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在山西大學預科一部讀書。
春,與同學鄭小春、張皚、龐鏡塘、王驥、李景俊、邱宗鼎、武文、鄧燿、洪海、楊建泉等人,以“整理國故、發揚文化”為宗旨,共同創建山西大學國學研究社,並計劃編輯刊物。先生在該社任編輯一職。關於該社創建過程,先生在《中原一首贈張皚》一詩中有相關記述:
中原亂無象,戎索蕩舊常。佉盧替倉史,鱗介易冠裳。論語摧為薪,寧言羲與皇。杖策歎世者,睠顧衋焉傷。異軍起太原,儀容何赫煌。鄭鄧州鄭小春。張雪崖也。龐菏澤龐鏡塘。王黃岩王驥誌千。李,菏澤李景俊冠千。邱黃陂邱宗鼎峙生。武許昌武文。鄧菏澤鄧燿。洪黃岩洪海陸東。楊。南充楊建泉子淵。矢誌揆文教,畜意掃攙槍。共結讀書社,隱若待敵強。縹緗十萬卷,金垂琳琅。顯僇複幽討,往往截紫鯨。國運係學脈,遠勝於佳兵。幸餘小子,摳衣侍末行。晨昔聆道論,沈屙起膏肓。劉盼遂:《中原一首贈張皚》,《實學》第2期,1926年5月,第69頁。此國學研究社成員已知者情況如下:張皚(1892—1980),字雪崖,四川營山人。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山西大學。在校期間曾任新共和學會出版股編輯主任,在《新共和》第4號上曾發表《淮南子哲學》一文。後任國民黨二十八軍秘書長、茂縣縣長、時事新刊社發行人等職。1949年後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民盟四川省委常委等職。龐鏡塘(1900—1977),原名孝勤,山東菏澤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又轉學至山西大學。後參加國民革命。曆任黃埔軍校教官、國民黨北平黨部整理委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被解放軍俘虜。1960年被特赦,任沈陽市政協委員等職。王驥(1900—1940),字誌千,浙江黃岩人,幼年喪父,後隨其父王翰屏的門生柯璜到太原讀書,入山西大學法政係。曾任國民政府內務部科長、國民黨河南黨務特派員辦事處秘書、河南省政府民政廳科長等職。抗戰時因救災勞累過度,病歿於任上。李景俊,生卒年不詳,字冠千,山東菏澤人,山西大學1922屆預科畢業,1923年加入新共和學會。後歸菏澤。曾任教於菏澤山東省立第六中學。其他事跡待考。李景俊是劉盼遂先生好友,多有書信往來。劉盼遂先生曾作《與李冠千書》(甲子八月二十八日),刊於《實學》第4期,詳後文。邱宗鼎,生卒年不詳,字峙生,湖北黃陂人。善詩詞,著有《捫天閣稿》。邱宗鼎是黃侃在山西大學時的得意弟子,《蘄春黃先生遺詩》錄有黃侃寄贈邱宗鼎詩《寄懷峙生太原》《暮雨憶邱生》《秋日寄懷峙生曹州》三首。劉盼遂先生後來在清華編輯《實學》第4期時刊發邱宗鼎《抵曹作寄惕生繩於》一首,另《述愁賦》一篇。武文(1898—1971),字英亭,河南許昌人。曾在山西大學、國民黨黨務學校就讀。在山大讀書期間曾任新共和學會書報股主任。後曆任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委員、江蘇省江浦縣縣長、西康省黨部委員兼書記長、河南省黨部書記長等職。1949年去台灣。洪海(1893—1976),字陸東,浙江黃岩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又轉入山西大學。在山大期間與張皚同任新共和學會出版股編輯主任。後曆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譯電秘書、浙江省黨部委員、南京特別市黨部委員、國民黨第四屆中央監察委員、司法行政部代理部長等職。1949年去台灣,曾在東吳大學任教。其他幾位國學研究社成員生平事跡待考。
當年山西出版的《來複》雜誌第271號《政教述聞》欄目有關於此國學研究社的報道:
國學研究社成立
山西大學學生邱、張諸君,近鑒歐風澎湃,國故垂淪,山西為古學策源地,大學學生猶應獨任其責。爰組織國學研究社,共事研習,為世風倡。校內曾聘請江叔海、李亮公諸先生為導師;省內曾聘請郭允叔先生為導師;海內名宿,曾聘請黃季剛、黃晦聞諸先生為導師。茲錄其宣言及簡章如下:
宣言
挽近變亂,道術淪裂。殊學西逝,國聞踰衰。狂涓者流,矜驅血氣。奉新異為瑰寶,斥舊貫為痟殘。鋌而走險,揚其虐。敗政誣俗,禍莫巨焉。間有嗜學之士,複多屈於時會,鄙棄師承,獨騁巧思,功用寡矣,侈言鉤通。或抽精義而得其糟粕,或董故書而誤解音訓,或別流派而殽雜失緒,或講大體而湫隘貽誚。條貫既昧,區囿誰察?遊說無根,終焉晦塞。蓋未辯學術之津途,而不明大道之筌蹄也。吾儕不幸,際茲昏亂。傷國故之遭阨,痛微言之蒙讒。閔時流之行述,慨神州之陸沈。故聯集同誌,組織學社,且複遠求大師,庶訪碩彥。冀以通文學之正軌,知傳授之淵源。窮歲月以尋揅,互策屬以孟晉。務期得其真宰,解彼紛蔽。谘非標榜以要譽,將起古籍於一焉。華夏雖微,典型未壞。苟能弘道,斯文可興。邦人君子,盍來甄勖。
簡章
(一)定名。本社定名為山西大學國學研究社。
