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守夜人:符號學守夜人:符號學
溫八無、李沉舟

PREFACE

《守夜人·符號學》由溫八無、李沉舟主編,是一本Mook形式的純文學合集,旨在推廣及宣傳目前中國純文學及實驗文學領域裏的猶如“守夜人”一般在堅持的寫作者們及他們的文學主張和態度。這是第一輯,主題“符號學”,所選五篇小說,長短不一,風格各異,但無一例外,都是表達自己、拓寬文學的優質文本。

符號是指一個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約定的用來表示某種意義的記號或標記。文字起始是用於記錄、表達、傳遞信息,它自產生之初就具有符號性、隔離性和替代性。它幾乎包辦了它的創始者的所有感官功能,並利用其自身的特性在真實世界之外構建了另一個以隱藏在它身後的語義和思考替代現實存在的特殊符號空間。它的藝術性不言而喻,隻是經常被它的工具性掩蓋。

人類在發展,那麼我們的文學也應該發展,文學需要新的表達,當文字被創造、被念出、被寫下,這本身就是一種意義的新生,而不僅僅是書寫表達工具的重複。由話本脫胎演變而來的小說,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仿佛隻承擔了敘事和“將碎片化的細節揉成一個故事”的使命,如果不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派文學的崛起,可能小說都無法脫離“引人入勝的故事作品”這樣一成不變的定位。

然而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文學因其日益降低的門檻,以及利益團體的訴求,在當下的社會裏顯示出了規模和程度極其龐大、驚人的“返回效應”。執著於文學探索和演變的寫作者屈指可數,整個圈子裏泛著“文學標杆主義”和“無故事不成書”的默認規條,特別是對小說的影響極為重大。

現代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學努力想要突破的小說觀念上的束縛,即在敘事和刻畫方麵不再遵循所謂的“故事和人物”永恒不變的時間線和脈絡,而更加關注文字引發的審美感知和結構搭建,盡管結構主義在後期頂替了現代派文學揮舞起當代文學的大旗,但是那麵旗幟實際上已經從內部開始空泛化。

而中國小說在世界文學版圖的進化裏,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確實很難和覺得情節大於一切的人說明白什麼是一段文字的審美。實際上大部分人可以承認一副不明就裏的超現實主義繪畫是藝術,可以承認一首莫名其妙的電子音樂是藝術,可對一段超脫情節的文字卻多有詬病。這種觀念不僅僅存在於普通的閱讀者之中,在大部分的寫作者甚至是赫赫有名的所謂作家之中也是十分普及。

在人類漫長的文學曆史裏,小說作為外殼,已經容納了太多的故事和情節,然而小說其實還可以容納一些別的部分,例如碎片化的印象和反情節化的感知,這些元素讓我們得知,人們是生活在淩亂的細節和瑣碎的印象裏的,小說可以借助這些真實而全麵的感知而成立,並不需要永遠建立在將片麵的線索維係在一起的“故事”而存活,小說如是,劇本如是,實際上影像藝術在這方麵其實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並不是否認故事之於小說的貢獻和價值,有目共睹的是長期以來前赴後繼的寫作者和作家們為小說這一門類提供了鋪天蓋地的故事,特別是在今天的網絡環境下,數以億計的人群會在同一時間裏狂熱地閱讀著發布在網絡平台裏動輒百萬字數的故事,大眾閱讀如此瘋魔化的當下,故事重新變換了外貌,秉承著它們的祖先“話本”的使命,將文學重新拉回了說書人和聽書人的棚屋之內。至此大部分人被灌輸了這樣一種認知:小說是故事的藝術,故事承載了一切的意義。

誠然故事有其意義和價值,然而在大肆宣揚“故事背後的東西”的同時,不妨也來體會一下“文字本身的意義”。《守夜人》第一輯主題定為“符號學”意便在此。甚至可以這麼說,寫作者的文字需要的是感受和審美,不是思考和說教。那些認為隻有“理性地講述”方能承載意義的讀者和寫作者們應當拋下手裏的小說,去欣賞數學模型和化學式之美。因為他們很難理解為何會有人把“手臂卡在毛衣的袖子裏”這樣一件簡單的瑣事寫成一部數萬字的短篇小說,更加難想象人為何還可以聽見“土豆塊莖和蚯蚓的喟歎”。

也許在很多人眼裏,文學隻是一宗生意、一項消遣、一門無關痛癢的專業學科。確實無可厚非。但是對於那些認為文學是藝術、是追求、是畢生所愛的人,這本Mook希望可以提醒一下諸位,各位心目中的藝術是不是被遮掩了真相,各位對藝術的理解是不是仍浮於表麵。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