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如下的話:“不僅早在西晉據說就有‘曲水流觴’,蘭亭修禊,後也有王安石邀名人雅士高官飲酒賦詩引為千古佳話,然而古人也並不是人人能詩。據史載,有11人寫了兩首詩,15人成詩一篇,也有16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詩彙集,乘酒興書寫了天下聞名的《蘭亭集序》。”我的意思是說,自古詩歌就是詩生活,所謂雅集,也是文朋詩友之間的遊戲。且哪怕古代的文士風流,也不是人人任何時候好詩迭出。而推杯把盞間,酒肆唱和,茅屋小酌,都能吟詩。鄉下的讀書人,更不是要創造佳作,成為大師,才寫詩。如同一個人吹笛子,拉二胡,是生命豐富充盈的表現。
今人李國堅的108首詩全為致人唱酬之作,一部分為網友類型的詩人,或者說詩歌愛好者,也許從未謀麵,卻通過電子屏相談甚歡。良遊方寸裏,何必待相逢,這是李白與杜甫在他們那個時代做不到的。還有一部分是通過閱讀,他們多為成名已久的詩人,甚或有的已駕鶴西去,但皆是神交已久,相通靈魂,以詩行作暗徑,會晤這些高級而有趣的靈魂圈子的詩人。當然,也有現實中能經常見麵的友人,交往甚深,有感而發,即興而作。最後一首,是寫給心目中的詩神,卻視為良朋知己。
在古代,像此類贈人之作,數不勝數。僅李白贈謝朓一人,謫仙人便寫了不知多少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的“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的“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公亭》的“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等等。最出名的一首當屬《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詩中的“小謝”便是南朝時期的謝朓。贈謝朓的詩,也算致敬詩,因兩人不同朝代,不過李白卻是熟讀謝朓的詩,甚至已心意相通了。李白的很多詩,也經常為自己生活中故交雲散、盛會難再而深感惋惜,這表現了李白對於人間友情的珍視,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可以說,李白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告別舊朋友,迎接新朋友。而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則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這樣的送別,側麵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瀟灑不羈的人。還有一個能讓詩仙為他寫十四首詩的人,就是元丹丘,沒錯,正是《將進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那個被李白勸酒的元丹丘。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其贈人之作多挾帶他的俠氣、文氣和豪氣,這也是無數後人爭相模仿卻從未超越的。此外,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也是一首不錯的贈別詩。古人常以寶劍配身,而詩人以劍贈友,則體現出詩人一擲千金、重情重義的精神境界。而司空曙的《別盧秦卿》,“知有前期在,難分此夜中。無將故人酒,不及石尤風”,也是一首臨別贈友詩,詩中直接道出了與友人難舍難分之情,自然而誠摯。詩人明知友人將別,卻幻想能用一陣“石尤風”阻擋他前行,從側麵襯托出詩人對友人的挽留之情,也表達出兩人的深厚友誼,讀來真切感人。
我談及古代偉大詩人,並不是類比李國堅也如是,也並沒有認為他的詩因此就如何優秀,隻是表明這樣的寫作方式從來就是詩歌生態。故而我們再看李國堅寫給魯克的詩,語從至情發出,是因為魯克當天強忍住父親駕鶴仙遊之悲,匆匆回深主持“深讀詩會”,詩會結束時作了簡短說明,便哽咽,後更泣不成聲。詩會現場特別的安靜中有被感染後的啜泣聲,李國堅即時便寫下:“我們的眼睛裏流淌著魯克老師的淚水。”李國堅景切情真處,信手拈來,所以也很是感人:
大地從來沒有今天沉重
稻穀從來沒有今日深沉
陽光和白雲去了哪裏
