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吳敬梓詩傳吳敬梓詩傳
李漢秋

父吳霖起

原文

吾父於是仰而思,坐以待,網羅於千古,從橫於百代。為天下之楷模,識前賢之紀載。實文苑之羽儀,尠滄海之流芥。玄默以為稼穡,洪筆以為鉏耒。獨正者危,至方則閡。九州之被有餘,三秀之門斯在。

句釋

仰而思,坐以待:《孟子·離婁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實文苑”兩句:羽儀,《易·漸》:“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後以借指表率。韓愈《燕喜亭記》:“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於天朝也不遠矣。”尠,少,同鮮。滄海流芥,《太平禦覽》卷五九九引《抱樸子》:“世謂王充一代英偉,所著文時有小疵,猶鄧林枯枝,滄海流芥,未易貶者。”

“玄默”兩句:本《世說新語·賞譽》:吳郡的幾位賢達吳展等等“凡此諸君,以洪筆為鉏耒,以紙劄為良田,以玄默為稼穡,以義理為豐年”。洪筆,大筆。鉏耒,農具。玄默,守玄沉默。稼穡,播種和收割等農業勞動。

“獨正”兩句:本《文選》顏延之《陶征士誄》:“獨正者危,至方則礙。”

“九州”句:晉裴啟《語林》:“邊文禮才辨俊逸,孔北海薦於曹公曰:‘邊讓為九州之被則不足,為單衣襜褕則有餘也。’”此反用之。

“三秀”句:柳宗元《壽州安豐縣孝門銘》:“顯顯李氏,實與之倫。哀嗟道路,涕慕裏鄰。”“神錫秘祉,三秀靈泉。帝命薦加,亦表其門。”

以上一小節,言其能濟美先人,勤勉謹慎,學識淵博,人品方正,道德文章俱足為天下表率。據《贛榆縣誌》載:他的父親吳霖起,是康熙丙寅年(1686)的拔貢,於康熙甲午年(1714)任“贛榆縣教諭”。吳霖起的為人,以下吳敬梓有詳述。

原文

雕蟲而恥壯夫,棄觚而歎散儒。講學鄒嶧,策名帝都,摩石鼓之文,聽圜橋之書。

句釋

“雕蟲”兩句:雕蟲,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棄觚,《西京雜記》卷三:“傅介子年十四,好學書,嘗棄觚而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講學”句:講學,《左傳·昭公七年》:“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杜預注:“講,習也。”鄒嶧,山名,亦名鄒山、邾嶧山、嶧山,在今山東鄒城市東南。《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策名”句:指科考及第。清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吳霖起被貢入京師應試,經朝考合格為拔貢生。是句即借以指此。

石鼓文:東周初秦國的刻石文字。石形似鼓,共十個,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詩,記敘秦國遊獵情況,故稱獵碣。唐初在天興(今陝西寶雞市)三畤原出土,今一石字已磨滅,餘九石亦有殘缺。實物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圜橋:古代太學周圍環水,有四門,以橋通,故名。《後漢書·儒林傳序》:“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入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以上一節,概言其父入選為拔貢後在京期間之廣博見聞。

原文

當捧檄之未決,念色養之堪娛。感蔡順之噬指,鄙溫嶠之絕裾。

句釋

“當捧檄”兩句:捧檄,謂奉命出仕。《後漢書·劉平等傳序》載,廬江毛義家貧,以孝行稱。適府檄召為守令,“義奉檄而入,喜動顏色”。及母死,去官行服,公車征不至。色養,語本《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後用稱承順父母顏色以盡孝。《世說新語·德行》:“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

“感蔡順”句:《後漢書·周盤傳》載,安成蔡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猝至其家,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而馳歸。

“鄙溫嶠”句:《晉書》本傳載,晉元帝初鎮江左,劉琨都督並、冀、幽三州軍事,居河朔,使時任左長史溫嶠至江南勸進,“嶠欲將命,其母崔氏固止之,嶠絕裾而去”。

以上四句,言其父以拔貢之身份本可受官,隻因母在,寧做蔡順,不為溫嶠,以盡孝道。

原文

捆蒲葦而織屨履,澣廁牏而滌溺器。菽水堂前,板輿花裏。見孝草之敷榮,有慈鴉之戾止。六芝競進以延年,五彩戲前而色喜。曾參之心樂三釜,趙槩之母年八十。

句釋

“捆蒲葦”句:《呂氏春秋·士節》:“齊有北郭騷者,結罘網,捆蒲葦,織屨履,以養其母。”

“澣廁牏”句:廁牏,便器。見《史記·萬石君傳》裴駰《集解》引孟康訓。一說乃旁室門牆邊水溝,見王先謙《漢書補注》。

“菽水”兩句:菽水,指最平凡的食品豆和水,常以供菽水代表孝養。《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板輿,古代老人的一種代步工具。《文選》潘嶽《閑居賦》:“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太夫人乃禦板輿,升輕軒,遠覽王畿,近周家園。”

