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歐陽修是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其實,歐陽修生於四川省綿陽市,成長於湖北省隨州市,致仕之後安居於安徽省阜陽市,去世後安葬於河南省新鄭市。歐陽修為何視廬陵為祖籍?說來話長。
在歐陽修需要標明祖籍的文章後邊,大多署名“廬陵歐陽修”,極少數文章後邊自稱“渤海歐陽修”。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歐陽氏家族,在漢代出了一位太守,隨後子孫繁衍,一支生活在冀州渤海(今山東省利津縣附近),歐陽修的祖上屬於此支,後人就以渤海作為郡望“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表示某一地域或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另一支生活於青州千乘(今山東省廣饒縣)。
渤海支歐陽氏家族,世代為冀州一帶的名門望族,在西晉出了一位歐陽建。據《晉書》記載:歐陽建,字堅石,善於思考深刻的社會問題,文章寫得華麗,在河北一帶州郡名氣很大,時人用“渤海赫赫,歐陽堅石”(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三十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八個字來讚美他。歐陽建三十餘歲時卷入一場豪門之間的惡鬥,受人誣陷後被處死,家族被抄家。危急關頭,歐陽建的兄長歐陽質帶領家族剩餘人馬倉皇南逃,一直逃到今長沙市一帶,因為害怕被仇家繼續追殺,所以默默地在當地生活。到陳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其中陳朝存在的時間是557年到589年,隋朝滅掉陳後,統一了全國。、隋交替之時,家道才稍微振作一些,歐陽為陳朝的大司空,其子歐陽紇為廣州刺史,但歐陽紇以謀反罪被誅。歐陽紇之子歐陽詢,當時年紀還小,按照法律,本來應該被連坐中國古代與犯罪者有一定關係的人連帶受刑的製度。,但與歐陽紇感情很深的陳朝尚書令江總,想方設法收養了他,並讓他讀書識字。
史載歐陽詢聰明絕頂,讀書一目數行,博覽經史,尤其精通《史記》《漢書》《後漢書》,在隋為太常博士。唐高祖李淵年輕時,歐陽詢做他的門客,二人關係不同尋常。李淵即位之後,歐陽詢官至給事中。
歐陽詢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最初學的是王羲之的行書,後在王羲之行書的基礎上,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楷書,被稱為唐代楷書第一家,俗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書法家,並稱“初唐書法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也善於書法,父子倆被合稱為“大小歐”。
歐陽詢書法的特點是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當時誰能夠得到其尺牘文字,必視為難得之寶。他的聲名甚至遠播到了高麗等國。高麗王公貴族非常看重歐陽詢的書法作品。有一次高麗國王派遣使節到長安,通過唐高祖李淵,請求賜予一幅。李淵知道後,感歎道:“沒想到歐陽詢書法的美名,遠播夷狄。他們看到歐陽詢的書法作品後,一定以為他是個相貌魁梧的偉丈夫!”(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九八《儒學上》,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來歐陽詢相貌又醜又怪。唐太宗文德皇後駕崩時,百官穿著喪服參加葬禮,看到歐陽詢後,有些官員禁不住指指點點。中書舍人許敬宗更是憋不住大笑起來。大喪場合的此種行為,理所當然要被禦史彈劾,許敬宗也因此而被貶官。
歐陽詢對書法非常癡迷,一次於路旁見到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碑,仔細看了幾遍後才離開,走了幾步後又返回來看,累了就脫下外衣坐在旁邊,繼續揣摩,晚上幹脆睡在附近,三天後才離開。
父親歐陽詢去世時,歐陽通年紀尚小。母親教他學習其父親的書法。練習書法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也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母親擔心他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於是隔一段時間就給他點錢,讓他到處去尋找其父親歐陽詢留下的墨跡。買回來之後,歐陽通自然非常仔細地欣賞、揣摩、臨摹。母親看到後,也非常高興。慢慢地,歐陽通的書法越來越酷似其父親的書法,雖然還有細微的差別。如果他署上其父親的姓名,不懂行的書法家和鑒賞家,根本看不出來。
歐陽通的孫子歐陽琮後為吉州刺史,子孫於是定居吉州(治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此即歐陽修視廬陵為祖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