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綠竹自勉 高材直節
錢鍾書一行人的到來,為國師充實了師資力量。錢鍾書被聘為國師英文教授和英文係主任。對於英文係主任一職,國師一直虛位以待。在國師創辦時,就聘任三十三歲的汪梧封為英文係教授,但沒聘他任係主任。汪梧封學曆不低,是國立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學士、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資曆也不淺,曾任私立光華大學英文係主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而錢鍾書1933年從清華大學外國語文係畢業後,在私立光華大學任教時,僅是講師。錢鍾書是國師第一任英文係主任,而錢鍾書於1941年離開國師後,接任英文係主任的就是汪梧封。可見,廖世承院長對聘請教授與係主任的標準是不低的,他認為“教師為學校之命脈”,在國師的1939學年度院務行政計劃中指出:“師院師資,最為重要,不特須學有專修,且須人格足為師表,教法足資模仿;故本院聘請係主任及教授,兢兢業業,不敢掉以輕心。”但是國師辦學時,正處於“師荒”時期。由於政府多年不重視高等師範教育,師資來源本來就不足;當時教師待遇不及公務員,許多人棄教轉行,進入抗戰後方機關或金融、經濟、工程等行業,願意當教師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少。所以國師聘請教師不易,聘請來的教師,有的工作一年兩年又離開了,有的僅是從別的大學借來教一個學期的。以後隨著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聘請教師更是難上加難。
與錢鍾書同行來的沈同洽被聘任為英文係教授,徐燕謀、周纘武被聘任為英文係講師,張貞用被聘任為國文係副教授。這四人,除沈同洽是江蘇武進人,曾在浙江大學和重慶大學任副教授外,其他三人都曾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
錢鍾書一行人的到來,也在教師中產生了不同看法。院長廖世承是上海人(國師沒設副院長),中層管理人員中的教務主任汪德耀、訓導主任任孟閑都是江蘇人,總務主任汪西林是上海人(祖籍是今漣源市)。國文係主任錢基博、英文係主任錢鍾書、教育係主任孟憲承都是江蘇人,公民訓育係主任袁哲是浙江人,理化係主任章元石是安徽人,體育童子專修科主任金兆均是浙江人。史地係主任,當時由廖世承兼任。隻有數學係主任李達是湖南人。所以一些人認為廖世承“不重用湖南教授”“隻重用江浙人”,這就成了1940年春在國師發生學潮的一個原因,“史地係同學借此‘東風’趕走了謝澄平”。桂多蓀.“國師”初建時期的點滴回憶.邱超文.《圍城》之城.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謝澄平(承平),安徽當塗人。中國青年黨領袖人物,1938年三十二歲時來國師任史地係教授。《圍城》第七章裏也寫道:“學校裏已經什麼‘粵派’‘少壯派’‘留日派’鬧得烏煙瘴氣了。”辛楣說他和方鴻漸什麼派都沒參加,不怕被他們瞎編派。但汪先生道:“你們是高校長嫡係裏的‘從龍派’——高先生的親戚或者門生故交。方先生當然跟高先生原來不認識,可是因為趙先生間接的關係,算‘從龍派’的外圍或者龍身上的蜻蜓,嗬嗬!方先生,我和你開玩笑——我知道這全是捕風捉影,否則我決不敢請二位到舍間來玩兒了。”
“從龍派”?我們知道錢鍾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被他的老師吳宓稱為“人中龍”,這“從龍派”可能就是國師“江浙派”的影射,也間接反映出錢鍾書在國師是標杆,樹大招風。
可能廖世承在上海聘請錢鍾書的時候,代表《國師季刊》向錢鍾書征稿,錢鍾書便將自己寫於巴黎、香港、昆明等地的十首詩交給廖世承,錢鍾書到藍田不久,刊有這些詩的《國師季刊》第五期就於1939年12月13日出版了,此時,錢鍾書到國師還不到十天。
在《國師季刊》上一次發表一人十首詩是很少有的,而其詩用典豐富,含蓄雋永,自然加深了人們對錢鍾書這位才子的認識。數學係主任李達早年就讀於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留學德國慕尼黑大學,1933年獲德國明興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是最早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活動的中國數學家之一。娶德國女子為妻。曾任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數學係教授兼主任。1939年5月任國師數學係教授兼主任。據國師學生桂多蓀回憶,李達先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之一,他的“課最有特色。