“見孝草”兩句:孝草,《述異記》卷下:“舜草,今之孝草也。”敷榮,開花。慈鴉,即慈烏,傳說中的孝鳥。戾止,來臨。《詩·周頌·振鷺》:“振鷺於飛,於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六芝:一種補藥。《博物誌·藥論》:“《神農經》曰:‘上藥養命。’為五石之練形,六芝之延年也。”

“五彩”句:《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

“曾參”句:釜,古量器。《論語·雍也》“與之釜”何晏注:“六鬥四升曰釜。”三釜,喻微薄的俸祿。《莊子·寓言》:“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不洎,吾心悲。’”

“趙槩”句:趙槩,字叔平,宋虞城人,仁宗年間進士,曆官至吏部尚書。《宋史》本傳:“(歐陽)修遂知製誥。踰歲,槩始代之。郊祀,當任子進階爵,乞回其恩,封母郡太君。宰相曰:‘君即為學士,擬封不久矣。’槩曰:‘母年八十二,願及今拜君賜以為榮。’乃許之,後遂為例。”

以上一小節,連用幾則孝親之典,借以突出其父為奉養寡母而不出仕的美德。

原文

身隱而文焉用,善養而祿弗及,方遂茅容之願,遽下皋魚之泣。肝幹肺焦,形變骨立。白蛇素狸之擾,皓烏皬雀之集。凡見似而目瞿,皆隱誌之相及。

句釋

“身隱”兩句:身隱,《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國為君,“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善養,《呂氏春秋·孝行》:“養有五道:養體、養目、養耳、養口、養誌。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祿弗及,吳霖起當時尚未出仕,無俸祿,故雲。

茅容:字季偉,東漢陳留人。《後漢書》本傳載,一次,茅容耕作,遇雨避樹下,同輩皆倨傲不拘,容獨端坐。名士郭泰見而奇之,因請留宿。翌日殺雞奉母,自具粗食與客同餐。郭泰盛讚其賢,因勸從學,終有所成。

“皋魚”句:皋魚,周人。《韓詩外傳》卷九載,孔子行路,遇皋魚哭於道左,詢之,答以少遊諸侯,事君厚友,未及侍親,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言訖,“立槁而死”。後因用作人子不及養親之典。

“肝幹”兩句:上句本《禮記·問喪》:“惻怛之心,痛疾之意,傷腎,幹肝,焦肺。”下句本《後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白蛇”兩句:本支漸故實,見《宋史·孝義傳》。楊慎《外集》:“支漸,蜀之資陽人。年七十,持母喪,廬於墓,白蛇素狸擾其旁,皓烏皬雀集於隴。”

“凡見”兩句:目瞿,《禮記·雜記》下:“免喪之外,行於道路,見似目瞿,聞名心瞿。”孔穎達疏:“見他人形狀似其親則目瞿然,聞他人所稱與父名同則心中瞿瞿然。”隱誌,《呂氏春秋·精通》:“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雖異處而相通,隱誌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以上一小節,言其父方居家奉母,母竟雲亡,欲養而不待,以致哀毀骨立,悲不自勝。

綜上一節,皆寫其父之盡孝,反映了儒家孝悌觀對吳敬梓影響之深刻。

原文

喪葬既畢,精業維勤。卷之萬象,揮之八垠。守子雲之玄,安黔婁之貧。觀使才於履屐,作表帥於人倫。郈成分宅之義,羊舌下泣之仁。門堪羅鳥,庭無雜賓。揮樂廣之麈,書羊欣之裙。馬帳溢執經之客,鹿車駢問字之人。

句釋

“卷之”兩句:上句本《黃帝宅經》卷上:“所以包羅萬象,舉一千從。”下句本杜甫《寄薛三郎中據》詩:“賦詩賓客間,揮灑動八垠。”

“守子雲”句:子雲,揚雄字。玄,指所著《太玄經》。守玄,謂保持清虛玄靜。《漢書》本傳:“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黔婁:春秋齊貧士,見晉皇甫謐《高士傳·黔婁先生》。陶潛《詠貧士》之四:“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觀使才”句:《世說新語·識鑒》:“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於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

“作表帥”句:《世說新語·賞譽》:“太傅東海王鎮許昌,以王安期為記室參軍,雅相知重。敕世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

