會的,他滿臉通紅,臉上和頭頂冒汗氣,像剛剛出鍋的螃蟹。

任可欣沒想到男友居然窘成這樣,不由得心生疑竇:莫非男友真的懷有這樣的心思,讓她無意中捅到了?她知道男友特別崇拜西方,美國綠卡肯定對他有著極大吸引力,美國妞意味著一張綠卡。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任可欣和男友每隔兩三天通一次網上可視電話,看似一切如常,但任可欣心裏是忐忑的,不知道她和男友的關係會否生變。任可欣通話時還曾問過美俄之間是否可能打仗的事情,男友說美國這邊傳得沸沸揚揚的,不過中國留學生進修生沒興趣關心這樣的破事,美國佬和俄國佬打架,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他們真的要打了我們提前回國就是了。

想到這場戰爭,盡管任可欣所知道的城市毀滅的情形確如那些報道所預言的,但她仍然感到懷疑,感到無法確認的痛苦:這一切真的是真的嗎?自己有沒有想錯猜錯呢?

事實上任可欣沒有想錯猜錯,這場浩劫真的發生了。中國遭到了毀滅性的襲擊,隻是不知道是誰幹的,不知道是美國在自以為摧毀了俄羅斯之後幹的,還是俄羅斯在自以為摧毀了美國之後幹的,或者分別遭到了兩次襲擊?

偌大的中國變成了一片焦土,到處是殘破和坍塌的建築。然而,比起俄羅斯和美國,中國還是幸運的,畢竟還有焦土,還有殘存的建築。

整個俄羅斯被美國炸得粉碎,炸成粉塵,炸得寸草不存。

美國更慘,被俄羅斯炸沒了,被淹沒在大西洋之中。

美國的結局之所以如此慘烈,是因為俄羅斯的攻擊抓住了美國的地理地質弱點,極大增強了攻擊效果。早在20世紀兩國冷戰時期,蘇聯在研究對美戰略攻擊時發現,美國的地理地質條件有著兩個先天弱點。第一個弱點,是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位於一個休眠的超級火山的火山口,隻要使用超大級別當量的轟擊,就可以引發該火山爆發,而這是一個超級火山,火山引爆後噴發的巨量火山灰,可以將美國全部領土埋葬於幾米甚至十幾米的灰燼之下,美國將徹底毀滅。美國地理地質的第二個弱點,是美國夾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兩邊都是大洋。這與地處歐亞大陸的俄羅斯不同,俄羅斯大多數人居住的主要地區遠離海洋,強烈海嘯不會對俄羅斯造成嚴重災難,而美國80%的居民居住在略高於海平麵的沿海地區,幾十米高的海嘯將會對美國造成極其嚴重的災難,如果製造出幾百米高,甚至千米高的巨型海嘯,那麼整個美國都將陷入滅頂之災。要想製造出這樣的巨型海嘯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因為美國處於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之間的長達1300公裏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之上,這裏是兩大板塊接合處,地殼較薄,隻要在這一斷層上引爆足夠當量的爆炸,造成斷層斷裂塌陷,海水洶湧而入,就完全可能形成毀滅性的巨型海嘯。要達到這樣的攻擊效果,關鍵是轟炸必須具有足夠當量,原子彈和氫彈的當量都不足夠,而威力無比的反物質炸彈為達到這樣的攻擊效果提供了可能。俄羅斯在對美攻擊中就是采用這一戰術思想的,雖然美國的國家反導係統相當完備,成功攔截了無數的原子彈、氫彈和反物質炸彈,但在俄羅斯的集中攻擊中,還是有多枚原子彈、氫彈和反物質炸彈落在了美國黃石公園和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上。攻擊效果一如所料,威力無比的轟炸引爆了黃石公園超級火山噴發,引發了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斷裂形成的巨型海嘯,美國因而完蛋。

隻是誰也沒有想到,美國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斷裂的連鎖反應,遠遠超出了原先預料。橫跨美國南部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是地球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接合處,地質構造薄弱,俄羅斯的反物質炸彈的巨大爆炸造成了該斷層塌陷,海水洶湧而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同時形成高達1500米的巨型海嘯,毀滅性地淹沒了美國。更駭人的是,爆炸和海嘯撼動了整個美洲大陸,而美洲大陸位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轉換斷層上,這一綿延縱向的斷層也隨之發生裂變,整個美洲大陸向大西洋傾倒,掀起了更為巨大的海嘯,導致大西洋對岸的歐洲西部和非洲西部被數千米高的海嘯淹沒,而回浪又再次淹沒了美國和整個美洲。地球所有板塊結合部都相繼出現異動,其中印度洋板塊塌陷,巨型海嘯吞沒了非洲東部和亞洲南部。三大地震帶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紛紛發生超強烈度的地震,包括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在內的所有島國都被巨型海嘯淹沒。地球的地理麵貌徹底改變。

這實際上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不過與前兩次世界大戰經曆了多年鏖戰才分出勝負不同,這場戰爭僅僅隻用兩天就結束了。在這兩天中,兩個超級軍事大國同歸於盡,其他國家連帶遭殃,地球麵貌麵目全非,整個世界毀滅了。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