天空從來沒有今天這麼低沉
腳步從來沒有今日這樣沉悶
骨肉相連的老父親
血脈相牽的老爸爸,你去了哪裏
太匆匆的送別
沒有一點心理準備啊
太匆忙回到深圳
拿起深讀詩會的話筒
一切都沒有準備好啊
這一刻,天知道
有多麼不習慣啊
這一刻,卻真正理解了強顏歡笑
和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此詩,不雕不琢,天然成響,故妙。若說“我們的眼睛裏流淌著魯克老師的淚水”,便是凡語,妙境隻在一轉換間。深情賴有妙語達之。而語出天成,不假爐煉,才是贈人之詩的精粹所在。
李國堅所贈之人,多為“深讀詩會”裏的詩人。2018年11月9日,在廣東深圳,一個由趙婧、朱鐵軍、魯克聯合發起的名叫“深讀詩會”的文學活動自啟動以來,他們基於一種樸素的、單純的心願,讓詩歌現場融入詩情、詩性,融入詩人與詩人之間,詩人與詩歌之間,語言與情感之間,返璞歸真,去繁蕪而從心、入境,回歸到真誠、質樸、溫暖、自然、隨性的詩歌交流現場。李國堅也很多次參與“深讀詩會”,以下是他參加了“深讀詩會”第十二期阮雪芳的專場寫的一首詩:
一些經霜的事物
總想在秋天
模糊雪花和霜花的定義
純粹抑或朦朧
秋水漸漸在筆端消瘦
長天悠悠在眉頭高遠
影子拉長眉目間的距離彈性十足
顧盼間一枚釘子醒了
時光想釘住這一段視線
我們用深讀詩會的重錘朝向釘子
用詩中溫柔的穿透力落錘
李國堅也找到了阮雪芳的“釘子”意象,“深夜,地球上的一個國家/國家的一個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條江,江邊的/一個人,站著,好像一枚釘子/一枚醒著的釘子/冷冷地釘在地球表麵”。這是阮雪芳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對阮雪芳所作的“意象素描”是準確的。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後麵贈洛夫、木心、王勃的詩,就顯得力不從心,因為沒有交往與交流,其情難免蒼白。
當然,李國堅這些對詩人的“素描”,很多仍局限於詩人間的“神交”,很多詩人缺乏真正的深交,哪怕是真正意義上的“深讀”,沒有現實中友誼的基礎,部分詩作仍是“淺”了。“不及汪倫送我情”,那時33歲的汪倫確與54歲李白成了“忘年交”,另一首詩中也對汪倫大為讚賞,稱“疇昔未識君,知君好賢才”。汪倫在得知李白囊中羞澀後,又送李白八匹好馬、十端綢緞。在唐朝,錢帛兼行,綢緞可代貨幣,這確是一份厚禮。臨別時兩人依依不舍,用李白的話就是“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汪倫在桃花潭邊設宴為李白餞行,“永夜達五更,吳歈送瓊杯”,通宵達旦飲酒。到天明時,微醺的汪倫送李白上船,在岸邊拍手舞蹈,唱起《踏歌》一曲。李白大為感動,才寫下膾炙人口的《贈汪倫》。
據傳,李白的這首詩後來被汪倫珍藏,他死後,其子孫一直奉為“傳家寶”,流傳至今,而兩人的故事也成了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可見,贈人之詩,寫得好,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李白的遊曆也決定了他的“交遊”,三流九教,人生百態。
所以,贈人之詩,也不要局限詩人圈。
情真,意才切,我想,人生貴相知,必追詩與遠方。是為序。
2022.09.01
楊克 男,1957年生,廣西人,詩人。現任第四屆中國詩歌學會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編審。中國“第三代實力派詩人”,“民間寫作”代表性詩人之一。在《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世界文學》《上海文學》《花城》《當代》《大家》《青年文學》《天涯》《作家》《山花》等有影響的報刊發表了大量詩歌、評論、散文及小說作品,還在《他們》《非非》《一行》等內刊以及海外報刊和網絡平台發表作品。
2021年1月31日,在中國詩歌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四屆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2021年12月16日,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