“郈成”兩句:《文選》劉峻《廣絕交論》:“自昔把臂之英,金蘭之友,曾無羊舌下泣之仁,寧慕郈成分宅之德?”李善注謂:此係針對到洽兄弟而言。海內俊傑任昉在世,洽等皆借其宣揚“各登清貫”;昉死,“子侄漂流溝渠”,洽等視之,“悠然不相存瞻。平原劉峻疾其苟且,乃廣朱公叔《絕交論》焉”。此處反用其意,借指吳霖起敦友情,講道義,具有古君子郈成、羊舌之風。郈成分宅以撫恤其亡友轂成親屬事見《孔叢子·陳士義》:“昔郈成子自魯聘晉,過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陳樂而不作,送以寶璧。反,過而不辭。其仆曰:‘日者右宰之觴吾子甚歡也,今過而不辭,何也?’成子曰 :‘夫止而觴我,與我歡也;陳樂而不作,告我哀也;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此觀之,衛其有亂乎。’過衛三十裏,聞寧喜作難,右宰死之。還車而臨,三舉而歸反命於君。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居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後世遂以“郈成分宅”為稱美他人資助亡友親屬之典。羊舌,指叔向。李善注引《春秋外傳》:叔向見司馬侯之子,撫而泣之曰:自此父之死也,吾蔑與此事君也。昔者此其父始之,我終之,我始之,夫子終之。

“門堪”兩句:上句本《史記·汲鄭列傳讚》:“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下句本《南史·袁粲傳》:“素寡往來,門無雜賓,閑居高臥,一無所接。”

“揮樂廣”句:樂廣(?—304),晉清談家,字彥輔,南陽淯陽人。揮麈,《世說新語·文學》:“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書羊欣”句:羊欣(370—442),南朝宋書法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人。書裙,《宋書》本傳載,羊欣父為烏程令,欣年十二,夏月一日,著新絹裙午睡,王獻之入縣見之,為“書裙數幅而去”。欣本工書,“因此彌善”。

“馬帳”句:馬帳,對師長或講座的敬稱。《後漢書·馬融傳》:“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執經,謂從師受業。《漢書·於定國傳》:“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麵備弟子禮。”

“鹿車”句:鹿車,一種小車。《太平禦覽》卷七七五引漢應劭《風俗通》:“鹿車,窄小裁容小鹿也。”問字,《漢書·揚雄傳下》載,雄多識古文奇字,劉棻曾從之學。後因指向人請教學問。

以上一小節,言其父料理母喪之後,潛心治學,安貧樂道,有使才之見,堪為人之師,且能文蓄德,善誘善導,故雖居卑處約,向其請益者仍極一時之盛。

原文

暮年黌舍,遠在海濱。時矩世範,律物正身。時遊曆於緇帷,天將以為木鐸。係馬堂階,衣冠萬彠。鮭菜蕭然,引觴徐酌。春夏教以詩書,秋冬教以羽籥。鳥革翬飛,雲蔓連閣,見橫舍之既修,歌泮水而思樂。(先君為贛榆教諭,捐貲破產修學宮。)

句釋

“暮年”兩句:黌舍,學舍。《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讚》:“藝重當時,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暫啟,著錄或至萬人。”海濱,此指贛榆(在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東北角)。因其北接山東,東臨黃海,故稱。吳霖起拔貢後二十八年始被選任為贛榆教諭,時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

“時遊曆”兩句:緇帷,布以帷幕的深林,借指講學場所。《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木鐸,金口木舌的鈴,常用以喻宣揚某種教化或學說的人。《論語·八佾》:“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兩句將其父比作孔子,借言其尊崇儒學,以宣揚教化為己任。

“係馬”兩句:係馬堂階,本杜甫《戲簡鄭廣文虔兼呈蘇司業源明》詩:“廣文到官舍,係馬堂階下。”衣冠,此處指衣著、穿戴。彠,法度。語本《楚辭·離騷》:“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彠之所同。”此處用作動詞,全句意為:所有受業弟子之服式皆合禮製。

“鮭菜”兩句:鮭菜,魚類菜肴的總稱。《南齊書·庾杲之傳》:“清貧自業,食唯有韮、韮、生韮雜菜。或戲之曰:‘誰謂庾郎貧,食鮭常有二十七種。’言三九(“韮”諧音)也。”引觴徐酌,語出陶潛《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兩句言其父對所任教諭之冷官,能以苦為樂,安之若素。

“春夏”兩句:《禮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幹戈,秋冬學羽籥,皆於東序。”兩句言其父之四時教學皆為儒學科目。

“鳥革”兩句:《詩·小雅·斯幹》:“如鳥斯革,如翬斯飛。”《毛傳》:“革,翼也。”《釋文》:“翬,音輝。雉名。”雲蔓,《文選》張衡《西京賦》:“長廊廣廡,連閣雲蔓。”

