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卻心頭火自涼
唐杜荀鶴作《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鬆竹蔭房廊。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
這是一副闡明禪境的對聯,清涼空靈,具象征意。悟空上人於三伏酷暑閉門披衲參禪,雖無鬆竹蔭房消暑,卻心涼自若、怡然淡定。人若在心裏滅卻自己與世界的對立與差別,即可達與大自然圓融合一的境界,即如唐代洞山良價禪師所言:“寒時化為寒涼,熱時化為酷暑。”
禪,乃梵文音譯“禪那”的簡稱,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中國禪宗文化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於唐宋,經元、明、清諸代發展演變而為中華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禪本為佛教中特有的修持方式,它主張消功利之念,建至靜之心,破除心中雜念與外在束縛,複本歸根於自然之性,是一種追求實現精神自由的修養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禪宗文化已逐漸演變為廣受歡迎的審美文化、生命哲學,其中所深含的人生智慧能讓人的心靈處於自然、自在、自由、自主的成佛境界。
“禪”常與“定”連用,稱為“禪定”。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為“禪”,“定”是內不動心。這是修持所能達到的較高境界,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心頭火”“滅卻”,自會到達無上清涼的境界。修禪悟道其實就是修身養性,從而升華為精神上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的涅槃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創立的南宗禪,主張“明心見性”“直指人心”“頓悟成佛”。這時的禪,從人心深處到大千世界,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於禪者,每一心念,都可在禪意之光下檢視。禪的生活,不是依靠想象力掩蓋不如意,而是用禪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中的陰暗麵,自我心淨,通達物我兩忘、冷暖皆知的至高境界。真正修行高的人會融入他那個時代而不受周圍不良環境左右,他會有良好的心態麵對大千世界的一切變化,可以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故曰: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所謂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塵世嘈雜的幹擾,自得其樂,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