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二 散步李園 喬木情思

二 散步李園 喬木情思

錢鍾書一行人到藍田之前,國師就安排好了房間。他們一到,行李就被搬到了李園臨近大門的東邊一排樓房的樓上房間裏,床鋪、桌椅、洗麵架等家具都是新製的,散發出杉樹的清香,火盆已燒好了,木炭熾熾地紅著,房子裏暖洋洋的。窗下擺著一張書桌。教授級別使用的大書桌寬3尺,副教授級的有2.8尺,講師的隻有2尺。錢鍾書房間的隔壁就是其父親的房間,這是學院的有意安排。

錢鍾書先去看望分別了一年多的父親,父子相見自然十分親熱。錢基博仔細詢問了上海與家裏的情況。

按照當時教育部的規劃,國師主要負責為江西、湖南兩省培養中學教師。錢基博在為國師禮堂撰寫的對聯中,對湘贛兩省的傳統文化大力讚揚。其聯曰:“河山誠大好,衡嶽陵,湘水清,匡廬秀,贛流長,鐘南州靈淑之謂材,陶鑄群倫歸我範;問學亦何常,屈原騷,濂溪易,永叔文,陸子理,合兩省聖賢以景行,從容中道作人師。”上聯是說,這裏的山河確實美好,湖南南有南嶽衡山,北有嶽陽和洞庭湖,清澈的湘江水把它們貫穿在一起;江西有風景秀麗的廬山,有源遠流長的贛江;聚集南方聰慧秀美的人才,要把他們培育成一代新人。下聯是說,這裏的文化為什麼長久不衰呢?戰國時期有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文化;北宋有湖南道縣的周敦頤,人稱他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還有江西吉安的歐陽修,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還有江西金溪縣的陸九淵,是南宋與朱熹齊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我們應融合兩省聖賢的高尚德行,從容不迫地達到中庸的境界,做一個為人師表的教師。

錢鍾書在《國師季刊》創刊號上看到了父親寫的《國立師範學院成立記》和吳忠匡寫的《國立師範學院賃舍李園記》。錢基博這樣描述國立師範學院所在地:“其山曰光明山,距藍田西一裏許;重岡複嶺,因山作屋,四麵鬆竹,間以紅樹,驚紅駭綠,抑亦寰宇之麗!而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於是乎藏焉修焉,息焉遊焉,韜涵大和,無世俗紛華之好;而摶心壹誌,得天下之英才而大淑之,用作新兆姓,樹之坊表;其亦庶乎其可也!”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國師季刊,1939.

吳忠匡這樣描繪國師所租賃的李園:“……方廣百畝;光明山峙其右,錫礦山在其左,重山複嶺,虎踞龍蟠以為之屏;鬆杉大萬,蒼翠撲人眉宇,而雜以紅樹丹楓,參差掩映,驚紅駭綠,極幽冷豔膩之致。其中房屋二百間,重阿曲房,長廊逶迤,皆因山之高下而為陟降者;鑿地為沼,植花成圃。其前廣場十畝,綠草如褥,俯首以望,遠山近樹,雲影溪流,縈青繚白,如列幾席。自餘入湘,所曆地群山圍抱,樹木茂密,罔不蔚然深秀,然而茅簷土階,未足以稱;若夫擅溪山之秀,有台榭之勝,蓋未見有如李園者也!”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國師季刊,1939.

國師學生劉紹東在《李園記》一文裏用簡潔的語言描寫李園,其建築“上下三正兩橫,住房大小百多間,內涵高阜花圃、低窪池亭,牆外內精培鬆竹常綠喬木,全仿蘇杭名園規製。登阜樓放覽,興嶺頭含,龍山尾接,藍河(按:藍溪河)北潤,漣水南朝……”賀孟生.鳴盛集.婁底:2005.

廖世承租賃李園時,李園的主人是李燮和的胞弟李卓然。李卓然,官名李雲龍。曾任光複軍北伐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民國癸醜(1913)特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李卓然一生熱心革命和教育,欣然同意將李園出借創辦國立師範學院,並動員家族近百口人搬出李園。李卓然的二兄長是大名鼎鼎的李燮和,他“弱冠讀船山書,慨然興亡國之痛”。青年的他路過婁底,麵對清廷統治下祖國大地一片瘡痍,在旅店牆壁上題詞兩首,其中有“黃胄長年論異族,願從地下借雄兵”之句,表達了他用武裝推翻清廷、拯救中華的壯誌。他東渡日本,參加同盟會,活動於南洋,光複上海,力主北伐,先後任上海起義的“臨時總司令”、吳淞軍政分府總司令、光複軍總司令、援鄂聯軍總司令、光複軍北伐總司令、長江水師總司令。1916年6月,歸隱家園,不再問政治。1927年農曆八月病逝。

