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贛榆浩蕩情
觀海
浩蕩天無極,潮聲動地來。鵬溟流隴域,蜃市作樓台。齊魯金泥沒,乾坤玉闕開。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
題釋
吳敬梓《贈真州僧宏明》詩雲:“十四隨父宦,海上一千裏。”其父吳霖起,據《贛榆縣誌》載,是康熙丙寅年(1686)的拔貢,於康熙甲午年(1714)被選任為江蘇贛榆縣縣學教諭。吳霖起的為人,吳敬梓在《移家賦》中有一段詳敘,已見本書卷一。贛榆縣在江蘇省東北端,今屬連雲港市轄,東臨黃海,鄰接齊魯。吳敬梓從十四歲隨父離開全椒故鄉,直至二十二歲隨父離任回鄉,這八年中雖有數次來往於蘇、皖二省的全椒、南京、滁州等地,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贛榆。少年吳敬梓客居贛榆期間,主要是讀書。他的學習態度是認真刻苦的,頭腦又聰穎,從而打好了學識的功底,所謂“用力於學,已有初基”,“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文木先生傳》),顯露出很好的稟賦和才氣。學習之餘他還不時觀賞當地的山海風情,隨父參加一些當地名士的聚會。加之他畢竟出身於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恣放豁達,睥睨塵俗,胸襟開闊,誌存高遠。有次他登上贛榆縣城的高閣,眺望大海,心胸豁然,仰觀俯察,作了這首五律《觀海》。
句釋
鵬溟:指北溟。《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這裏把黃海想象作可以逍遙遊的北溟,海和天一樣浩蕩無極,潮聲動地洶湧而來,氣象恢宏,可以任鯤鵬遨遊飛翔,真可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前景似海市蜃樓一般,美妙而令人遐想。
齊魯:本春秋時兩大諸侯國名,後作各該地域的簡稱。《史記·貨殖列傳》:“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 令人想起杜甫的《望嶽》“齊魯青未了”。那是杜甫二十幾歲時望泰山之作,表現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豪邁氣概。吳敬梓留下的最早的這首詩,也是 “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少年意氣風發,登高閣安坐,銜杯觀海,想象百川彙海、海市蜃樓的奇觀,發揮橫看齊魯、縱觀天地的奇想。
金泥:李賀《詠懷二首》之一:“惟留一簡書,金泥泰山頂。”王琦《彙解》:“金泥,以水銀和金為泥,以封玉牒者。”
玉闕:傳說中天帝、仙人所居的宮闕。齊魯泰山這是人間帝王封禪拜天地之處,也是天帝玉闕向人間敞開之所,看來這一切天關帝闕都是向自己敞開的,前途一片光明浩蕩。這首少年詩充滿青春豪情,想象飛騰,氣勢磅礴,難怪吳敬梓把它作為自選詩的第一首,也是他二十四歲之前唯一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