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山的《蓮池老人》讓我有了一種戀愛般的感覺。
我愛的是蓮池老人幽默達觀的處世哲學。我愛的是賈大山流暢自如像山泉一樣清涼明淨的語言品質。我愛這篇作品中疏朗散淡的禪機和自然情趣。
現實的人生境況,古典的詩意,在《蓮池老人》中和睦共處。
蓮池老人在小說中的“亮相”,是一幅意境悠遠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不是工筆,是小寫意:
寺院的山門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幾處石碑,幾棵鬆樹,那些鬆樹又高又禿,樹頂上蟠著幾枝墨綠,氣象蒼古;寺院的西南兩麵是個池塘,清清的水麵上,有鴨,有鵝,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塊石頭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這裏的一個景物似的。
隨著敘述的伸展,我很快又看到了一幅田園風情圖:
他又在自己的院裏,種了一畦白菜,一畦蘿卜,栽了一溝大蔥。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邊的石頭上,看天上的鴿子,看水中的荷葉……
汪曾祺在《晚飯花集》自序中說:“我寫的人物都……是我每天要看的一幅畫。這些畫幅吸引著我,使我對生活產生興趣,使我的心柔軟而充實。”兩位著名作家的創作手法在這裏不期而遇。我們從這種不期而遇中悟到了什麼?
我相信,賈大山在塑造蓮池老人這個小說人物的時候,他的內心也一定“柔軟而充實”。
蓮池老人負責看護寺院裏的鐘樓,每月從文物所領取四元錢的補助。這點錢實在微不足道,但他好像對此並無怨言,把“一畦白菜,一畦蘿卜”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也許,真的是池塘邊的清風明月、水氣荷香給了他一種非同凡響的“功夫”。這種“功夫”讓他看破塵囂,知足常樂。在買電視的問題上,在“搶占宅基地”的問題上,他的一言一行,都讓我們忍俊不禁,但又不能不讚同他的觀點和做法。這是一個真正理解了生活又懂得怎樣生活的人。
我希望生活中能多一些蓮池老人,這樣的人多了,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一些浮躁;我希望文壇上能多一些賈大山,這樣的作家多了,我們的文學就會多一些純真。
老作家孫犁說賈大山的作品“是一方淨土……是作家一片慈悲心向他的信男信女施灑甘霖”。這無疑是一句真知灼見。
我敬佩蓮池老人。我更敬佩賈大山。
反複閱讀《蓮池老人》,使我確信:有一種作品,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欣賞,品味。反複閱讀《蓮池老人》,同時也使我確信:有一種作家,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向他表達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