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別讓焦慮情緒羈絆了你

郭光輝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之意就是處理問題時不極端,找到最適合的方法。所以說是好是壞關鍵在於度,適度的焦慮情緒是有利的,有利於調動身體資源,發揮最大潛力,提高應對環境壓力和工作的能力。

幼兒園畢業入小學有壓力,小學畢業升初中有壓力,初中畢業上重點高中有壓力,高中畢業考入心儀的大學有壓力,大學畢業麵臨就業壓力更大,學生有壓力,家長同樣也有壓力。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款,生活上有壓力;上班人員有晉升壓力;創業者有經營壓力;等等。可以說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一有壓力,說話就嗓門大、做事易急躁、夜裏睡不著覺、心情鬱悶,這些都是焦慮情緒的表現,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心情。

焦慮情緒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可能發生某種不利情況和潛在危險而又難以應對時內心的不愉快狀態。人為什麼會焦慮?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需求和真實擁有的無法匹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心理落差較大,正所謂才華撐不起野心,存款抵不過風險,整日抱怨空想卻無力改變。對於焦慮情緒,我們不能談虎色變。焦慮情緒與焦慮症不同,前者隻是一種心理狀態,後者是一種疾病需要治療。德國有位醫學家曾說過:“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焦慮不會消失,隻會不同程度存在。

焦慮情緒是好是壞?“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之意就是處理問題時不極端,找到最適合的方法。所以說是好是壞關鍵在於度,適度的焦慮情緒是有利的,有利於調動身體資源,發揮最大潛力,提高應對環境壓力和工作的能力。過度焦慮是有害的,會使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使人感到疲勞,導致辦事效率低,容易出差錯,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身體疾病。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適度運動、聽聽音樂、合理飲食、充足睡眠、多與朋友交流、做放鬆訓練等,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還可以多讀些經典書籍,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南懷瑾老先生談到“三家店”:佛家像百貨店,可以逛也可以不去逛,可以買東西也可以不買東西;儒家像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病了則非去不可。焦慮重者是疾病,輕者是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在《道德經》中尋找答案——始終保持“三心”——平和之心、進取之心、清廉之心。

保持平和之心。“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致虛極,守靜篤”“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個人心態平和,就不會因為大喜大悲而損傷情緒。一個人內心安寧,就會對身邊發生的事情,順其自然,處之泰然。一個人知足知止,就會對名利有清醒的認識,守住欲望的限度。說到教育子女,孩子出類拔萃,我們讓他展翅高飛;孩子趨於平凡,守在身邊過平常日子。關於職務升遷,有機會升職就努力工作做更多貢獻,沒有機會升職就腳踏實地對得起自己的工資。對待掙錢多少問題,錢掙多了就回報社會,錢掙少了就節儉過日子。心態平和,就能正確看待名利、得失,就會理性處理事情,心中就不會有煩惱、憂傷。

保持進取之心。保持平和心態,並不是讓人“佛係”或者“躺平”。《道德經》十幾次提到“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做違反規律的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這些不但教我們要做事,而且教我們做事的方法。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對個人而言,隻有進取、奮鬥、實幹,才會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進取心,整日無所事事,精神會迷茫、空虛,也會莫名產生焦慮情緒。同時也要正確對待得失,有時候付出了沒有收獲,我們也不要抱怨,以平常心待之,將來回想起沒有遺憾、不後悔,這何嘗不是一種好的結果。

保持清廉之心。當今世界,物質發達,誘惑太多。一個人因為沒有管住貪欲而幹了違法違紀的事情,雖然心存僥幸,但內心會惴惴不安。長時間處於憂愁、恐懼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焦慮情緒。怎麼辦?“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就告訴我們要常勤自省,正確對待名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告誡我們要常自律,不沾染不良習性,自覺抵禦各種誘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警示我們要心懷敬畏,絕不能存在半點僥幸心理。“貪欲是禍,清廉是福”,守住清廉也就是守住了幸福生活。

前幾天聽一個講座,其中談到管理可以分為結果管理和過程管理兩大類,對大多數人來講,結果管理是一樣的,人都將進入墳墓,但過程管理不一樣,人生曆程千姿百態。我們要做好過程管理,千萬別讓焦慮情緒等負麵因素羈絆住你。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