他把每周的課集中在一天,有時從上午直講到下午;有時隻上午講,下午自學。每個問題原原本本,從理論係統講到世界研究現狀、發展趨勢或應用簡況。第一屆數學係隻有三四個學生,第二年參加全國數學比賽,竟奪取了第一名,參賽學生總平均分數也最高。這就是他一年教學的成果”。1939年他由巴黎大學教授M.Frechet推薦,在德國雜誌Commentarii Mathematici Helvetici上發表了《一般線性微分方程之解法》。同年的《國師季刊》第四期重發此論文,並加“編者按”對這篇論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Euler氏發明常係數線性微分方程之解法,至今200年,雖經若幹學者繼續努力,然對一般線性微分方程除用冪級數及Erobenius指數方程外,仍束手無策。故微分方程一科,至今仍支離破碎而無一貫理論。教授此作,實將此種困難完全解決。”李達在《國師季刊》第三期和第四期上分別發表過三首詞和兩首七律,據國師學生謝力中在《光明山點滴:一九三九—四零肄業藍田國師回憶》一文中說:“默存師較晚到校,抵校後也在校刊發表詩作……他的中文詩也不同凡響,刊出之後,李達的詩作便很少出現了。數學家的文學作品究竟不如文學家的素養之高,數學家有自知之明,就不在‘班門’再‘弄斧’了。”
由於專業學識高深,資曆深,教學效果好,這位數學係主任敢不經過英文係主任同意就要讓他的德國妻子上英語係第二外語——德語課。錢鍾書認為李達這樣做不合適,不予承認。李達與廖世承大鬧一場。這應是《圍城》裏曆史係主任韓學愈要他的白俄妻子在外文係當教授,爭上外語課情節的原型。
李達甚至以辭職相要挾,鼓動教師、學生罷課、遊行。教師梁世德在《國師今昔瑣談》寫道:“……曾因數學係主任李達辭職,鬧罷課十天,院長具教育者慈祥之心,幾天勸喻不從。”邱超文.《圍城》之城.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錢永紅《一代學人錢寶琮》記載:“因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數學係主任李仲珩率領全係教師與院方鬧意見,全部(一個教師除外)離開了。院長派人向浙大借聘教授,浙大指定錢寶琮去代課三個月。錢於5月7日去藍田師範任數學係主任……”錢永紅.一代學人錢寶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李達在《李達自述》也回憶說:“任教於藍田師範學院……後因與院長廖茂如(按:廖世承字茂如)不合,爭執離去,至渝任重慶大學教授。”李達.李達自述.長沙市第十一中學:妙在高峰。
即使對廖院長的不合適的做法,錢鍾書也敢於堅持自己的正直的態度。據國師學生、後來任上海教育學院教授的陳思卓回憶,當年國師曾想聘請兩位美國籍的博士來教授英文,錢先生認為這事當時沒征得他這個係主任同意,因此不予接納。院長說:他們都是博士啊!錢先生說:博士又怎樣?博士究竟算得了什麼!於是便把他們兩人都請來談話,大考了他們一陣,弄得這兩位洋教授瞠目結舌,啞口無言。錢鍾書就把這情況反映給廖院長,說:“隻有這麼一點水平,配做教授嗎?隻能做學生呢!”廖世承采納了錢鍾書的意見,給他們路費,打發他們走了。這兩位洋人也隻好卷起行李怏怏離去。錢鍾書此舉也是要有勇氣的。“這件事恰好表現了錢公的書生氣和狂狷性格,他不是對任何事都肯敷衍的。……此事在國立師範學院曾一時盛傳,同學們看重的是錢公能如此為學生的學業著想,敢說敢為,不禁油然而生由衷的敬意。”劉衍文.漫話錢鍾書先生.馮芝祥.錢鍾書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錢鍾書凡事講究原則,在原則麵前,不含糊,不退縮,敢於仗義執言。吳忠匡在《記錢鍾書先生》一文裏列舉事例說:“錢先生生性正直,對美善的愛與對醜惡的毫不寬假的態度,在他身上是鮮明的。”這不免要得罪一些人,不免要承受一些風言風語。對此他心裏也有幾分不平靜。一天,回到房間,望著窗前婆娑的竹影,便思緒萬千。看到眼前在風中搖動的竹葉,想到自己這個顛沛流離於江湖之間的外鄉客,想起明代陸容的《滿江紅·詠竹》詞:“不種閑花,池亭畔、幾竿修竹。相映帶、一泓流水,森寒潔綠。風動仙人鳴佩遂,雨餘淨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阿嬌金屋。坐蔭從容煩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觸。曆冰霜、不變好風姿,溫如玉。”更想起宋代王安石的《詠竹》詩:“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鬆柏到冰霜。”願以窗前綠竹自勉,保持“高材直節”,讓這竹子作為羈旅孤獨的自己的陪伴。
於是揮毫寫下《窗外叢竹》,詩曰:
上窗寫影幾竿竹,葉葉風前作態殊。
蕭瑟為秋增氣勢,翩翻類客轉江湖。
不堪相對三朝格,漫說何能一日無。
便當此君亭畔物,高材直節伴羈孤。錢鍾書.槐聚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此詩一出,國師多位教授吟詩唱和,其中鍾泰連和了兩首。
