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聲鵝管絳唇幹,撥火金爐夜向闌。孺子獨生伊洛想,仙娥曾共幔亭看。幾時天上來青鳥,何處風前聽紫鸞。最憶澄心堂裏曲,小樓細雨十分寒。
題釋
此詩中所寫幔亭,名周榘,字子平,號或另字幔亭,祖籍福建莆田(福建武夷山有幔亭峰,寬大為三十六峰之冠,且以仙跡著稱。周榘之字或與之有關)。後居安徽池州府建德縣(袁枚《幔亭周君墓誌銘》,全祖望《明經周君傳》,張讚巽、周學銘纂修《建德縣誌》卷十九,清宣統二年鉛印本),後又隨父周榮光遷居江寧府上元縣(莫祥芝修、汪士鐸纂《上江兩縣誌》卷二十四中,清同治十三年刊本)。著有《闕裏小誌》《清涼山誌》《幔亭詩鈔》《廿二史諱略》等。卒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後。其父周榮光,字懷臣,貢生,遷上元(今南京),也是吳敬梓的朋友。本書卷四《虞美人》詞自注提到,過貴池時晤見懷臣。幔亭與吳敬梓、吳烺父子均交厚。周氏父子在金陵曾“作曲侑賓”,此詩和下一首《琵琶》寫吳氏父子同幔亭共賞音樂,從“撥火金爐”等句看,約作於雍正九年(1731)冬。
幔亭不僅精音樂,而且工詩,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認為“近時詩之能學盧玉川者,無過江寧周幔亭”。他多才多藝,還善書,通曆算、天文、地理,曉“華嚴字母法”,會製造科學儀器,其學問“融彙中西”;他還特別“好古”,袁枚《小倉山房續文集》卷二六《幔亭周君墓誌銘》稱周幔亭和樊聖謨是精通金石文字的“二賢”。此二賢又都與吳氏父子交厚。吳烺《杉亭集·詩三》中寫於乾隆丙寅年(1746)或略後的就有《同周幔亭賦得佛燈》《將之京口,周幔亭、金表叔軒來相送江幹話別》等詩。周幔亭也寫有《同嘯村別峰碎琴再集,遲荀叔鐘悅不至》等詩。
葉楚炎君考出,周榘還是當時士林中頗為知名的畫家,袁枚、黃景仁、鄭虎文等都提到這點。他曾繪有描繪其家居情形的圖畫《清涼山居圖》《居後得泉圖》等,這些圖畫曾得到諸多名人的題詠,例如桂馥寫有《題周幔亭清涼山居圖》(桂馥《未穀詩集》卷二,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一詩,翁方綱寫有《清涼山居圖歌為江寧周幔亭賦》(翁方綱《複初齋詩集》卷十一,清刻本)。蔣士銓題詠了《居後得泉圖》,作有《周幔亭居後得泉圖六首》(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十四,清嘉慶刻本),阮葵生也有名為《題周幔亭居後得泉圖》(阮葵生《七錄齋詩鈔》卷十,清刻本)的詩作。直至周榘去世之後,翁方綱還在《吊周幔亭二首》其一中寫道:“仿佛清涼圖畫在,鼎鐘筐篋想精神。”
葉楚炎認為周幔亭應是小說裏宗姬的原型人物。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宗姬剛出場,在拜見杜慎卿時就說:“有一個小照行樂,求大筆一題。將來還要帶到南京去,遍請諸名公題詠。”接著第三十回、第三十七回,從出場至退場,接連三次寫他請人題詠小照,這一特征性舉動,與周幔亭之圖畫請人題詠有相似之處。加之姓名等也相關聯:“宗姬”與“周榘”是諧音,周朝王室為姬姓,“宗姬”與“周”也意義相通。宗姬字穆庵,穆庵的合音恰是周榘的號“幔亭”之“幔”。
吳敬梓通過參加周幔亭的音樂活動,也就進入這些文士的圈子。
句釋
鵝管:李賀《天上謠》:“王子吹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王琦《彙解》:“鵝管,謂笙上之管以玉為之,其狀如鵝管。”
“孺子”句:《南史·謝恂傳》載:謝恂之子孺子,多藝能,尤善聲律。車騎將軍王彧嘗與宴銅台,孺子吹笙,彧起舞。既而歎曰:“今日真使人飄飄有伊洛間意。” 伊洛想,《列仙傳·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乘白鶴駐緱氏山頂,舉手謝時人,仙去。吳敬梓詩屢用此道家典故。
“仙娥”句:仙娥,嫦娥,此當指秦淮之歌舞伎。吳烺《杉亭集·感舊十三首》之七雲:“人在水晶簾箔裏,不知天上有姮娥。”
青鳥:相傳西王母以青鳥為使者,後多借指有關情緣的信使,見《山海經·大荒西經》《漢武故事》。
紫鸞:笙名。陳子昂《修竹篇》:“驅馳翠虯駕,伊鬱紫鸞笙。”李白《古風》之七:“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
“最憶”兩句:澄心堂,南唐烈祖李昪所居堂名,其子中主李璟、孫後主李煜亦曾居此堂。“小樓”句,本李璟《攤破浣溪沙》詞:“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