(二)宗旨。本社以整理國故、發揚文化為宗旨。
(三)組織。本社暫分經學、小學、曆史學、諸子學、詩文學五門。
(四)社員。凡本校同學讚成本社宗旨者,經二人以上之介紹,得為本社社員。
(五)職員。本社職員,分總務、編輯二部。
(甲)總務部。設幹事、副幹事、庶務、會計各一人,文牘二人,各門主任一人。
(乙)編輯部。設編輯一人,特別編輯若幹人。編輯五人,由各門主任兼任。
(六)選舉。全體職員,每年改選一次。
(七)導師。凡海內宿彥及本校教授,讚成本社宗旨、樂為指導者,得請為導師。
(八)時間。本社開會時間,分三組。
(甲)講演。每周請導師講演一次。
(乙)研究。每周每門開職員會一次。
(丙)常會。每二周日曜日開會一次。
(九)方法。由各門量情分訂。
(十)社費。每年每人納會費洋一元。
(十一)出版。本社出版物,另具詳章。
(十二)籌款。本社經常費,以社員所納之社費為定款。出版費及特別費用,臨時捐募。
(十三)本社設於山西國立大學校內。
(十四)附則。本簡章有不適宜處,得有社員五人以上之同意,提出修改。《政教述聞:國學研究社成立》,《來複》第271號,1923年10月21日,第10—12頁。
5月,與張皚、楊建泉、吳恪、董桂藩、楊冰、龐鏡塘、李景俊、武文、洪海、張潤生、朱寶芳、鄧燿、王晉豐、趙興權、武纘緒、牛續管、張複貴、李讚熙、吳中等20人一同加入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該學會以“交換知識,研究學術”國立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編:《新共和》第1卷第1號,1921年12月,第202頁。為宗旨,會員主要是讚成該會宗旨的該校學生和畢業生,名譽會員則聘請海內名師。當月28日,新共和學會召開特別茶話會,歡迎新入會之會員。山西大學紀事編纂委員會編:《山西大學百年紀事》“1923年”條,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86頁。
6月5日,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召開選舉會,對學會組織機構進行調整,其中,先生友朋武文為書報股主任之一,洪海、張皚為出版股編輯主任,龐鏡塘為經理主任之一。新聘江瀚等10人為學會名譽會員。山西大學紀事編纂委員會編:《山西大學百年紀事》“1923年”條,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86頁。
夏,將從預科畢業,待直接轉入本科。旋因國學研究社刊物刊布打倒軍閥之評論,當局令山西大學懲處。校方以“違反校規”為名,對國學研究社數名涉事成員進行處罰,其中先生被取消升入本科資格。先生幼弟劉銘恕在《家兄劉盼遂先生遺事》中則記道:
為時不久,和山東、浙江的幾個語文較好的同學組織詩社。學校以為觸犯校規,開除他們,並解散詩社。走投無路,回家自學。劉銘恕:《家兄劉盼遂先生遺事》,《河南文史資料》1994年第4輯(總第52輯),第73頁。
編者按:今《山西大學百年校史》一書曾提及先生一次,言:“1923年學校新共和學會的活躍分子預科學生劉盼遂,1925年考入了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專家,執教於河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正是山大嚴謹的學風,為同學們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山西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編:《山西大學百年校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7頁。
秋,離校歸鄉,同學張皚等送別。臨行前張皚贈商務印書館石印本《吳清卿書〈說文解字〉建首》一部,書衣題:
盼遂仁兄存念。十二年秋八月,弟張皚贈。
先生歸鄉後,暫隨其父在私塾內教書並務農。
冬,經同學李冠千介紹,赴山東菏澤,應聘於山東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講授國文。該校原為南華女塾,是年經山東省政府下令改為此名,任命山東教育界名士盧鬆嶺為校長,“並派來一批大學畢業學生任教,同時撥款資助建設,擴大招生。對原來的女塾四班學生加以編班整頓,又擴招兩班,共為六個教學班。學校正式納為國家教育計劃,隸屬於山東省教育廳,為三年製初級師範”菏澤地區教育局教育誌辦公室編纂:《菏澤地區教育誌(1840—1985)》,1992年內印本,第235頁。。
編者按:該校於20世紀30年代改名為“山東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抗戰全麵爆發後解體。舊址在今菏澤市張油坊街,原建築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