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在山東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任教。
4月18日(甲子三月十五日),作《中原一首贈張皚》一詩,追憶在山西大學與張皚等友朋創立國學研究社、相期十年後與張皚在峨眉讀書的經曆,表述離懷。詩末雲:
嗟餘羈行役,無計豫供張。時予正課國文於山東第二女子師範。
引領望並門,煙樹正蒼蒼。
思心若晉水,日夜流未央。
仰古懷陳雷,與君得同庚。
天稟澹泊懷,又與君頡頏。
期當十年後,相與投綬章。
考槃峨眉阿,風雨共寒檠。
搜奇跨羽琌,解字注《凡將》。
償我讀書願,佚老用《莊子·大宗師》語。發國光。
淵路有贈言,我則尋舊盟。雪崖有約劉盼遂讀書峨眉山詩。
歌此作久要,亮君紉無忘。
微懷積憂患,欲語摧中腸。
憑醉一操翰,拔劍起傍皇。劉盼遂:《中原一首贈張皚》,《實學》第2期,1926年5月,第70頁。
8月末(孟秋之杪),經人推薦到曲阜,轉任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國文教員。該校在曲阜孔廟東側,清末為山東巡撫楊士驤創辦的“曲阜縣官立四氏初級完全師範學堂”。1914年,“山東省長蔡誌賡整頓學務,將曲阜師範與岱南道立兗州、沂州、濟寧、曹州四處師範合並,定名為‘山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設於曲阜師範原址。時人習稱‘曲阜二師’”石奎:《曲阜師範學校簡史》,濟寧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濟寧文史資料》第9輯《濟寧教育要覽》,1992年,第16頁。。
蔣協力《山東省立第二師範校長範明樞印象》一文曾略及當年曲阜二師的師資情況:
當時的學生,約有十餘班。任教的老師,有張中立、明如水、烏世漳、宋明鷺、劉盼遂、朱子方、蘭升鼇、馮思白、屠月三等,多為當時的知名之士。禮堂上的校訓是“智、仁、勇”三字。蔣協力:《山東省立第二師範校長範明樞印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鄆城縣委員會編:《鄆城文史資料(第一集)》,1986年,第132頁。
編者按:該校舊址在今濟寧學院初等教育學院院內,原教學樓、禮堂保存較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阜師範學校校史(1905—1949)(征求意見稿)》(1984年油印本)第258頁《已知教職員工表》將先生在曲阜二師的任教時間誤作“1931前後。張鬱光校長時期國文教員”,宜改正。
先生初到曲阜,便參觀孔廟、孔林等聖地,文思奔湧。他曾在《與李冠千書》中記述道:
孟秋之杪,駕言曲阜。馮軾遠眺,鳧繹環拱而含蒼,洙沂平挹而流玉。滮池稻田,淥水發夫容。驚風物之瑋,歎地靈於人傑。滌既竣,爰謁聖殿,則飛宇高甍,霞駁雲蔚。楹龍蜿蟺而躨跜,藻井披葩而狎獵。實目眩而神駭,慶難而覶縷。正殿之歬,實為碑亭,丵嶽並出,不可方名。五鳳、黃初、史晨、孔宙諸刻於是焉在,業台輿乎唐宋,遑論於元明,泱泱乎大觀哉!夫嘫後鍾繇之發韋君,率之刓碑索靖,為未大方也。有老柏千章,竦後歬。石幹銅柯,霜皮黱色,多千五百年歬物也。卬顧眄,左右周章。信所謂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者矣。他如後稷廟、複聖廟、少皞陵、至聖林、泮宮、逵泉、魯靈光殿故址之等,皆足以玄會遂古,與風雲而俱馳矣。劉盼遂:《與李冠千書》,《實學》第4期,1926年7月,第50頁。
先生在山東省立第二師範之授課情形,曾在該校讀過書的史學家王毓銓有回憶,節錄如下:
新校長是宋還吾,新來的老師也都是好樣的。我受益最深的有四位老師:劉盼遂先生、陳翔鶴先生、烏世漳先生和校長宋還吾先生。劉先生重古文,陳先生重新文學,烏先生教書法,宋校長教詩詞。劉先生在校一年教了我們二文二詩。文章之一是他給友人冠千先生寫的一封二三千言的闕裏懷古長信,其二是江淹的《別賦》。詩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並傳和《琵琶行》並序。詩文都極符合劉先生的傷感情緒。這二文二詩提高了我們的古文古詩水平,現在我還能背得出幾段《長恨歌》《琵琶行》。王毓銓:《王毓銓自述》,高增德、丁東編:《世紀學人自述(第4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30頁。
秋,在曲阜購得上海文瑞樓鉛印本《漢書補注》一百卷四十冊。1936年秋先生在此書前襯頁上追記此事:
此書乃甲子秋在曲阜所買,價十二元。丙子季秋之晦記於燕京大學官舍。
9月26日(甲子八月二十八日),作《與李冠千書》。備陳與李冠千離別數月之思,並抒發在曲阜懷古之情。書曰:
盼遂頓首,冠千足下:別經數月,若彌年載。思子之勤,發為宣也。昔卜子絫欷於索居,玄暉興懷於秋,別離之情,昔賢所難。矧與足下誼等於袍澤,思勰於塤箎。說詩則笙磬同音,考文則跟肘共辨。雖古之陶陶於永夕,切切於忘形者,由今視之,未能遠踰。謂宜長保,以愉我生。而乃居諸迭運,渺爾參辰。秋日可哀,幽怨遙集。能無臨清風而思玄度,攬長條而憶張緒哉!而不見,我勞如何……劉盼遂:《與李冠千書》,《實學》第4期,1926年7月,第50頁。
10月,因故返鄉。途中受天氣影響,在安徽壽縣正陽關滯留數日。當時從山東曲阜到河南息縣可以先南下到安徽壽縣正陽關——正陽關為淮河中遊重鎮、水陸交通樞紐,再沿淮河西行到息縣。先生在滯留正陽關的10月8日(甲子九月十日),作詩一首,表達自己的羈旅惆悵,並題在館驛牆壁之上。詩曰:
重九後一日正陽關驛旅題壁
風雨欺行客,遲遲滯正陽。
將歸足豺虎,欲濟失舟杭。
茲世仇尼父,諸生想季長。
故園菊待發,空負采萸囊。劉盼遂:《重九後一日正陽關驛旅題壁》,《實學》第6期,1926年11月,第62頁。1935年再刊於武昌《正中》半月刊第1卷第3期《雅音集》時,改“菊待發”為“花正發”。
10月22日(甲子九月二十四日),作《鄦王劉厲學敘齒引》一文,記河南古今學術淵源,並與河南同鄉友朋許詣端、王祝慶結為異姓兄弟事。
是年作詩詞較多,彙為《甲子雜詠》一集。
上年至是年完成《世說新語校箋》初稿,學生請求發表,但遵從家教,未予刊印。先生在《世說新語校箋敘》中說道:
癸亥、甲子之際,授徒曲阜四氏學,門人請為刊布。旋奉家教,以孝標所注,富澹博洽,逸足難蹤,求為二劉功臣,自非稟新標異則不可,箋校之事殆未容徑遂言也。小子發書憬然,因以廢閣。劉盼遂:《世說新語校箋敘》,《文字同盟》第11號,1928年2月,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