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宋人的早晨,從刷牙開始

假如你是一個尋尋常常的南宋市民,居住在都城臨安(今杭州)的寓所裏,正是暮春時節,昨晚滴滴答答下了一夜的小雨,不過睡夢中的你並不知曉。清晨時分,你才被響亮的報曉聲叫醒。報曉人以洪亮、悠揚的嗓音喊道:“天有小雨——”

這報曉之人,是臨安各寺廟的行者、頭陀。每日清晨,天未大亮,臨安諸山寺便開始鳴鐘,宣布新的一天開始,各個庵舍寺院的行者、頭陀,也敲著鐵板兒或木魚兒,沿街報曉,提醒市民們:各位街坊,天亮了,可以起床了。

報曉人在報曉的同時,還會報天氣。若是陰天,報曉人會喊:“天色陰晦——”若是晴天,報曉人則喊:“天色晴明——”“早些起身上班——”

這可不是我們今人的虛構。南宋筆記《夢粱錄》即有記載:“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鐘,庵舍行者頭陀,打鐵板兒或木魚兒沿街報曉,各分地方。若晴則曰‘天色晴明’,或報‘大參’,或報‘四參’,或報‘常朝’,或言‘後殿坐’;陰則曰‘天色陰晦’;雨則言‘雨’。”所謂“大參”“四參”“常朝”與“後殿坐”,是指不同層次的京官要參加的不同朝會,報曉人這是在提醒散居在城內諸坊的士大夫、公人:今早天色晴明,是“大參”或“常朝”的日子,該起床準備啦。

這樣,在宋朝,人們不用起身出門,便能知道今天的天氣如何。在報曉聲中,你從睡夢中醒來,起床洗漱。我們現代人每日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牙洗臉。那麼宋朝人也要刷牙嗎?

清代小說《紅樓夢》寫林黛玉初進賈府,賈母給她洗塵接風,有這樣一個場景:“早見人又捧過漱盂來,黛玉也照樣漱了口。盥手畢,又捧上茶來,這方是吃的茶。”

你看,賈府的人,每天餐後,要先用茶水漱口,然後才開始喝茶。

《紅樓夢》第二十一回還有一處涉及口腔衛生的細節描寫:一日,天方明,賈寶玉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來了,等著林黛玉、史湘雲起床,紫鵑、翠縷進來服侍梳洗,湘雲洗了麵,翠縷拿了殘水要潑掉,寶玉說:“站著,我趁勢洗了就完了,省得又過去費事。”說著便走過來,彎腰洗了兩把。紫鵑遞過香皂去,寶玉說:“這盆裏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兩把,便要手巾。翠縷道:“還是這個毛病兒,多早晚才改。”寶玉也不理,要過青鹽擦了牙,嗽了口,完畢。

這個細節透露:賈府裏的公子爺、小姐姐,每日早晨清潔牙齒的方法是,用手指頭蘸著青鹽擦牙。似乎沒有用牙刷。

那賈府有沒有牙刷?有的,《紅樓夢》第五十二回寫晴雯抱病補孔雀裘:“補兩針,又看看,……補不上三五針,便伏在枕上歇一會。……一時隻聽自鳴鐘已敲了四下,剛剛補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絨毛來。”晴雯補好孔雀裘後,用一把小牙刷剔出孔雀金線的絨毛,以讓補丁顯得更自然一些。但這裏的小牙刷,是不是刷牙用的,我們無法判斷。

從小說的描述來看,賈府的公子爺、小姐姐,平日用茶水漱口,用青鹽擦牙,並沒有使用牙刷。那麼,如果賈寶玉生活在宋朝,他會用牙刷刷牙嗎?

我們要先看看牙刷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網上有兩種說法流傳頗廣,一種說法認為,牙刷是1498年明朝的中國皇帝發明的;另一種說法是,牙刷是1780年一個叫威廉·艾利斯的英國皮匠在倫敦監獄裏發明的。

要我說,這兩個說法都是不靠譜的,因為從文獻記載來看,至遲宋代,臨安等大城市的市民就已經用上牙刷了,哪裏還需要等到明朝。

有一個南宋文人,叫吳自牧,寫了一部記錄南宋都城市井繁盛的筆記,即我們前麵引用過的《夢粱錄》。《夢粱錄》收錄有一個“諸色雜貨”名單,上麵羅列了南宋臨安商鋪銷售的各類小商品,其中就有“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這裏的“刷牙子”便是牙刷了。

《夢粱錄》還收錄了一個“鋪席”名單,亦即南宋臨安的名牌商店,有“淩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這兩家,都是專營牙刷的名店。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這兩家牙刷店會怎麼打廣告招攬顧客——

