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十首
輕如月光
總有一天,
我要把月亮捉回山裏,
不讓它在城市的上空孤零零地懸著。
山後麵有一條白狗在大叫,
仿佛在對睡著的人說:我從來沒有嘗過月光。
倘若有誰嘗過月光,
那一定是九月的野桂花香。
就著故鄉的米酒吞下,
然後在身體裏醞釀,月光的白。
如果可以,
我願意做第一個埋在月亮上的人。
這樣,每一個望月的人,
都會牽掛一座墳。
好多年了,
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月光——
落在所有的肩上,都不覺得重。
葬禮上的笑婦
熬藥把山熬了一遍,煎出幾縷青煙
青煙要飄的路遙遠,隻帶走一雙很輕的眼
沒有聲響,書桌上遺落的霜好新鮮
像要吵醒什麼,炮仗哭得幹脆
敲打敲打,有些經一念就是上百年
念經的人愛熱鬧,嗩呐可千萬別停別歇
算著日子,是該搭台唱戲
戲文裏埋伏著風跟眼淚,因此笑,不合時宜
嚼舌根的人也嗑瓜子
“喏,人都還沒出山,歡喜也不收著點”
哪裏懂
死過了一遭,怎會怕人間?
不送
你說了
等天一亮,就從我詩裏逃亡
哪怕繼續在我的夢裏趕路
哪怕今宵的窗台上還有
秦朝的月亮
可是你走後
這首絕句能夠給誰?
落款之後的日子
留白更加沉默
罷了罷了
兀自將韻腳拆掉,扔到風裏
落水的時候
把漣漪送給鯉魚也好
寄我
我把自己寫在紙上
裝進信封
寄給你
從遞進郵筒的那一刻起
郵差的指紋裏多了一行足跡
我擁擠在這裏
一封信緊挨著另一封信
大概有人在信裏提及了篝火
空氣裏都是草木灰的味道
隔壁那一封
應該是個女人寫的
郵票濕濕的,像剛哭過一樣
在信裏
發生了太多的事情
種子長成了稻穀
石頭變成了房屋
無數的男人在信裏當了父親
無數的父親又在信裏死去
我隨著這無數封信
走旱路,走水路
經過了丘陵,經過了盆地
最後你收到的將是一小片藍天
因為這一路太顛簸
墨都從字裏溢了出來
穿牆術
夜深了
嶗山的月光曆曆在目
誰聽到那把瘦瘦的斧子在哭
好似有人在伐桂花樹
何人駕鶴飛天
何人晨鐘暮鼓
繞梁的歌聲怎麼剪也剪不斷:
“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
琴瑟聲中還了俗
一夢三年不及霓裳舞
神仙的酒不醉人
越喝越與青鬆為伍
多想把腳下的山路一飲而盡
將無邊的麥浪裝進青皮葫蘆
野徑如走馬
上山的樵夫定猜你滿身仙術
好白的那堵西廂牆
世人笑你穿不過
誰也沒能看到
你一頭紮進了生活
問月
我懷疑
故鄉就藏在月亮的背麵
要不然今晚的月光怎麼這樣眼熟
我用方言問她
是不是在十年前照過我家田裏的新穗
她笑著躲進雲裏
讓風告訴我
那都是年輕的事了
躺在大巴上看雲
客運總有周期
但回家永遠都是旺季
可能我背上的故鄉比較重
後排五個座位都留給了我
我把自己攤開
這樣每個位置上就都有了一點點我
我就這麼躺在大巴上
我睡覺時,雲在看我
睡醒了,我就看雲
真的,看雲
就像好多年前我放牛的祖輩那樣看雲
就像那頭總在吃草的牛一樣看雲
我看雲時什麼都不想
任憑雲下麵的山青翠得好看
任憑窗戶裏的樹以車子的速度後退
我努力把每一片雲都記住
以後在他鄉遇到就還能打聲招呼
我就這麼躺在大巴上看雲
如果恰巧你也在
應該能從雲裏,看到我的眼睛
午餐
不遠處有動物在吃動物
遠處也有
被吃的動物不說話
因為草也不會說話
它要讓別的動物在它的肉裏
嘗到草原
有些動物隻吃肉
有些連骨頭也吃
因為不吃
會死
偶爾我也吃骨頭
即便我會使用火
記錄文字
用貨幣交易
從前
好像有一匹馬
踩著炮仗聲繞進村莊
踏過硝藥味道的風
踏過你杜撰的山重水複
好像隻一眨眼
騎馬的人換了袍子
就算山忘記了顏色
河流顛倒了走向
也不敢模糊你,下馬的模樣
溫的那壺米酒
臘菜碟子上的那朵花
老樹枝椏裏的天空
圍坐在樹下講白話的人
遇見的人像星子
隻有扯一片夜空才能喚起
層層疊疊的記憶
我會把好多事情弄錯
桌子上擺的小菜
早年種下的梅子樹
那天你穿的袍子上繡著的雲朵
時至今日
如果有人在黃昏時候講故事
我總以為有一匹馬
會從詩裏跳出來
武俠
每個武俠,不可避免的要在雪野裏策馬
馬背上躍下的歸人,身上落滿由遠及近的雪
摘下冒充天空的鬥笠,輕輕一抖
滿身的雪粒連同遠方一起,交給了獨自守候的拴馬樁
明明刀已入鞘
為何風霜還在過招?
