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林翼的部隊節節獲勝的日子裏,鮑超的軍事生涯發生了重大轉折。
胡林翼自從在奓山挫敗以後,總結經驗教訓,加緊整編軍隊,對陸軍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見鮑超統領水師,軍容整齊,進退有方,十分欽佩,深相器重。兩人結拜兄弟之後,鮑超屢次指揮水師登陸作戰,所向無敵,都被胡林翼看在眼裏。他想:我這位賢弟是水陸作戰的通才,我還得借重他在地麵領兵。他啟奏朝廷,要整頓陸軍,把智勇雙全的軍事幹部鮑超派往湖南,增募三千新兵,訓練一百天,迅速來湖北作戰。
鹹豐皇帝下旨:可。
胡林翼一門心思要把鮑超調離水麵,楊載福卻不幹了。他說:“鮑公為水師第一人,潤公怎能把他挖走?”
當時鮑超隻有二十八歲,胡林翼和楊載福都已尊稱他為“鮑公”,說明他在軍中分量頗重,早已是胡林翼所說的“後起之傑”。由於楊載福反對調走鮑超,胡林翼隻好把此事擱一擱。不過,他已打定主意要讓鮑超到陸地上發展。鹹豐六年(1856)八月,江麵上已無太平軍的蹤跡,武漢指日可克。胡林翼期望鮑超能夠募集一支陸軍,保衛收複之後的武漢重鎮,使之不再丟失。他決定執行朝廷先前的旨意,令鮑超南下長沙招募陸勇。
他給鮑超寫了一封信,對於招募部隊的細節一一叮囑。這件信函等同於手把手的指點,清晰地表達了胡林翼的建軍思想。
鮑賢弟,你可先選出三名將領,每人帶領五百人。挑選將領,先看是否勇敢,再看才幹如何,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人品。勇丁就由他們招募,這樣一定能夠得力。勇丁要到山村去招,靠近城市的人性情巧猾,難以管理。各種技工都可以招募,但決不能招募衙門裏的秘書和差役。
古人募兵,喜歡琵琶腿、車軸身,這樣的身材力氣大。陶魯按照這個標準,從六七萬人中挑選,合格的不足五百人,但靠著這點人,就可以橫行一個省份,建立一番奇功。專挑孔武有力的人也是一個辦法,但還得優先考慮膽量,考慮是否團結。四川人和湖南人早就不和,這一點要認真考慮。
選好將領之後,先給他們備好公文和銀兩,將他們派回湖南的道州、寧遠、江華、新田,召集勇士,帶回長沙。對道州人和寧遠人要優先考慮,湘鄉人也很不錯。如果其他地方有勇士,也可以從十人中挑選二三名。最好把同一地方的人編在一個營內。這樣性情投合,言語相通,容易齊心。
勇丁招募齊了,大約一個月之後,你就親自前往長沙,逐一挑選,編定隊伍,九、十月份就可以開到湖北,再訓練一兩個月,便可以參加大戰。
除了招募三營之外,你還要另召兩三百人作為親兵,約計擁有精兵一千七八百名。我將手下的四營勁旅調到你的標下,就有了大約四五千人。這樣一來,必定所向無敵,成就大勳。
你要認真挑選助理,注重人品,經手賬目銀錢的人更要慎重挑選。千萬別用花言巧語、媚骨逢迎的書生,小心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營中不能沒有裁縫和剃頭匠,另外發給工錢,不必冒用勇丁的名義給予軍籍。
抬槍和大炮容易掌握,使用鳥槍卻非學一個月不可。獵人比較容易掌握這門武器。
胡林翼絮絮叨叨,無微不至,鮑超隻要照方抓藥就行了。他接到這封信函,即日啟程,親自南下長沙,完全遵照胡大哥的指點選將募勇。他不想要胡大哥的勁旅,決定自己招募五個營,用自己字號中的第二個字給部隊命名,稱為“霆軍”。名震天下的霆軍,就是如此創立。
霆軍剛剛籌建,鮑司令又接到胡大哥的一道命令,規定部隊的武器配備。胡林翼要求霆軍分隊間隔使用抬槍、鳥槍與刀矛。第一隊抬槍,第二隊刀矛,第三隊鳥槍,第四隊刀矛,第五隊抬槍,第六隊刀矛,第七隊鳥槍,第八隊刀矛,第九隊和第十隊都用刀矛。這樣長短兵器配合,奇正互相接應。
鮑超自到長沙之後,逐日募練新勇,希望快速成軍,返回湖北,助攻武漢。不過形勢的發展比大家預料的更快,霆軍尚未開拔,胡林翼已於十一月下旬收複了武昌與漢口。
