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刺青:花繡之美可比繡花

在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裏,作者施耐庵塑造了108名梁山好漢。如果讓男性來選印象最深的角色,他們恐怕會選最有人氣和威望的“及時雨”宋江;如果讓女性來選,她們可能會選最好看的那一個。但如果我們的選擇標準不是“顏值”最好看,而是誰身上的“花繡”最好看呢?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有點疑惑:“花繡”是什麼?

不要以為是“繡花”,宋人說的“花繡”,其實是“刺青”的意思。刺青俗稱“文身”,在《水滸傳》裏,就有好幾名梁山好漢是文身大哥。假如梁山泊要舉辦一場花繡大賽,究竟哪一名好漢可以奪魁呢?

順便跟你說件有意思的事,宋朝的刺青愛好者確實會經常組織刺青展示大賽,叫作“賽錦體”,比一比誰身上的刺青最漂亮,得票最高者,可以贏得一筆獎金。

我想,如果梁山泊舉行“賽錦體”,那麼場麵一定很精彩。我們腦補一下各位參賽的好漢會怎麼自我介紹——

魯智深:“我是‘花和尚’魯智深,你們知道我這綽號是怎麼來的嗎?看我背上的花繡。”

史進:“請投我九紋龍一票!”——這裏容我插一句嘴,史大郎史進身上的花繡的確非比尋常,那是他父親史太公請了高手匠人刺的,在肩膀、胳臂、胸膛一共刺了九條龍,所以大夥兒都叫他“九紋龍”史進。

聽了“九紋龍”的話,“矮腳虎”王英坐不住了:“九條龍是很了不起,但俺娘子扈三娘的一身花繡才最漂亮!”扈三娘是梁山泊的一名女漢子,綽號“一丈青”。“一丈青”是什麼意思?多數人表示與她身高較高有關,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一丈青”指的就是扈三娘身上的刺青,扈三娘在身上刺了一條一丈長的青蛇,因此,江湖人稱“一丈青”。如果研究者的這一判斷是準確的,我想,扈三娘的這身花繡,無疑是很性感的。

不過,若論最漂亮、最好看的花繡,我認為當屬“浪子”燕青。

燕青:“我燕青,自小父母雙亡,由主人盧俊義養大,主人見我一身皮膚雪一樣白,便請了高手匠人,給我刺了一身花繡。”

你猜,燕青身上繡的是什麼?《水滸傳》用一首詩來形容:“中有一人名燕青,花繡遍身光閃爍。鳳凰踏碎玉玲瓏,孔雀斜穿花錯落。一團俊俏真堪誇,萬種風流誰可學。錦體社內奪頭籌,東嶽廟中相賽博。”詩中的“玉玲瓏”,指水仙花。從詩句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燕青身上刺的是一幅構圖複雜、色彩豔麗的花鳥畫。

跟燕青身上的花繡一比,其他梁山好漢刺的是什麼?無非是一個豹子頭、老虎頭,或者是幾條龍、一條蛇什麼的,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審美。

《水滸傳》直接說,燕青這身花繡,“若賽錦體,由你是誰,都輸與他”。所以,我才敢肯定地說,如果梁山泊來一場花繡大賽,冠軍一定是燕青。

就連東京城裏的青樓頭牌李師師,都聽說了燕青有一身令人驚豔的花繡,想一睹為快。有一回,燕青混入東京城,拜見李師師。兩人一邊唱曲兒,一邊喝小酒,數杯酒之後,李師師突然興起,居然讓燕青脫衣服。我們來看一下當時他們的對話——

燕青:“姐姐,小弟真的不敢再喝了。”

李師師:“來,喝吧。”

燕青:“真的不敢再喝了。”

李師師(有醉態):“聞知哥哥一身好文繡,願求一觀如何?”

燕青:“小人賤體雖有些花繡,但怎敢在娘子跟前寬衣解帶,失了禮數。”

李師師:“何必拘禮?哥哥這般遮掩,我倒是越發想看了。”

燕青:“姐姐……好。”

李師師三番五次,定要討看。燕青隻好將上衣脫下來。李師師看了,大喜,用一雙纖纖玉手,撫摸著燕青身上的刺青。

燕青恐怕她動手動腳,難以回避,心生一計,便問道:“娘子今年貴庚多少?”

