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九江山歌

,以“以口相傳,即興而歌”的方式廣泛流傳於柴桑區(原九江縣)境內,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九江山歌語言淳樸、想象豐富、情感真摯、寓意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九江山歌群眾基礎深厚,“心想唱歌就唱歌,我的山歌比你多。日唱山歌當茶飯,夜唱山歌暖被窩,口唱山歌心快活”唱出了勞動人民對山歌的感情。“唐朝起(來)宋朝興,自古流傳到如今,祖祖輩輩把田種,世世代代傳歌聲。唱支山歌解心悶。”唐代詩人白居易留有“籬根舟子語,巷口釣人歌”的詩句,反映了當時九江山歌流傳的盛況。

九江山歌聲腔豐富多變,音樂委婉動聽,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故又稱“三聲腔”。高腔山歌定調高、句幅寬、拖腔長,俗稱“掙紅臉”“打窄音”,感情奔放,如《手扶犁彎鞭趕牛》,以“(1)2 5”三聲為骨架,華彩拖腔中“3 6”兩音係裝飾性的,因感情激發所致。平腔山歌定調略低,句幅勻稱,刻畫細膩,長於抒情敘事,如《新打腳車四步頭》,為“(1)2 5”五句三聲宮調式,強調主音上方五級“5”,而“2”為杠杆,向下“5 1 1 2 1 1”作回挽狀進行,並作回度“2 5 2 5 2 1 2 5 - -”上下連續跳進,使歌腔靜中有動。低腔山歌發音低微,常用於吟唱長篇故事,如吟唱《梁山伯與祝英台》歌本、《楊家將》故事全本等,俗稱“讀歌本”。山歌還可以隨時隨地見人、見物觸景生情,隨口唱來,俗稱“唱白口”。演唱時尾句滑音猶如二胡人工泛音,非常優美。歌詞為七字五句一段,韻轍嚴格。

九江山歌是當地百姓的精神食糧。勞動過程中,農夫們以詩一般的語言唱出五穀雜糧、吃飯、穿衣以及美好的未來,並用饒有趣味的內容調節勞動的氣氛,加快勞動的節奏。農閑時分,人們也常用山歌吟唱長篇故事,談古論今。

九江山歌是愛情的抒懷詩。表現愛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極大的比例,在內容上,多以排比句式表達男女青年間的愛戀,以靈巧的手法描述人物的心曲。“梔子花兒靠牆栽,牆裏栽花牆外香。過路哥哥討花戴,今年花少分不開,明年逢春早點來。”情景交融,耐人尋味。

九江山歌是文化知識的教科書。人們在生活中唱古人,學習曆史知識;唱地名,學習地理知識;唱農時、節令、五穀、四季、十二月,學習勞動知識;唱長篇故事,學習文學知識;唱哲理,教人奮發向上。

2011年,九江山歌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