錢鍾書在《圍城》第六章裏說“三閭大學”這“搖籃也挑選得很好,在平成縣鄉下一個本地財主家的花園裏,麵溪背山”,這“鄉下一個本地財主家的花園”的原型就是李園。學院開辦的頭兩年裏,也就是錢鍾書剛到時,學院的幾百學生和一部分教師、學院行政機構都擠在這有二百來間房子的李園裏。沒有合適的房間做教室,學院便在李園內後山上新建一棟有大小九間教室的建築(原址在今漣源市政府檔案館一帶),命名為“九思堂”。這名稱源於《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在九個方麵多用心考慮:看,要考慮是否看得清楚;聽,要考慮是否聽得明白;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要考慮是否莊重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老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謹慎;有疑難,要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發怒,要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見到財利,要考慮是否合於仁義。這裏包括了當時社會對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可看出學院對學生的道德修養要求是嚴格的。而學院的校訓就是“仁愛精勤”。“仁愛”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精勤”出自《後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謂專心勤勉。

錢鍾書想起在途經耒陽過虛歲30生日那天,在耒陽的旅店裏,屋子裏還是黑沉沉的,隻聽到窗外的雄雞一聲比一聲長地啼叫著。出門一看,村子裏一片沉寂,晨曦中不見炊煙嫋嫋升起。想到自己在烽火中千裏迢迢去謀生,真有點像陶淵明後悔自己為謀生曾“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那樣。

當時,錢鍾書心情凝重,出發前,匆匆寫就《耒陽曉發是餘三十初度》一詩,詩曰:

破曉雞聲欲徹天,沉沉墟裏冷無煙。

哦詩直擬陶元亮,誤落塵中忽卅年。錢鍾書.槐聚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沒有蛋糕,沒有蠟燭,更沒有生日祝福,但冷寂的生日正好反思人生,憧憬未來,促使人成長、成熟。

在藍田這小鎮能立德、立功、立言嗎?但想想父親來到藍田隻有一年多,卻已出版了《孫子章句訓義》和《中國文學史》(上古至隋唐)兩部著作;並且有人告訴他,這小小的藍田,竟有好幾家出版社,這自然會令錢鍾書感到震驚,一定要上街好好“探探險”。

從此,“三十而立”的情結便深藏於錢鍾書的心底。

到學院的頭幾天,學院沒有安排錢鍾書等人上課,讓他們好好休息,解除旅途的辛勞。白天和晚上,學院的學生都在李園內的“九思堂”上課、自習,除了開餐和課外活動時,李園裏安靜極了。這時在李園散步確實是一種享受。李園內外鬆柏蒼翠,花木扶疏,園內亭台樓閣,水榭垂楊,曲徑通幽,全是仿蘇杭園林規製。但規模比蘇州留園、拙政園要大得多,寬敞得多,錢鍾書覺得廖院長真是會選院址,也感覺到父親與吳忠匡對李園的描寫沒有矯情虛飾。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園中參天的鬆樹和婆娑的竹林。鬆樹在藍田叫樅樹,所以李園和附近區域又叫樅樹山。樅樹筆直挺拔,滿身褐色的樹鱗斑斑,就像古代挺立的滿身披掛的威風凜凜的武將,護衛著這裏的安寧。日機來臨時,防空警報一響,全院師生都躲進樅樹林掩蔽的防空壕裏。錢鍾書要到將近一個月後的1940年1月2日,才能體驗到這一點。3日又有12架敵機過境藍田。

此時,錢鍾書滿懷興致地欣賞著園中的古樹和翠竹,隻見蒼老的樹根全都凸現出地麵上,如人箕踞一樣隨意伸展,竹根在地麵上爬行,四處伸展。再順著樹幹仰望,隻見遒勁的樹枝上搭著鳥窩,不禁在心頭吟誦起《莊子·逍遙遊》裏“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之句,還想到劉《隋唐嘉話》記載的典故:唐朝宰相“李義府始召見,太宗試令詠鳥,其末句雲:‘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帝曰:‘吾將全樹借汝,豈唯一枝?’”唐太宗在這裏把自己比喻為一棵可為人才提供棲息的大樹。錢鍾書想,既來之則安之,就暫時借國立師範學院這棵大樹的一枝棲息吧。