淩家刷牙鋪:“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進來瞧一瞧、看一看,淩家刷牙鋪,刷牙子買三送一。”

傅官人刷牙鋪:“隻選對的,不選貴的,牙刷就選傅官人刷牙鋪。”

牙刷既然是市場上銷售的小商品,你掏點錢便可以買到,那它當然是南宋人家常見的日用品。賈寶玉如果是宋朝人,當然也會用牙刷刷牙。

南宋的醫書也多次提到刷牙。有的醫書說:“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濃汁揩牙,旬日數更,無一切齒疾。”(見《嚴氏濟生方》)有的醫書卻說:“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見《瑣碎錄》)可見,至少有一部分宋朝人已經養成了每天早晨刷牙的習慣,不過有的醫生不讚成使用馬尾毛做的牙刷,因為馬尾毛比較硬,容易損傷牙齒。

還有的醫書提倡小朋友經常刷牙,因為小朋友貪吃酸甘、肥膩之類的食物,食物殘渣往往會塞在牙縫裏,如果久不刷牙,牙齦就容易發炎,牙齒也容易壞掉。

宋朝人使用的牙刷是什麼模樣的?其實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牙刷沒什麼兩樣,隻是刷柄是虎骨、象牙、牛角或者竹木製成的,刷毛是豬鬃毛、馬尾毛或馬鬃毛製成的。今天我們在一些博物館還可以看到出土的宋代骨製牙刷柄。

那麼,宋朝一把尋常的牙刷賣多少錢呢?恰好元朝有一本高麗人編寫的漢語教材,叫作《樸通事諺解》,介紹如何用漢語與中國商販打交道,其中便有關於買賣牙刷的討價還價。

顧客:“賣刷子的請過來,這帽刷、鞋刷各一個,牙刷兩個,掠頭兩個,怎麼賣?”

商販:“我與你說個實價,拿200銅錢來,哥,我再送你一個牙刷、一個掠頭,拿去使用。咦,你身上沒帶袋子,這麼多東西,你可不要掉了。”掠頭,就是宋元人對梳子的叫法。

顧客:“不妨事,我放在靴靿裏,揣回去。”

聽了這商販與顧客的對話,我們可以知道,元代時,一把帽刷、一把鞋刷,加上三支牙刷、三把梳子,總共要價200文錢。如果忽略了幾種小商品的價差,牙刷的單價大約25文錢。宋元相隔不遠,商品價格差不多。一個宋朝下層市民的日收入大約是100至300文錢,一支牙刷頂多是他日收入的四分之一,不算特別貴,一般市民應該買得起。

總之,宋朝人的早晨是從刷牙開始的,他們每日刷牙,像我們一樣用上牙刷。我們不要以為古人隻能用手指蘸著食鹽擦牙齒。

其實呢,宋朝人不但有牙刷用,還用上了牙膏、牙粉。宋代的一些官修醫書,如《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等,都收錄有“揩齒”藥方,這些方子製作出來的成品為膏狀物,類似於今天的牙膏。

想看看宋朝人的牙膏是什麼樣子的嗎?我從《太平聖惠方》中抄錄兩條牙膏方子,諸位若有興趣,不妨按方配製出來,試一試宋朝人使用的牙膏:一、“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芎末,每用擦牙。”二、“鹽四兩,燒過;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右件藥都研成膏,每用揩齒甚佳。”

元代醫書《醫壘元戎》也記載有一個從宋朝傳下來的“陳希夷神仙刷牙藥”方子,製作出來則是牙粉:用豬牙皂角、生薑、升麻、荷葉等藥材,加入青鹽燒煉,煉成後,研為細末備用。使用時,“蘸藥刷上下牙齒,溫水漱口,吐之”,使用方式跟我們今日用牙刷與牙膏刷牙差不多。

不過,宋朝的牙膏與牙粉是作為保健品、藥品出現的,並不是日用品,市場上似乎也未見到。到了清代,牙粉便是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的小商品了,因為清代一些小說都寫到“買牙粉”。最受清代市民歡迎的牙粉,是從西洋進口的牙粉,因為它們的品質很好,所以“家置戶有,人多好之”——這話是康有為說的。

假如你是生活在都城的南宋市民,每天在報曉聲中醒來,起床洗漱,取出一柄用牛角與馬鬃毛做成的牙刷——想象一下,宋朝的人和我們清晨醒來第一件事,都是用牙刷刷牙,宋朝的小朋友或許還會被父母或者丫鬟拉著去刷牙,滿臉不情願。從這點看,是不是覺得我們和宋朝人有了更多相似之處呢?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