李師師答道:“師師今年二十有七。”

燕青說道:“小人今年二十有五,卻小兩年。娘子既然錯愛,願拜為姐姐。”

這一段對話並不是我想象的,而是引用《水滸傳》中的描寫。我們不能說燕青不解風情,因為他心中自有分寸。

《水滸傳》講述的江湖好漢愛刺青之尚,並不是小說家的虛構,而是真實的宋朝社會現象。

唐朝與宋朝都流行刺青,不同的是,唐朝的刺青之風隻流行於不良少年群體,他們在身上刺青,往往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叛逆精神。官府對民間的刺青行為也采取不容忍的立場,若發現有市民刺青,會將他們抓起來,然後,用燒紅的鐵絲把刺青“擦”掉,這叫作“炙滅”。炙烤的炙,消滅的滅,想想就覺得好恐怖。

今天如果你想穿越到大唐盛世,我要提醒你:如果你身上有刺青,穿越之前請考慮清楚。如果你穿越到宋朝,就不用擔心會被“炙滅”,因為宋朝官府對於民間的刺青之風,不再采取粗暴幹涉的做法,你身上有沒有刺青,官府不會管你。也因此,刺青之風在宋朝更為興盛。

流風所及,喜歡刺青的,未必盡是不良少年、江湖好漢,而是一時之風尚,用宋朝人的話來說,“今世俗皆文身,作魚龍、飛仙、鬼神等像,或為花卉、文字”。

甚至有一些士大夫也有刺青的經曆,比如北宋末,有一個叫李質的官員,少年時刺青過,宋徽宗賜號“錦體謫仙”。南宋時,有一個叫李鈁孫的讀書人,少年時在大腿上刺了一個“摩睺羅”。什麼是“摩睺羅”?就是用土﹑木﹑蠟等製成的嬰孩形的玩具。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宋朝流行的“芭比娃娃”。

可以這麼說,刺青是許多宋朝男兒的“青春期標誌”,少年人熱血不羈,愛趕時髦,總想表達與俗眾不同的想法,在身上刺一個圖案、幾行文字,大概也是出於這樣的心理,就如一首宋朝詩歌所描寫的:“少年宕子愛雕青,文彩肌膚相映明。鬧裏隻圖遮俗眼,強將赤體以為榮。”雕青即刺青。

由於刺青成了社會時尚,刺青的人很多,宋朝大都市中便出現了“刺青協會”,叫作“錦體社”,專門為人刺字和文身的工匠則被稱為“針筆匠”。

不過,宋朝官府雖然不幹預平民刺青,卻不準許宗室子弟、官員群體刺青。在南宋後期,讀書人如果被發現身上有刺青,是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除非想辦法將刺青弄掉。我覺得這個規定有一定的道理,一個官員,或者一個皇族,如果身上有文身,給人的感覺確實是怪怪的。

講個有趣的故事。宋朝有一些官員生性放浪、輕浮、貪玩,比如宋徽宗朝的宰相李邦彥,就是一個貪玩之徒,人稱“浪子宰相”。為了刺青一事,他還專門和妻子商量。

李邦彥:“娘子,那日我看著市井少年郎身上的花繡,心裏癢癢的,也想刺一個。”

妻子:“相公,你既然喜歡,那就刺唄。”

李邦彥:“可是,朝廷不允許。”

妻子:“在背上,別人也看不到啊。”

李邦彥:“可是,我怕痛。”

妻子:“那你自個兒想辦法吧。”

你猜怎麼著?李邦彥還真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透明的薄絹上作畫,然後,將畫好的薄絹貼在身上,就如同今天的文身貼,想貼哪個部位就貼哪個部位,效果如同刺青,又免受針刺之苦,而且隨時可以更換新的圖案。

不好意思,李邦彥與妻子的對話是我演繹的,但李邦彥確實使用過“文身貼”。《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徽宗時)李邦彥以次相阿附,每燕飲,則自為倡優之事,雜以市井詼諧,以為笑樂。人呼李邦彥做‘浪子宰相’。一日侍宴,先將生綃畫成龍文貼體;將呈伎藝,則裸其衣,宣示文身,時出狎語。”李邦彥在透明的生綃上畫出龍紋,然後貼在身體上,看起來就像是文身一樣,可謂是文身貼的發明人。但堂堂宰相為了博皇帝一笑,居然扮成文身哥,扮成戲劇小醜,真的不成體統,所以我虛構了一段“我怕痛”的故事來諷刺他。

今天有一些年輕人想刺青又怕痛,也會用文身貼,其實這玩意兒也是宋朝人的玩法啊。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