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城鄉辯證思考與向南精神追求的十四行探索

劉起倫

我一時還不適應“也人”這個筆名,平時稱呼還是叫他鎮東。一個已經在詩界確立聲名的詩人突然換一個筆名寫作和發表,絕不簡單換個名字而已,這是一種自我反動、一種全麵革新和徹底告別。是需要勇氣的!從這裏,我看出鎮東,不,也人的詩歌抱負和野心。可以從近三年致力於十四行詩創作得到印證。而我,一向對有文學野心的人打心底敬重。

兩個月前,也人來長沙,約我們“瀏陽河西岸”幾位詩人茶聚,興奮地告訴我,第四本詩集《鄉愁向南》即將付梓。一聽集名,我就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正在由衷高興之時,他卻給我出了個不大不小的難題,為新詩集作序。我找出若幹不宜為之的原由,也繞不過他拳拳殷切之望,再三推辭便顯得冷漠和不恭了。

也人,哦,鎮東,我的衡陽老鄉,小我十幾歲的青年詩人。還沒見麵認識,便知他詩名,拜讀過他不少佳構。當然,也讀到一些還不老到的詩作。難能可貴的是,他詩裏有一種真誠品格,我傾聽出他“令人憂傷的聲調”裏孕育著新的更大的希望。2000年,我參加《詩刊》第十六屆“青春詩會”,正當詩友們對我有所期許時,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卻疏遠詩壇,奉獻了十年的沉默。正是這十年間,南嶽之南,我的故鄉衡陽,醞釀並形成了“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麵,聶泓、李鎮東、法卡山、李喬生等一大批詩人承前人誌業,在一片歡呼聲中脫穎而出。

在與也人認識並經過數次長談,我了解到這位故鄉的青年才俊,出生鄉下,因為高考改變命運而進入城市工作生活,而且年紀輕輕便成為一家省重點新聞網站的掌門,這樣的人生經曆和閱曆,會極其自然對城鄉二元化和發展不平衡進行理性的思辨和詩性的抒寫。於是,詩集《鄉愁向南》便催生了。而此前,他的詩文集《向南而立》曾獲得評論界廣泛關注和好評。“是研究80後作家的優秀文本”、“對鄉村與城市文明的辯證思考,值得深入探討。”(任東華語)

至於,這本集子為什麼都采用十四行體,我堅持不詢問也人,寧願留作一個懸念和好奇;寧願猜想,是詩人在這樣一個寫作平庸化的時代,對詩壇口水泛濫、吐沫橫飛,日益膚淺和粗糙的寫作狂歡的一個反動;是一種創新和對漢語文字的敬畏和堅守。

好了,作了必要鋪墊和交代,我已給自己倒上一杯家釀米酒,開始在《鄉愁向南》文本裏徜徉,我將和詩人一道“向南”眺望我的故鄉,在一種精神的向度裏,讓鄉愁的月光照臨我們的靈魂深處,醞釀一支支妙曼的奏鳴曲。

一、對十四行詩的中國鄉土化探索

十四行詩的中國化實踐。十四行詩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中國新詩曆經百年,通過幾代詩人的不懈努力,從借鑒到推進十四行詩的變革與發展,促成了十四行詩中國化,經過了早期輸入期、規範創格期、探索變體期和多元探索期。我自己曾經也進行過這種舶來詩體的寫作,並在《創世紀》等刊以“不太純粹的十四行詩”為總標題發表過作品。而也人《鄉愁向南》較之於我,是新時代對十四行詩的中國化作了更深的文本探索,也人遵循了“彼特拉克體”四、四、三、三框架進行分行書寫,並結合中國鄉土現實與反思進行了有意義的思考和實踐。

自由創新的鄉土性書寫。《鄉愁向南》的主題關鍵詞是寫鄉愁,形式和內容上擺脫了中國古體詩詞韻律和格調的束縛,也有別於歐洲十四行詩一味的愛的表達,這種不受禁錮的抒寫,使得內心深處積壓的鄉愁表達得更加自由、更加暢快、更具翱翔的姿態。是形式、場景、感情的有機交融。

從農村出發的真實寫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幾千年來,鄉土情懷一直具有最純真、最傳統,最值的特質。也人心係故鄉衡南,對樸素的鄉間人、物、事有著深摯的感情,立足鄉村現實,從稻草人、油菜花、老鼠、柚子、麻雀、黃瓜、白雲、看戲等具體鄉土意象中,挖掘鄉愁、寄托鄉愁。以鄉愁的角度比照城市,借以全麵展現當代農村的陳舊與變化,問題與希望。

網絡時代新傳播的借鑒。隨著高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我們的書寫習慣發了很大變化,《鄉愁向南》就是也人全方位運用了當代流行書寫形式,結合了網絡書寫體、借用網絡時代手機書寫便捷性、快速傳播的實效性,無論在高鐵上,還是出差外地,或是用餐間隙,一次次完成了詩歌創作。這些詩作參考借鑒了現代詩歌的通俗化、碎片化,使之接近於新時代的閱讀習慣和需求。