也不是沒有陽春三月,窗子裏含著雪,青草離離的指尖
趁折在地上的柳條未生根,須盡快,趕往下一座短亭
從未料想,在崔護遇見絳娘的地方,遇見一片竹林
那裏還堆放著貞元九年落款的詩句
武俠早年中過陶潛的毒,自此,逢著句讀
拔刀便砍
刀聲驚動了風,驚動了竹林
驚動了早在夏天就遇到一場雪的女俠
女俠,她比武俠更武俠
如果三百招分不出勝負
那麼刀光劍影就失去了意義
女俠的師承好風骨,要麼殺死你,要麼再陪你走七千裏
七千裏好遠
夠昆侖的風到祁連打幾個來回
夠鏨了銀的酒壺裝進沿途好多名字
喝什麼名字的酒,就賞什麼名字的月亮
西鳳月、古井月……
黃昏時分飲馬
青驄不知深淺
從雅礱江一直喝到秦淮河
大明宮裏的侍女一輩子也望不了這麼長
免不了的,要自江南打馬而過
紛遝的馬蹄早就寫好了結局
她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七千裏好近,連同蟬聲一起
她走得好清淨
最後一行雁,早已過去
武俠固執地身著秋衣
遲遲不肯承認冬季
因為上一個春天遇見的人
入了冬
就再也不能尋覓
尹祺聖
1996年生,湖南洞口人,現就讀於廣西大學。身為工科生,但有文學夢,17歲開始創作現代詩。曾獲2017年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二等獎,第六屆野草文學獎詩歌組二等獎。
尹祺聖詩歌評論小輯
吳昕孺:祺聖或許是2018年湖南詩壇的最佳新人
從沒見過祺聖,第一次讀祺聖的詩。讀第一首,我覺得驚訝。讀第二首,我覺得很驚訝。讀到第三首,我就忍不住打探,這是從哪裏鑽出來的一個小夥子,把詩寫得這麼好?原來,他是長沙理工大學無機材料專業的一個學生。他在詩歌中,將大量的無機材料轉化為“有機意象”,如月亮、郵筒、牆壁、雲朵、星空、雪野等,構築出一座具有獨特風致的詩歌宮殿。在我的視野中,祺聖或許是2018年湖南詩壇的最佳新人。
夢天嵐:我會記住這個名字
一個比我兒子大不了幾歲的小老鄉,能寫出這樣的詩著實讓我感到驚喜。這十首短詩自然得像是作者信手拈來,又不是那麼簡單,舉重若輕的語言、靈性飛揚的想象,以及對於塵世和人的命運的考量,顯現出作者在詩寫和思想上的早熟,這是要讓許多寫了幾十年鄉土詩的詩人感到汗顏的。尹祺聖,我會記住這個名字。
劉羊:他的詩意完全被月光照亮了
在近年的閱讀經曆中,盡管接觸到不少早慧詩人的好作品,但祺聖的出現還是讓我大吃一驚。這麼多年來,我眼中的祺聖隻是一個陽光帥氣、活潑開朗的老弟,沒想到他還有寫詩的一麵!最近他有兩首詩在全國大學生詩賽中表現不俗,我第一時間讀了這兩首獲獎作品,感到的確實至名歸。比如,《輕如月光》中,作者從捉月、嘗月、釀月到葬月、尋月,方寸之間閃騰挪移,盡顯高超想象和瀟灑身法,他的詩意完全被月光照亮了,可謂有如月神相助。《葬禮上的笑婦》則以全知視角和蒙太奇分鏡頭的手法呈現農村葬禮,既陌生又熟悉。以笑婦情節引出話外音,戛然而止,極具張力和深意。一個理工大學學子在學習詩歌寫作的道路上沉潛其中,獨來獨往,這剛好賦予了他文學上的不凡氣質。祺聖的出現讓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