鮑超是個明白人,知道胡大哥不但倚重他,而且不遺餘力地抬舉他這個小弟。他招募了五營霆軍,同時就得到了這支部隊的指揮權,由一名營官上升為指揮五個營的“統將”。因此,他,實際上在軍旅等級中躍上了一個大台階。為了報答胡大哥,他決不能讓霆軍吃敗仗,一定要給胡大哥掙來臉麵。
鮑超本來就有超強的榮譽感。他知道湘軍倡導書生帶兵,而他自己卻是文盲,如果打了敗仗,別人定會指責他魯莽無知,他絕對丟不起這個人。
於是,對胡林翼的報恩之心和強烈的自尊心,驅使鮑超沉思苦想,“精心獨運”,發誓要研創出一種克敵製勝的獨門陣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過去,鮑超根據五行生克製化的道理,研究出一個神秘的陣法,取名“三才五行陣”。他的研究成果可不是什麼無用的專利發明,很快就成為霆軍揚名立萬的根本。曾國藩後來總結說:多隆阿的部隊慣用一字陣,鮑超的部隊慣用二字陣,都值得大家學習。
曾國藩參透了鮑超新陣法的原理,比鮑超本人講解得還要透徹。他說,所謂三才陣,是指前敵兵力的部署辦法。每營有六哨勇丁,每哨一百人,臨陣時酌留二三成兵力守營,主力分三路進兵,每路各一哨。三路共三哨,就是三才。所謂五行,是前鋒部隊與策應部隊的總和。每營除去前敵的三哨兵力,還有兩哨分列於後,或成兩翼包抄,或在前鋒得勢時並力擊敵,或防備前鋒不支,可另出生力疊戰。這兩哨策應之兵,與前鋒三哨聯合,合成五行;如果四麵受敵,則以四哨結為方陣,四麵應敵,一哨居中策應,也是五行的形式。
以上是一個營的三才五行陣,如果霆軍五營同時出兵,那就以三營兵力分三路進兵,每路各一營,以兩營分備接應。如果各營各哨分追敗敵,則每營以幾百人分五路截殺,每哨也以自己的一百人分路截殺,或分或合,變化無方,總不離三路進攻兩路策應的法則,分之則數百人、百人不嫌其少,可收以少勝多之功;合之則萬人、數萬人不嫌其多,有多多益辦之妙。
鮑超創造的這個陣法,既適合於小部隊機動作戰,也適合大部隊野戰。鹹豐十年(1860)以後,霆軍的騎兵和步兵逐漸增加至三十多營,臨敵時由一名分統將領指揮幾營兵力,作為一路,五路並進,騎步一萬幾千人,靜如陰合,動如陽開,無堅不摧,其陣法看似有變,實則萬變不離其宗。
在大規模野戰中,霆軍的幾十隊、上百隊一齊向敵軍壓迫,橫向看去,好像一個大一字。但是一字有兩層,第一層是前敵三路,第二層是兩路策應,所以鮑超的陣式又被稱為兩層大一字。如果把兩層一起來看,便可稱之為二字陣。
除了陣式,鮑超還研創出一種獨特的攻擊戰術,叫做“進步連環”。一班有十個人,用七成人員出兵,班長執旗領隊,其餘六名士兵魚貫隨進,抵達攻擊位置。如果這個班屬於槍隊,那麼班長之後的第一人持槍推進到班長身邊,向敵人射擊,每發必中,射擊後立即裝彈,不退一步;第一人射擊完畢,第二人已乘勢衝到第一人之前,開槍射擊,隨後裝彈;其餘三人依法遞進,直到第六人射擊完畢,第一人又已乘勢衝到第六人之前,開始第二輪攻擊。如此連續射擊幾輪,士兵連環開火,部隊有進無退,漸漸逼近敵人,勇士不準單獨領先,膽小鬼不會單獨落後,連膽小鬼也轉化成為勇士。而且士兵勞逸結合,步伐有度,隊形緊湊,不會被敵軍擾亂陣腳。
在矛隊與槍隊間隔出兵時,霆軍總是分行齊出,槍隊左右都有矛,矛隊左右都有槍。敵軍逼近,如果來不及開槍射擊,矛隊就會奮力格鬥;敵軍稍退,矛不中用了,槍隊就會乘勢射擊。矛手鏖鬥時,槍手也可找機會開火。矛隊的前幾名士兵與敵軍搏鬥,後幾名士兵又可乘勢拋擲火彈,燃燒敵人,短長互用,奇正相生,絕無形格勢禁、應接不暇的弊端。
進步連環戰術的核心是攻擊性強。清軍作戰慣例,當敵軍逼近時,總將劈山大炮運回陣後,以防遺失;霆軍則不讓大炮撤退,要求隨槍隊與矛隊逐漸前移,相機開炮,仍然是恪守進步連環的原則。騎兵也不例外,或抄或衝,或追或截,也要連環疊進。
鮑超沒有多少文化,但他居然能夠獨立思考,琢磨出三才陣法、五行隊列和進步連環的衝鋒戰術。有人把此事想得很簡單,說他不讀兵書,其才幹隻能歸於“天生”,強調他是戰爭天才。這就未免忽略了鮑超靠耳朵深造的事實。鮑超雖然未讀兵書,但他肯定聽過兵書,也見過友軍和敵軍對兵法的運用,所以在肯定他天生聰穎的同時,不能否定他後天的刻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