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傳統音樂

武寧打鼓歌

武寧打鼓歌俗稱“鋤山鼓”“催工鼓”“耘禾鼓”,源於湖北鑼鼓,是一種以鼓伴奏的田間山歌,曆史悠久,風味獨特。清同治《武寧縣誌》載:乾隆年間“楚人來寧墾山者,多以百計。絕嶂層岩,雞犬相應。火耕旱種,百鋤並出。每數十人為伍,其長腰鼓節歌,以一勤惰……”“農民插禾,聯鄰為伍,最相狎昵,午飲田間,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戲笞之,以為歡笑。每擊鼓發歌,遞相唱和,聲徹四野悠然可聽……”據《武寧縣誌·藝術卷》載:打鼓歌最遲於1700年前由湖北傳入武寧,後又融入了“吳歌”韻味和武寧鄉土風情,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並在武寧民間廣泛流傳,迄今已有300年的曆史。

武寧打鼓歌分為長歌和短歌。長歌也叫排子歌,唱的歌詞多是敘事長詩; 短歌又叫散歌,主要表現時政、情歌、風俗歌等。打鼓歌歌詞主要內容一是歌唱男女愛情,二是反映時政社會,三是表現鄉土氣息,四是描繪生產勞動。武寧打鼓歌所用的鼓,形如腰鼓,略短而粗,係彩帶,斜挎於鼓匠右肩,或用帶套頸,墜於胸前。鼓槌用竹連其節的一端削製而成。打鼓時,右手持鼓槌以竹節擊鼓,左手扶鼓體的一端並以指齊按鼓麵,發音鏗鏘,音色時有變化,鼓聲悠揚清脆,數裏之外可聞。

武寧打鼓歌演唱時間較長,從早上出工直到傍晚收工才結束,而且有一定的演唱程序。人們到達勞動場地時,鼓匠先敲一頓鼓(滾鼓),唱上一段開場白(起號),多為讚美之詞。眾人則幫腔(搭號),此後才開始唱正歌。正歌由四大段落即四番鼓組成,次序為起頭番、落二番、緊三番、刹四番。其中落二番占據大部分時間,它旋律沉穩、平緩,是見人唱人、見物喻物的即興演唱,又能插入搭號,適宜漫長的體力勞動節奏。在助興演唱時又以情歌為多,可謂情意綿綿,妙趣橫生,能使勞動者消除疲勞,增添幹勁。

武寧打鼓歌在贛北文化傳統項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贛北人民生產勞動、民俗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是贛北文化的瑰寶。打鼓歌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既可以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提高勞動效率,增進民眾團結,豐富地域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又可以為音樂舞蹈編創人員提供很好的藝術素材,豐富舞台藝術表演形式。武寧打鼓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特別是它的演唱、伴奏方法及鼓點的打法,與褥草歌、戲劇山歌的關係都是很好的研究課題。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武寧打鼓歌,武寧縣對打鼓歌的文化曆史沿革和傳承樂譜進行了全麵普查,全麵收集了打鼓歌音樂、歌詞、隊伍等資料,武寧縣還成立了研究機構和打鼓歌協會,建立了武寧打鼓歌原生態保護區,並配備了資料保護係統。在保護區內建立了多個傳習所,對民間藝人進行專業培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寧縣還組織編輯了打鼓歌的教材,在全縣中小學開設了打鼓歌課程,培養打鼓歌傳人,讓打鼓歌這朵民間藝術奇葩越開越豔。

2008年,武寧打鼓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