鍾泰,號鐘山。江蘇南京人。時五十二歲,國師創辦時任國文係教授,可能中途離開了國師一段時間,1939年12月15日又到國師,比錢鍾書晚十一天。錢鍾書在《湘日乘》二十八年(1939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記載:“今日冬至,鍾泰招便飯。此老詩劣而人則好。”十二月二十七日又記載:“鍾翁有和詩來,甚妥。赴其招饌,多而失飪。”(國師一些教師之間有互請飯局的習慣。此前一天錢鍾書有記載:“赴張振鏞等之招,饌豐人雜,被酒後醜態百出。予所到處,無如此地之飲食若流者。”)“鍾翁有和詩”是指《和默存世兄詠竹之作即以為贈》,詩曰:
此君賦性信清疏,落落□鹹與俗殊。此句缺失一字。
偃蹇身仍中繩尺,風流名早動江湖。
新詩知得丹淵可,善謔能如淇奧無。
老眼摩挲看直上,欣然氣類未全孤。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國師季刊,1940.
鍾泰稱錢鍾書為“世兄”,是因為鍾泰與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有老交情,兩人常有書信來往,在國師更是交往密切。他對老朋友兒子的才學自然關注和欽佩,錢鍾書對父親的老朋友自然也是尊敬,大概是錢鍾書向鍾泰索取詩作,鍾泰便和《窗外叢竹》而為贈。
此詩大意是說,竹子本性確實是清朗,不肯苟同於流俗;身材挺拔、寧折不彎,但心中仍有為世的標準,他的名聲早已震動江湖;新詩懂得要有淵博的知識作根基,《詩經》這樣的經典也可作為笑談的資料;我老花的眼睛似手輕輕地向上撫摸著竹子,不隻為竹子有精氣神而感到無比的欣慰。
可看出鍾泰是聽聞到了錢鍾書為人正直、堅持原則的事跡,借詠竹來褒揚錢鍾書有“高材直節”。
錢鍾書便寫詩作答,感謝鍾泰的厚愛。鍾泰又和了《漫成一首仍用默存見答韻錄正》一詩。詩曰:
不排佛老不輕儒,但使同歸道未殊。
漫應從他喚牛馬,相忘隨地得江湖。
竊師柳下和而介,絕愛顏淵有若無。
自識張弧說壺義,(虞氏易作弧)疑亡更不歎睽孤。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國師季刊,1940.
此詩的大意是:不排斥佛教、道教,也不輕視儒教,它們路徑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不如忘記彼此的存在,自由地在江湖之中暢遊,跟從他人隨便吆喝牛馬。暗暗地以古代的道德模範柳下惠為榜樣“竊師”句:典出自《論語·衛靈公》:“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意思是,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柳下惠在魯國做了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士師,這是個小官。當時魯國宮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誌。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坎坷,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見《論語·微子》),即堅持“以直道事人”,又隨遇而安、與世無爭,溫和而又耿直,也一定要向雖聰明,但一點也不驕傲、自負,對人更是恭敬、謙虛的顏回學習“絕愛”句:典出自《論語·泰伯篇》:“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卻向無能力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卻向知識缺少的請教;有學問就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一無所知一樣,別人冒犯我卻不計較。吾友:一般都認為這裏指顏淵。。自己要懂得就像把弓拉開,做好發射準備,再說壺義一樣,要事先做準備,防患於未然;張弧說壺義:典出自清朝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士心翕服群疑釋,初筮張弧後說壺。”原注:“閩闈積習相沿,君(王補帆)痛掃之,始而群情疑懼,繼乃大服。”王弼注:“先張之弧,將攻害也。”最終疑慮消失了,就更不會感到乖離而孤獨了“疑亡”句:典出自《易·睽》:“上九,睽孤見豕負途,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意思是說,上九孤僻而多疑,結果睽象叢生:先見一頭塗滿泥的豬,再看是拉了一車的鬼,拉弓欲射時,又放下,原來是前來婚配的朋友。《象》說:遇上雨就吉祥了,因為雨過天晴,什麼都清楚了,疑惑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