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決子弟兵統一著裝軍需麵料供應呢?總後將軍們在日夜思索著解決問題的渠道。毛主席《五七指示》發表了,建設一家軍工、軍農、軍學的“毛澤東思想大學校”,這一可能的軍工實體產業,成為總後生產軍服麵料的首選。人們頌揚偉人的理想,指明了軍工軍服生產發展的方向。
◎一個日子決定一個時代
◎軍需軍服軍工令
◎偉人思想放光芒軍工產業誕三線
5.一個日子決定一個時代
君子有失其所兮,小人有得其時。聊固守以靜俟兮,誠不及古之人兮其焉悲!
——唐·韓愈《閔己賦》
林彪自擔任國防部長以來,居心叵測地開啟了為謀取個人權位的心思,常出異人之舉討毛澤東歡心。
“文革”前夕,從發行《毛主席語錄》,“天才”“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到全民“活學活用”“紅寶書”,演化到“早請示,晚彙報”,天天讀,唱語錄歌,做語錄操,跳忠字舞,無一不登峰造極。
廬山會議“毛彭”衝突,林彪利用毛澤東晚年的弱點,意識到搞個人崇拜是“得一人者得天下”的捷徑。於是,他運用毛主席崇高威望和人民樸實的感情,舉國展開了“造神運動”,鼓吹對毛主席的每一句話、每一條指示,必須“一切照辦”“毫不走樣”地貫徹執行。
1966年5月2日,解放軍總後勤部邱會作部長,就部隊後勤建設和農副業生產情況及後期工作的打算,向軍委提交了一份例行報告:
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
中央軍委:
軍隊的農副業生產,去年取得很大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共收獲糧食七億斤。這僅是農場的生產,還不包括軍馬場生產的七千五百萬斤糧食和連隊業餘生產的少量糧食。……從幾年的情況來看,軍隊搞生產確實是一件大好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恢複了我軍的老傳統。軍隊搞生產,堅決執行了主席親手製定的我軍打仗、做群眾工作和生產三大任務,又具體執行了主席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軍隊搞生產,在人民中的政治影響很好,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生產。
……
特此報告。
總後勤部
一九六六年五月二日
這份總後就軍隊農副業生產情況向軍委彙報具體工作的《報告》,在林彪簽閱以後,出於什麼目的?在什麼情況下?報告是怎樣傳送到達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案頭?普通百姓當然無從知曉。
世人見諸報刊,已是1966年5月7日以後的事了。毛澤東主席看了軍委《報告》後,給林彪寫了一個後稱《五七指示》的“批語”。公開文字如下:
人民解放軍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幹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這個大學校,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這樣,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當然,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隻能講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工人以工為主,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產,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公社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既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在這個指示中,毛澤東的理想欲將全國各行各業要辦成“一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幹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產,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在當時極左環境下,《五七指示》經林彪等別有用心的利用,實際形成了毛澤東同誌建設中國、發展中國的一個偉大綱領性戰略部署。
1966年8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全國都應該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的社論,公布了《五七指示》的內容,強調:“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學校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綱領。”
按照毛澤東這個“大學校”的理想,商品交換沒有了,“三大差別”似乎可以消亡了。全國的工農商學兵都可以變成“多麵手”。他們“拿起錘子就能做工,拿起鋤頭就能種田,拿起槍杆子就能打敵人,拿起筆杆子就能寫文章”。
他幻想不經過商品經濟的發展,通過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社會組織,達到逐步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把全國辦成“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他認為,我們國家一窮二白,窮是好的基礎,“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白則更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
“一個日子決定一個時代”,為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在林彪等推動下,舉國出現了“造”革命化“學校”的運動。
從中央到地方,從軍隊到各機關、學校、工廠、農村,普遍建立起了以“五月七日”為概念命名標誌的“五七”單位,出現了以“五七幹部學校”為標配的類似軍事建製的組織。成千上萬的機關幹部、教授、教師、工程師、科學家、專家,紛紛離開城市被派(遣)送、分配到農村,進行帶有強製性的勞動。“五七工廠”“五七農場”“五七商店”“五七大學”“五七家屬隊”“五七大隊”“五七廣場”等等,一時全國冠有“五七”為前綴的單位遍地開花。對這一曆史情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是這樣表述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毛澤東傳》(1949—1976),1411頁。
]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在林彪寄來的軍委總後勤部的一個報告上寫下批語(後稱《“五七”指示》),提出“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從而能夠進一步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能夠更快地鏟除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這就為那個年代解放軍總後勤部大規模興辦“軍學、軍農、軍工、軍民”的軍工企業、軍工農場等軍工實體產業,既找到了理論淵源、威權動力,又找到了組織框架和現實物資供需渠道。
無疑,類似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2348工程指揮部這樣的軍工產業的誕生,便有了一係列剛性需求的願望:理論指導——《五七指示》;國防備戰——“三線建設”;現實目標——“人民解放軍應該是一個大學校”;軍銜製改革、軍需供給——物質窘迫;知識信息——北京市民“穿衣”遺憾;解決渠道——石油化工合成纖維……
於是,國防大廈裏總後勤部的將軍們,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們腦海裏風起雲湧——運用現代技術,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搞一個現代化高科技大型的軍工企業,從根本上解決部隊軍服布料生產供應問題。
這個合適的“毛澤東思想大學校”,解決部隊“穿衣”問題的實體產業,總後將軍們早已按下雲頭,他們在尋覓著時間、地點,期望在何時、何處降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