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多春風,旭日照彼岨。攬袂試登臨,懷古遙踟躕。昔者周孝侯,奮身三惡除。家本罨畫溪,折節此讀書。古今同一轍,與君皆僑居。工愁吳季重,深情王伯輿。抗誌慕賢達,悠悠千載餘。
題釋
從首句“高台多春風”等語看,應作於雍正十二年(1734)春。
周處台亦名子隱台、周孝侯讀書台,遺址在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內東側婁湖頭。周處(?—279),字子隱,晉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少孤,不修細行,州裏患之,與南山之虎、長橋之蛟並稱三害。處知為人所惡,乃決心改過,射虎斬蛟,入吳投陸機、陸雲兄弟門。後官至禦史中丞。氐族齊萬年反,力戰死,諡孝侯。有《默語》《風土記》,並撰集《吳書》。事跡見《晉書·周處傳》《世說新語·自新》。
王溯山是吳敬梓移家南京後親密交往的摯友。《金陵詩征》卷十三顧國泰的《王溯山東莊幽居落成》詩說“溯山本是公卿子,懶入名場拾青紫”,流寓南京郊區,在茅山與蔣山(即鐘山)之間誅茅築室,過著“陶情世外樂天真,飄然麋鹿相為鄰”的隱仙人生活。吳敬梓把這位隱逸畫家引為同調。《儒林外史》寫杜少卿辭征辟時也說:“麋鹿之性,草野慣了。”在詩詞中,連本首在內,竟有五首專寫或提及這位密友:乾隆元年(1736)春赴安慶撫院考試寫《青玉案·途次懷王溯山》,同年回南京時寫《題王溯山左茅右蔣圖》,入冬又寫《雪夜懷王溯山山居二十韻》,歲末《丙辰除夕述懷》又提到“王溯山饋米”。此足證二人交誼之深。這深情不知始於何時,寫這首詩時相契便已甚深,可能是王溯山來青溪畔探訪吳敬梓,二人同登附近的周處台,共同表達了“抗誌慕賢達”的情懷。
句釋
“高台”兩句:化用曹植《雜詩》:“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岨,同砠。《詩·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毛傳》:“石山戴土曰砠。”一說為戴石的土山。《爾雅·釋山》:“土戴石曰砠。”
罨畫溪:《廣輿記》:“江南常州府宜興罨畫溪,夾岸花竹映湖中,今隸荊溪縣。”許渾《紫藤》詩:“醉中掩瑟無人會,家近江南罨畫溪。”
吳季重:季重,吳質(177—230)字,漢末濟陽人,以才學通博為曹丕、曹植兄弟所重。《三國誌·魏誌·吳質》裴鬆之注引《魏略》言“質自以不為本郡所饒”,與吳敬梓同本郡全椒的關係相類,故以自況。
王伯輿:王廞字伯輿,王導之孫,晉臨沂人。《世說新語·任誕》:“王長史登茅山,大慟哭曰:‘琅邪王伯輿,終當為情死!’”此以王伯輿擬隱於茅山之友人王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