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二輯 他說

父之名:前世今生辨金枝程德培

兩年時間,邵麗的小說都涉及父親母親的故事。從《天台上的父親》《黃河故事》《風中的母親》,一直到眼下的《金枝》,長、中、短篇皆有。輪番轟炸,從不同角度演繹講述同類的母題,這絕非偶爾為之所能解釋的。如同那篇創作談《說不盡的父親》中所言:“一個時期以來我熱衷於寫父親,我的父親和父親以外的父親。但他們不是一個群體,也毫無相似之處。他們魚貫而入,又魚貫而出,在光明之處緘默不言,又在遁入黑暗後喋喋不休,像極了胡安·魯爾福的小說裏那種人鬼之間的竊竊私語。”

其實,“說不盡的父親”可以追溯得更遠:《瓦全》(2006年,原名《水星與凰》)中,“我”的父親是一位市級領導,在外雷厲風行,脾氣暴躁,做報告滔滔不絕,回到家裏後立馬就變成了一隻溫順的羊;《城外的小秋》(2011年)寫的是“小秋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而且,她拒絕了隨爸媽到城裏生活。反複做工作無效,媽就生氣地罵她,命賤,天生不爭氣。看著女兒一臉純淨地站在那裏,爸說,算了吧,考不上咱不上,不來城裏就在鄉下待著”,於是,兩代之間,關於是留在城裏繼承祖傳的手藝還是到鄉下陪奶奶的故事上演了;《河邊的鐘子》(2011年)講述在鐘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爸爸不要他和媽媽了,他很早就開始仇恨爸爸;《我的生存質量》(2013年)講道:她六歲之前,一直都是父親的寶貝,但是在六歲那年,生活中的一切都改變了。最親密的父女關係在一場風波之後突然變得冷淡,於是,一直無法忘記這一創傷的女兒在很長時間內不能原諒父親……作者甚至在小說《糖果》(2012年)中寫下這樣的感慨:“每當我敘述父母故事的時候,我會常常陷入漫無頭緒的回憶裏。那回憶雖然是因為父母而起,但是過程中往往沒有他們,他們是主角,但更像是背景,模糊的、懵懵懂懂、若有若無,或者說是可有可無的。他們的身影被那個時代衝洗和稀釋得日漸稀薄,然而又非常沉重,他們雖然生活在曆史裏,但真正的曆史又往往與他們擦肩而過。”

不隻小說,就是跨文本的詩歌、散文,邵麗也有不少對父親母親的追憶筆墨。散文如《你的母親還剩多少》《姥爺的漁網》《我的父親母親》《三代人》等;詩歌則有《父親的稼穡》《父親四周年祭》《給父親上墳》等。所有這些文字無不穿越被遺忘所淹沒的真情與假象、怨恨與摯愛,作者用嚴厲的眼光俯向記憶的萬花筒,看到那斑斕的色彩無一不是稍縱即逝,那片刻的深刻則是永恒的銘刻,血緣和親情無一不是在歲月的顛簸中被碾碎得真假難辨。

仿佛是一種提前預告似的,《三代人》中作者告知我們,“我一直試圖分析我們家三代人。我覺得這項工作有標本意義,因為這樣的三代人,不但與我,可能與很多家庭有相似之處。第一代人是我的父親,他生在萬惡的舊社會,活在嶄新的中國。第三代人是我的孩子,她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活在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時代。第二代人就是夾在他們中間的我——出生在‘十年動亂’期間,經曆了中國曆史過山車般的起起伏伏”。這不,快十年時間過去了,長篇小說《金枝》就放在我們眼前,這部小說在世代上追溯得更遠,何止三代人,可謂是四世同堂、五代同書。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