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元朝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第四折:“豈不聞遠親嗬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明朝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
時間過得太快了,回想起來,我參加工作已經35年了,先後搬過三次家,處了三家好鄰居。第一家鄰居是近郊的居民,至今還能吃上好鄰居送來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第二家鄰居是位醫生,我父親生病時,他守候了幾天幾夜;第三家鄰居和我親如兄弟,兩家常常聚餐,串門如同在自家一樣自在、方便。我經常說:遇到好鄰居是我的福分啊!我不僅是“遠親不如近鄰”的受益者,還收獲了不是親戚勝似親戚的親情和友情。
遠親不如近鄰,就是當你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幫助的時候,遠道的親戚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給予幫助,也就是說有時鄰裏之間交往比遠親更多一些,使得鄰裏之間有了一種甚於遠親的感情。
元朝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第四折:“豈不聞遠親嗬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明朝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
“遠親不如近鄰”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名士叫張英,一天收到家裏的來信,信中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了糾紛,要他迅速返鄉整治一下鄰居,為家庭爭回麵子。張英在回信中說了鄰裏之間友好相處的必要性,並在結尾寫下四句詩:“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後深有感觸,於是就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狀,也讓了三尺宅基地,結果便成了六尺巷,兩家關係和好如初。這就是傳誦至今的“六尺巷”故事。
鄰裏之間應多些接近。接近是相互認識的基礎,也是處理好鄰裏關係的前提。隻有相互接近、相互了解,才能為較好的相處打下基礎。與此同時,鄰裏之間要多些溝通、多些交流,知曉彼此的基本情況,有利於相互理解和支持。
鄰裏之間應多些互助。出遠門了,請鄰居幫著看一下家;家裏有人生病了,請鄰居幫忙送去醫院;遇到力氣活兒,一個人弄不動,請鄰居幫一下忙……很多時候,我們都離不開鄰居的幫助,也是在鄰裏的相互幫助中,增加了感情,增添了友誼,增進了理解。
鄰居之間應多些理解。鄰居之間相處時,難免會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如家裏或有鬧夜的孩子,或有裝修鑿牆的噪聲等,鄰居之間既要相互尊重,又要想法調和矛盾,換位思考,盡量把影響控製在最小範圍。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相互理解,然後相處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