錢鍾書敏捷的思維馬上溯源到了更遠的古代。在夏朝,人們就常常用高大的樹木做社樹,祭土地之神。漂泊他鄉的人一看到喬木就會引發思鄉之情、遊子之意。唐代於逖《野外行》詩裏就這樣寫道:“寒鴉噪晚景,喬木思故鄉。”劉禹錫在《晚歲登武陵城顧望水陸悵然有作》詩中也吟道:“孤臣本危涕,喬木在天涯。”自己的故鄉在哪裏呢?無錫早在錢鍾書留學英國時就被日寇占領了,嶽母在逃難中病故,親人們都隻能寓居上海。故鄉已經沒有了!錢鍾書心裏痙攣著,痛苦著。自己漂泊到這李園裏,猶如北周時期的庾信羈旅異國他鄉,常懷故國之思,以《小園賦》來抒發濃厚的鄉關愁思。雖然《小園賦》開頭說“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但這是反話,結尾處才是痛苦的呻吟:“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摧直轡於三危,碎平途於九折。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關山則風月淒愴,隴水則肝腸斷絕。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百齡兮倏忽,光華兮已晚。不雪雁門之踦,先念鴻陸之遠。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能轉。不暴骨於龍門,終低頭於馬阪。諒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渾渾。”

《小園賦》句句用典,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翻譯一下更容易懂得錢鍾書想到《小園賦》的痛苦心情。庾信上麵的這兩段文字,有人翻譯為:“在一枝樹杈上,巢父就獲得了安家的處所;在一隻葫蘆裏,壺公就找到了容身的地方。”“不料山崩地裂,河流枯竭,冰消雪散,石碎瓦解,大盜侯景篡權作亂,江南故國陷於滅頂之災。我回國的平坦大道一下子就被摧毀,變得像三危山、九折阪一樣艱險難行。如同燕太子為荊軻在易水餞行,又如同李陵在匈奴為蘇武送別,我與他們一樣從此有去無回,隻能長留在異國他鄉。關中的山川風月使我滿懷淒愴,隴頭流水一類的歌曲更讓人痛徹肝腸。這裏嚴寒多雪,完全不同於故國江南。人的一生很快要過去了,我已開始進入晚年。雖然不想洗雪以往遭遇的不幸,但還是丟不開南歸故鄉這個意念。可憐我既不能像雀雉入淮海而發生變化,又不能像金丹在土釜中一連九轉。我如果無法如願回到南方,最後也隻好在北朝忍辱負重地活下去了。看來昏暗的天意就是這樣的,對紛亂的人生我隻有歎息而已。”

錢鍾書默念著《小園賦》,來到李園的小池邊。小池泛著漣漪,落葉在池水中漂泊無依,感覺到自己就像是池水中隨風漂轉的落葉,心中不禁湧現出庾信《枯樹賦》中的文句:“桓大司馬聞而歎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原是乘興賞園,卻滿懷極度的愁苦而歸。錢鍾書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房間,操筆將散步的感受凝結成來到藍田後的第一首詩《山中寓園》。詩曰:

箕踞長鬆下,橫眠老竹根。

一枝聊可借,三徑已無存。

故物懷喬木,羈人賦小園。

水波風嫋嫋,搖落更消魂。錢鍾書.槐聚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錢鍾書還以同樣的題材寫了一首《寓園樹木》詩,借喬木來抒發離愁別緒。這首詩發表在1940年2月出版的《國師季刊》第六期上,未收入《槐聚詩存》。詩曰:

閱世長鬆下,讀書秋樹根。

來看身獨槁,歸種地無存。

故物懷喬木,羈人賦小園。

況逢搖落節,一葉與飄魂。

錢鍾書來藍田已是12月初了,但由於藍田地處湖南中部,屬亞熱帶,12月初相當於北方深秋,故詩中仍用“秋樹”“搖落節”等語。況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抒寫離情別緒愛用秋天的意象。這詩的大意是,佇立在高高的鬆樹下,可與它一起閱讀社會這部長長的史冊;秋高氣爽的時候,好坐在這粗壯的樹根上靜靜地讀書。但我來到這裏欣賞它時,自己卻心如槁木死灰;想回故鄉種地,但故鄉已被日寇占領。看到這高大的樹木,心情就像庾信以《小園賦》來抒發羈旅異國他鄉、常懷故國之思那樣憂傷。更何況是在這“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季節呢,自己就像一片樹葉一樣隨風飄零啊!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