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文學源遠流長,曆代詩人輩出,成就輝煌。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創造了豐富的表達技巧。曆代先賢關於詩歌創作的經驗介紹,理論闡述,形諸文字的,大都鞭辟入裏,啟人心智;即使某些過時之論,也可不妨參考鑒戒。
詩法的研究,是提升詩歌創作水平和評論的重要方麵。雖然前人有言:“詩無定法”,但這不是說沒法,特別是律詩,無法難以成章,隻不過需要的是活法,而不是死法。北宋呂本中說過:“學詩當識活法。所謂活法,規矩備具,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是道也,蓋有定法而無定法,而無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則可以與語活法矣。”(《夏均父集序》)筆者力求講活法。
這本書,原來是筆者應老年大學的約請,為詩詞班學員所寫的講課稿,每周一講,每講一篇。從1906年、07年和2019年下半年,先後共數十講。這次,對原稿進行了修訂,對其中內容作了一些裁剪和某些必要的補充,最初擬為“三十講”,後來增加了六篇,最後定為三十六篇,所以書名為《詩法三十六講》。出於便於教學和交流的考慮,還將先後寫的《論詩絕句三十五首》及其引注,作為附錄,附在後麵。
本書涉及詩歌創作諸如立意、構思、謀篇、造語、修辭、技巧、詩類等方麵。引用前人詩論數百條,因舉例而引用完整的詩詞三百多首,散句在四百以上。至於安排是否恰當,表達是否合理,則真誠期待讀它的朋友給予批評。
編撰本書,參閱了不少專著,汲取了許多研究成果,除已經注明和重點列出的參考書外,謹向所有給予本書以豐富營養的先哲及時賢,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謝忱。
本書的讀者主要為廣大的詩歌愛好者,尤其是文科大學生和中學生。這一點,從本書的行文和取材都可得到體現。當然,努力做到雅俗共賞,也是筆者力求達到的目標。限於學識能力,本書對詩法所作的概括分析,應該說還是粗淺的,甚至是片麵的。懇請專家和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期能在將來獲得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