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穀城的山區、丘陵間,素來盛產質地優良的青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父親終身與茶為友,喝茶成為他畢生的愛好和快樂。
我是在茶香中長大的。記得小時候,一丟下飯碗,父親就趕忙抓來一把青茶,放在細瓷杯子裏,輕輕倒上半杯開水,把頭道潷掉,再倒上滿杯開水,淡淡的清香便撲鼻而來。父親意味深長地咂摸幾口,等溫度合適了端給我喝。不知不覺中我也愛上了青茶,父親對此十分愜意,他自豪地對母親說:“這才是我的兒子!”並自言自語:“有青茶作伴,心裏就不會苦澀。”
舅舅因為心直口快被劃成右派後,下放到薤山林場勞動改造。薤山海拔1099米,山上密林幽靜,雲繚霧繞;山腰茶園茂盛,茶樹翠綠。薤山景色秀麗,空氣清新,環境宜人,夏季平均氣溫攝氏22度,素有“南中國避暑山莊”之稱。隨著西方傳教士和社會名流來此避暑,薤山的青茶也名聞遐邇。薤山的清新和粗獷,薤山人的樸實和善良,使遠離紅塵的舅舅不僅找到了棲身之地,而且在對薤山青茶的一見鐘情中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和慰藉。穀雨一過,舅舅就風塵仆仆地給父親送來剛出鍋的新茶。父親見到舅舅倍感欣慰,郎舅倆就著清苦年月裏能端上桌的酒菜喝上幾口。吃一口豆腐、豆芽,嘬一口酒,咂一口茶,沉重的心事伴隨著茶香散去,他們又能用熱情重新麵對艱難的生活。
正直而善良的人們分外珍惜彼此之間的情義,在艱辛蹉跎中相互牽掛和鼓勵,盡力地排解著生活的憂傷和苦悶。因為薤山的青茶,父親對舅舅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共同的喜好給他們增添了新的生活樂趣。細心的舅舅每年還預備兩斤夏茶頭,裝在破茶瓶裏,隔層放一塊炭,掛在敞亮透風處,臘月裏給父親送來。這樣,即使在年尾歲首,我們也能喝上鮮嫩如初、色香味俱佳的青茶。
隨著工作和家庭壓力的增加,父親的茶癮越來越大。泡茶時茶葉越來越多,差不多快有半杯子。頭三道既釅且濃,香中有澀,甜中有苦。父親就要這個口感,說釅茶能潤肺提神助消化。他一天要泡三杯茶,早中晚各一次。
夏天,汗流淡背,酷熱難耐,父親就抓一把茶葉放上白糖泡著喝。無論再熱再渴,隻要喝上一杯,頓時就心曠神怡,氣定神閑。後來我如法炮製,效果果然不錯。
父親常年走村串鄉巡回放映,他喝遍了全縣各個茶場的青茶。對於薤山、紫金、南河和五山等著名茶場的青茶,他能從條形、色澤、口感等方麵說出它們的不同和特點。
飽經歲月的淪桑和人生的酸甜苦辣,父親的遲幕之年說來就來了。他相繼把兒女們送到社會,送上他們自己的軌跡。他不願打擾和拖累他們,和母親相依相偎靜度晚年。年歲不饒人,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臟病,迫使他放下酒杯,慢慢地煙也基本戒了。喝茶成了他唯一的嗜好,隻是不再喝釅茶了。早已平反並落實政策的舅舅不時來看看他,舅舅這時也隻剩喝茶的嗜好了。郎舅倆泡上兩杯青茶,張望著漂蕩的茶葉,小口咂著,往事如煙,青茶喚起了他們太多的回憶……
望著日漸衰老的父親,我突然感到他時日不多了。星期天和節假日,我和妻兒就回去多陪陪他們。從來不願多麻煩別人的父親總是豁達地說:“忙你們的吧——有家有業的人了……”我眼眶一熱,忙說:你們在哪兒,我們的家就在哪兒呀!你不能喝酒,但我能陪你吃飯喝茶啊!
吃罷飯,我泡了兩杯五山出的上好的炒青和父親慢慢地品嘗。我把自己新發表的一篇散文遞給父親,他戴上老花鏡仔細閱讀著,不時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他說作文就像製茶一樣,要靈活多變、生動活潑,毛尖、芽茶、炒青各有千秋,各有所用。當然,作文貴在平實,而炒青也最受用。我想起了父親早先關於喝茶與生活的哲言,猛然頓悟了父親與茶為友的必然:青茶是樸實而無私的,它們以浸泡自身為人們奉獻甘甜。
而今,父親已離我而去。然而,父親對青茶的偏愛,父親關於作文與製茶的見解,經常穿越歲月的積塵,真切地進入我溫馨的夢園,不斷增添著我對青茶的理解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