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促進精神分析而作。它產生於有關我的患者以及有關我自己的分析工作的經驗之中。它提出的理論經曆了多年的進化,但直到我在美國精神分析學會支持下準備做一係列講座時,我的想法才最終定型。第一係列講座以這個課題的技術層麵為中心,題為《精神分析技術問題》(1943)。第二係列講座涵蓋了本書探討的問題,是1944年提出的,題為《人格整合》。精選課題是《精神分析治療中的人格整合》《超脫心理學》《施虐狂傾向的含義》,已在醫學院展示並提交精神分析促進會。
我希望本書會有助於那些真正有誌於提高我們理論水平與治療水平的精神分析師。我也希望他們不僅會將本書提出的想法用來幫助患者,還會將之應用於本身。精神分析的進步隻能在艱難中獲取,我們自身與自身的困難也包含在內。如果我們安於現狀、墨守成規,我們的理論肯定會變得空洞而武斷。
但我深信,任何一本書,隻要超出了純粹技術問題或抽象心理學理論的範圍,對那些希望了解自己並沒有放棄為自己的成長而努力的人也會是有益的。我們生活在這種困難的文明之中,大多數人都陷入了本書闡述的衝突,需要能夠得到的所有幫助。雖然嚴重的神經症要由專家來處理,我仍然相信,隻要不懈努力,我們自身也能走過漫漫長路去解除我們自己的衝突。
我首先要感謝患者,他們在我們共同的工作中使我對神經症有了更好的理解。我還要感謝同事,他們以關注和同情理解支持我的工作。這裏我指的不僅是老同事,也是指同事中的年輕人,他們在我們學院培訓,他們批評性的討論是具有激勵性並卓有成效的。
我要提及精神分析領域之外的三個人,他們以其特殊的方式支持我推進工作。阿爾文•約翰遜博士給我機會在社會研究新學院發表自己的觀點,當時經典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在分析理論與實踐中還是唯一得到公認的學派。克拉拉•梅耶,社會研究新學院哲學與人文科學係的主任,給過我更為特殊的幫助,年複一年,她以持續不斷的個人關注支持我,隻要我的分析工作中產生了新的發現,她就會和我一起探討。還要感謝我的出版商W•W•諾頓,他有益的建議給我的著作帶來了許多改進。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我要對密涅特•庫恩表示感謝,她對我更好地組織材料、更清晰地闡述思想大有裨益。
凱倫•霍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