二、對新時代城鄉文明的辯證思考

胞衣之地的鄉愁之根。“月亮跟著我走的夢想,在某夜醒來/不管月再圓,也走不出故鄉/走不出陰晴圓缺的那方天,無論何時”。第一輯,也人從胞衣之地衡南縣白水村出發,寫所見鄉村景色,如蛋炒飯、稻草人、野菊花、田埂、水塘、燒餅等一個個具體意象,在詩人心中濃縮成的鏡像,從童年時的月亮遊戲到成年後的故鄉思考,原來鄉愁就是係在自己與故鄉間那根無形臍帶。《剛摘的黃瓜,是水土不服的鄉愁》,也是揮不去的鄉愁走不出故鄉的那方天空,是對親情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行走城鄉的鄉愁之思。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城鄉已呈現快速發展的新麵貌,現代詩不可避免地轉向城市和鄉村的矛盾。第二輯中,也人以行走的開闊視野,擴展到辯證思考,如《邯鄲歸來,不學步》中寫道:在成語的故鄉,失本步固然可笑/有時貽笑大方上千年,留下痛/學習本無錯,卻不能迷失了自己;《兵馬俑的皺紋》中:兩千多年的掩埋,重見天日/表情依舊,西楚霸王的軍隊/曾搶去手中的兵器,砸痛了/完整的身軀,曆史需要還原;《漫步在雲貴高原的夜裏》中:這空曠的夜,陌生中顯得孤獨/孤獨在路燈下又格外漫長,需要/一些歡快的腳步,來熱鬧來充實;《拐彎處》中:和所有心懷秘密的深山一樣/拐彎處,似乎是一種刻度或記憶/成為攀登的難度和生命的反省。對所到城市景色所呈現的細節性感受,回溯到曆史的某個時刻,結合古今;不同地域空間的觀察和對比,結合鄉愁;有對景物的辯證思考,亦有對人事的哲學觀照。

廿四節氣的鄉愁之時。第三輯,也人以農曆二十四節氣為節點,《立春,在梅花的背影裏》《驚蟄,或二月八》《端午,穿過東洲島》《七月七日,小暑》《大寒夜,與一條蜈蚣有約》《冬至夜,與一盞燈對話》等詩篇,以高度準確的立意、敏銳細心的觀察、遼闊的意境、質樸的語言寫出了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主旨的詩歌,用自然界季節時間為坐標書寫,具有淳樸自然的特性,更好地抓住、辨識出鄉愁中模糊的意象,使鄉愁在季節的長河中不曾斷流。

生活側麵的鄉愁之悟。在第四輯,也人對生活細節和生命側麵進行了另種角度的沉思,《另一半自己》《柴火,遠不及一根火柴》《不要過問一棵樹的憂傷》《坐在鐵軌上的人》等詩歌,帶有對城鄉關係的人生哲學性思考。也人紮根生活,把所思所想浮現的哲理性世界觀淋漓盡致地集中體現出來,不隻是情感上簡單的記錄生活,更是自覺融入了自身與鄉村、城市的時代情感,如《另一半自己》寫道:“或在季節交替中漸漸蘇醒/清醒或迷失,孤獨或不安/何時何地怎樣地過活/為何思考又堅定地行走/如何意誌堅強地保持清醒/麵對自己要麵對多大困難/又有誰在不畏艱辛赤裸麵對”,通過寫意,賦予了個體經驗與普遍感受相交融的意義。這一輯詩歌意境幽遠、耐人尋味、可讀性強、直達人心。

三、凝聚成向南的鄉愁內核和精神追求

向南是地理位置上的鄉愁源頭。衡南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居湘江中遊,因地處南嶽衡山之南而得名,以丘陵地帶為主,有山有水,鄉村景色秀麗,風光旖旎,也人無論是在衡山縣工作,還是在衡陽市工作,詩歌書寫執著地都朝向南麵的方向,朝向家鄉的方向,從《晴空向南》《向南而立》到《鄉愁向南》,形成自己書寫坐標的“向南”係列,“向南”成為詩人的鄉愁內核和特色標識。

向南是精神追求中的鄉愁指向。從空間方位來說,太陽東升西落,向南是一路攀升,有著頑強向上的生命力,充滿著積極進取的能量,關於對“生命裏的終極,會被不懈地追問”《午夜暢飲》,呈現在鄉愁的思念邊界之上,這是一種希望與精神的追求。整本詩集,基調是溫暖的,筆調是陽光的,格調是大美的,這些都源於“向南是一種溫暖”。向南成了一種精神追求,於鄉愁,於文字,於人生。

向南是內心靈魂裏的鄉愁交集。堅守對鄉愁的書寫,並上升到一個精神高度,其實就是鄉愁在內心的交集與溫暖。“找到自己,找回最初的啼哭”《另一半自己》,在內心構成自身一幅有生命力、有溫暖的圖景。生身所在,內心所牽,靈魂所係。無論如何行走,總無法違背內心,總無法欺瞞靈魂。真正的抒情都是靈魂的發聲。鄉愁,是內心與靈魂永遠的交集。

至此,杯中酒,我喝了一杯又一杯,酒樽空了可以續上;而文本總有窮盡之時,好在詩意綿綿無窮!作了這番自以為是的解讀,也不知自己說明白沒有?不過這沒關係,能夠讀到《鄉愁向南》這本詩集的朋友完全可以繞開它,得出自己的妙解。好在文學的征程中,蹄疾步穩孜孜以求的也人,一以貫之地秉承無所顧忌的精神,以麵向未來的姿態和新穎的表達方式,不斷向我們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就夠了!

這是頗可欣慰的!

是為序。

2018年11月18日於長沙瀏陽河西岸

劉起倫,湖南祁東人。1985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數學係,現為解放軍某部大校。1988年開始業餘寫作,有詩歌、散文、小說,作品散見於《詩刊》《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中國作家》《星星詩刊》《青年文學》《芙蓉》《文學界》《創世紀》《詩象》等海內外刊物和多種權威選本。2000年參加第十六屆“青春詩會”。2016年參加第七屆“青春回眸”詩會。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