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九江絲弦鑼鼓

絲弦鑼鼓是民間器樂演奏的一朵奇葩,始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已兩百多年曆史,相傳是從道教打醮音樂演變而來。絲弦鑼鼓流傳在柴桑區境內的永安、赤湖、港口、江州、岷山一帶民間,代代傳承至今,並輻射至贛北潯陽、瑞昌、廬山市等地區。20世紀70年代初,白華寺村絲弦鑼鼓隊曾在全省民間會演時獲表演一等獎。

港口街鎮白華寺村從清末至今,代代有絲弦鑼鼓演唱群體,百餘年來,久傳不衰,除常用的打擊樂器外,管弦樂器也保留得較為完整。該村絲弦鑼鼓隊伍由打擊樂、管樂、弦樂共24名樂手組成:大鼓(兼指揮)、大鑼、小鑼、堂鑼、手鑼、篩鑼各1人,大、中、小鈸各1人,海螺(兼長號)1人,三節號、嗩呐、竹笛、笙、簫各兩人,高音二胡、二胡各兩人。其演奏形式和內容,汲取了漢劇的戲劇音樂元素和表現手法,曲牌不斷完善,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日漸豐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音樂。

中的打擊樂,鼓為發號施令,大鑼為魂,鑔為對應,馬鑼、小鑼起點綴和協調作用。曲牌中,《長錘》《陰陽騎馬》的長度僅一小節,最長的曲牌長度也隻四小節,均以一小節為動機發展而成,兩小節一句逗,節奏極強,富有個性,便於連接。通過音響的組合、節奏的對比、速度的變化等表現情緒的起伏。《大梅花》《紐絲》《瞭望頭》等曲牌中,大鑼異常突出,一般表現激越的感情。《三點響》《扭轉》《七字鑼》等曲牌中,馬鑼、小鑼悅耳,顯得輕快活潑。快、慢《長錘》係四二節拍的同音型重複,在推進中期待,突轉四三節拍的《陰陽騎馬》,頓有駿馬飛奔之感,後轉入伸展節奏的《喜顏回》,像停息後下馬的神情。絲弦鑼鼓有其連接套路,《撞金鐘》《開堂》為開場曲牌,大鑔連續單擊,似金鐘聲拉開序幕。其他曲牌的連接,依情緒需要而定。《長錘》《亂轉經》係曲牌間的連接紐帶,感情的過渡。全奏時像萬人歡騰,悶擊時似拚力向前,晶瑩的小鑼像流水潺潺,馬鑼拋擊時如同鶯歌燕舞。

絲弦鑼鼓隊主要在婚姻喜慶、添丁祝壽、科舉高中、建房上梁、年節舞龍、求神祈雨等場合演奏,稱為“武”絲弦鑼鼓,故一般不參與喪事場合,也截然不同於道教的絲弦鑼。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絲弦鑼鼓的演出活動在柴桑區境內達到高潮,許多鄉村都有絲弦鑼鼓隊伍,他們活躍在各種節日及婚慶祭祀場合。1978年後,港口街鎮白華寺村(原永安白華寺村)五組何仁啟、陳德銀等人恢複排練,雖部分樂器演奏者去世,但他們不怕困難,認真鑽研,刻苦訓練,基本恢複了原演奏水平,並在柴桑區各鄉村及周邊縣(區)演出。現存絲弦鑼鼓的鑼鼓經配絲弦音樂(包括管樂)的工尺譜有45首,包括《大開門》《小開門》《將軍令》《金田花》《天歌》《甘竺歌》《漢通山》《川不著》《開文堂》《清水令》《折桂令》《江兒水》《馬兒落》《雀踏寺》《伍馬》《鄉裏娘》等。

絲弦鑼鼓用途廣泛,凝結著當地的民風習俗,是獨特的民間文化現象,鏗鏘有力的鑼鼓節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時情緒慷慨激昂、歡快跳躍,氣勢若吞山河,催人奮進。與之相配套的絲弦音樂,亦莊亦諧,亦張亦弛,悠揚動聽,整個樂隊配合默契,如天籟之音,有層次、有步驟地營造出歡快喜慶的氣氛,加上兩隻三節號聲穿行其間,更增加了樂曲的表現力。柴桑區民間每逢清明、廟會、燈會、祭祖、喜事乃至親戚鄉鄰相互祝賀、拜訪,都時興演奏。

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古老器樂表演形式,對我們探尋絲弦鑼鼓的發展脈絡,研究古代弦樂、吹管樂和打擊樂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2013年,九江絲弦鑼鼓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