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並不是對早朝不感興趣。
他也很想知道,這些皇帝到底是怎麼上早朝的。
可那些文官在朝堂之上的表現,確實讓他半點興趣都沒有。
明明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東西,非要繞大圈。
聽著就讓人的頭腦發脹。
並且朝堂上麵,如何說話,也是個學問,很多話是犯忌諱的。
得罪人的話也是盡量不能說。
這也導致很多明明很簡單的問題,反而就複雜了。
簡單說,僅僅上了一次朝,朱雄英就看到了很多問題。
除非朱元璋可以花心思在這方麵想想對策,做出改革,否則這個早朝,還真是讓他提不起什麼興趣。
“這問題,你等會親自看看他們送上來的奏疏就知道了。”
朱元璋聞言,微微笑了一聲,帶頭就朝禦書房走去。
他當然明白朱雄英是什麼意思,實際上他對官員們,整天之乎者也,沒有一句實事,也是相當不滿,但是一直沒有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是想要看一看,朱雄英了解了情況以後,能夠給出怎樣的解決辦法。
沒多一會兒,爺孫兩個就來到了禦書房中。
“你來看看。”
朱元璋隨手就拿起了一道奏疏,遞向朱雄英。
朱雄英直接打開查看。
內容果然就跟他所設想的一樣,這些官員上的奏疏,還真的就同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長得不得了。
明明幾百個字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翻幾十倍不可。
這無疑加大了翻閱奏章的工作量。
“孫兒有些同情皇爺爺了。”
“您每天處理如此多的奏疏,頭不會疼的嗎?”
朱雄英將奏疏合上,一臉無奈。
“咱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那幫文官還有話說,咱也是沒辦法。”
“咱都限定了奏疏的字數,結果這幫文官,就卡著最多字數來寫。”
“好在武將上來的奏疏,就簡單些。”
朱元璋一臉無奈地歎息一聲。
“皇爺爺,其實你沒必要這麼辛苦。”
“要解決這個問題,孫兒有個辦法。”
朱雄英沉吟片刻,突然咧起了嘴角。
“哦,你跟咱說說,你有什麼辦法?”
“很簡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這裹腳布一樣的奏疏,可以讓他們自己來看嘛!”
朱雄英露出一絲壞笑。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奏疏他們自己來看。
朱元璋滿臉疑惑,顯然他還是不明白朱雄英說這話什麼意思。
“皇爺爺,您當年利用胡惟庸一案,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撤銷丞相之位,擔心會威脅到皇權。”
“但是您有想過沒有,這樣雖然皇權加強了,但是皇權也變得獨斷專行,同時也大大的增加了工作量。”
“這十幾年您是多麼辛勞,您應該是清楚的。”
“我爹又是多麼忙碌,想必您也清楚。”
“說實話,我爹的身體,為什麼這麼差,和平時心理壓力太大,同時勞累過度,有很大關係。”
“且不說,後世之君,是否會跟您和我爹這般勤勞,萬一出現一個懶政的,局麵又會如何呢?”
“哪怕全都勤政愛民,又有幾個就一定能有皇爺爺這般身體健壯呢?可以不辭辛勞地處理朝政。”
朱雄英一本正經地詢問朱元璋。
“你的意思,你爹之所以病得這麼厲害,是因為平日操勞過度,累壞了身體?”
朱元璋的臉色一下子有些難看了。
“不能說全是這方麵的原因,但是也肯定有很大成分。”
“你裁丞相,孫兒自然可以理解,但是您有想過,裁撤了丞相以後,原本屬於丞相的工作,該由誰來分擔呢?”
“皇帝一個人可以處理這麼多事情嗎?”
“實話說,這些年來,如果不是我爹幫著您分擔,您的身體,真的能扛得住嗎?”
“而且我爹也因為這個病重了,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啊!”
朱雄英慢慢解釋。
“那你的意思是什麼呢?”
“難道咱現在還要重新設立丞相不成?”
朱元璋不由得皺起眉頭來,他不否認朱雄英這話是有些道理的。
但是丞相職位已經裁撤了,就沒有再啟用的道理了。
他也不會同意相權在架空,甚至顛覆皇權。
“孫兒也不是這個意思,丞相之位,裁撤也就裁撤了,其實並不算是問題的關鍵。”
“您是大明的皇帝,肯定是無法朝令夕改的,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夠打自己的臉呢。”
“您隻要考慮一個問題就行了啊,那就是過去丞相的職權,如何讓臣子們來分擔,而不是讓這些工作,都抓在自己的手裏。”
朱雄英說的這番話,讓朱元璋直接沉默了。
這些問題,他還真沒有辦法去反駁。
然而丞相職位已經沒有了,丞相的權力又該如何分擔給眾臣子呢?
他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但是做起來似乎有些難呢?
就算是把權力下放,設一個其他的虛職來,那不還是換湯不換藥的事情。
區別不過是給丞相改了個名字而已。
“你是說,你有解決的方法嗎?”
朱元璋突然反應了過來,朱雄英既然已經這麼說了,自然就不會無的放矢,可能他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其實也簡單,設立一個內閣還有軍機處就行了。”
“隻要有這兩個部門,別的不說,您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減少八成。”
朱雄英滿臉自信地說。
“內閣?,還有一個什麼?軍機處?”
“這都是什麼啊?咱怎麼以前沒聽說過?”
朱元璋皺起了眉頭來。
“簡單點說,內閣就相當於是皇帝的智囊團,扮演的是軍師一類的角色。”
“他們可以是三個人,可以是五個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助皇帝處理各部上來的奏疏,並且給出意見還有解決的辦法。”
“至於這些意見還有辦法,最終是否執行,還是要通過皇帝來做決定。”
“內閣成員,可以由大學士來擔任,但是是沒有實權的官職,品階不需要太高,五六品就夠了。”
“然後設立首輔大臣,三五年輪換一次。”
“朝中有實權的官員不可進入到內閣之中,相反,進入到內閣以後,必須卸掉原本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