“見橫舍”兩句:橫舍,《後漢書·朱浮傳》:“宮室未飾,幹戈未休,而先建太學,造立橫舍。”李賢注:“橫,學也,或作‘黌’,義亦同。”泮水,《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毛傳》:“泮水,泮宮之水也。天子辟廱,諸侯泮宮。”後多以指代學宮。

以上十六句,言其父“為贛榆教諭”,自奉極儉,卻熱心公益,“捐貲破產修學宮”。以所營規模宏大壯觀,為振興地方文教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故歌以《泮水》,引以為樂。

原文

凜朽索之馭馬,每求信於尺蠖,守規矩與繩墨,實方圓而枘鑿。

句釋

“凜朽索”兩句:凜,通“懍”。《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求信,《易·係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信,通“伸”。《正義》:“尺蠖之蟲,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後之信也。”

“守規矩”兩句:規矩繩墨,《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枘鑿,《楚辭·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

以上四句,言其父於贛榆執教期間,盡管兢兢業業,循規蹈矩,但因不善逢迎,阿順取悅,致如方榫圓孔,扞格不勝。

原文

微子之歎蓬飛,仲尼之感桑落,歸耕潁上之田,永赴遂初之約。(先君於壬寅年去官,次年辭世。)賢人則歲在龍蛇,仙翁則惟遺笙鶴。

句釋

“微子”兩句:微子,名啟,商紂王庶兄,封於微,周滅商至誅武庚後,封於宋,為宋國始祖。見《史記·宋微子世家》。蓬飛,疑為“鴻飛”之訛。桓譚《新論·琴道》:“微子傷殷之將亡,終不可奈何,見鴻鵠高飛,援琴作操,其聲清以淳。”仲尼,孔子字。桑落,《荀子·宥坐篇》載,魯哀公四年(前490),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子路進問“奚居之隱”?孔子列舉數例之後結雲:“故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誌不廣,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楊倞注:“桑落,九月時也。”

“歸耕”兩句:潁上,縣名,屬安徽省,在潁水之上遊,相傳為古代高士巢父、許由隱居之地,見《高士傳·許由》。又宋歐陽修於皇祐元年(1049)徙知潁州,其間曾在此置有田地。晚年退居於此,撰有《歸田錄》二卷。遂初,遂其初願,謂去官隱居。《晉書·孫綽傳》:“少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誌,居於會稽,遊放山水十有餘年,乃作《遂初賦》,以致其意。”

“賢人”兩句:歲在龍蛇,指辰年和巳年,古人迷信以為凶歲。《後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命當終,有頃疾。”惟遺笙鶴,死亡的代稱。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乘白鶴駐緱氏山頂。舉手謝時人仙去。事見《列仙傳·王子喬》。吳敬梓詩中屢用此道家典故。

以上六句,言其父鑒於自己不容於官場,乃於壬寅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亦即在贛榆度過了八年的教諭生涯後去官歸裏,次年(雍正元年,1723)即抑鬱辭世。

吳霖起,民國《全椒縣誌》無傳,僅在卷十二《人物誌》三列其功名和職官於“選舉表”。幸而有此賦使我們了解其人。吳敬梓明確稱之為“吾父”,又特別注明:“先君為贛榆教諭,捐貲破產修學宮。”“先君於壬寅年去官,次年辭世。”言之鑿鑿!而且又詳述他的生平、極讚他的人品。從他的“雕蟲而恥壯夫,棄觚而歎散儒”來看,生於世宦之家的他,也是有一番抱負的。但“獨正者危,至方則閡”,加之他一貫重孝,“方遂茅容之願,遽下皋魚之泣”,在家守孝至虔至誠,“作表帥於人倫”。暮年為贛榆教諭,敬業善教,守正不阿,而且還捐貲破產修學宮。但是“守規矩與繩墨,實方圓而枘鑿”,在那正統儒家理念隻被當作“文章裏的詞藻”的世風裏,他與官場鑿枘難合,難免“微子之歎蓬飛,仲尼之感桑落”,隻能像古代高士巢父、許由那樣歸隱家鄉,並抑鬱而終。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他把父親的這種遭際寫在杜少卿父親的身上:“做官的時候,全不曉得敬重上司,隻是一味希圖著百姓說好;又逐日講那些‘敦孝弟,勸農桑’的呆話。這些話是教養題目文章裏的詞藻,他竟拿著當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歡,把個官弄掉了”。

父親的品識和遭際對青年吳敬梓的影響是深刻的。吳敬梓之重孝道以及後來在南京捐貲修複先賢祠之舉,都有吳霖起家教家風的潛移默化作用。而吳霖起所曆官場的腐敗,陪在身邊的吳敬梓該是感同身受的。

父親逝後,家族內部又上演了一幕幕醜劇,吳敬梓的思想發生巨大變化。《移家賦》的後半部仍置於寫作的當年—1734年,在本書卷四。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