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詩名官聲萬裏揚

奉新曆史上的縣令楊萬裏,是我國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其詩學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一代詩宗。

楊萬裏,字廷秀,號誠齋。作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他無論是在地方為政,還是身處朝廷要津,詩歌寫作總與他的人生相隨相伴。他一生中所寫下的詩歌作品多達兩萬餘首,其中不乏許多佳作名篇。他在奉新為官時寫下的《淺夏獨行奉新縣圃》,“我來官下未多時,梅已黃深李綠肥。隻怪南風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飛。”語言通俗易懂、活潑自然,至於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詩句,人們更是耳熟能詳,為南宋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輕麗的詩風。後來,人們把他所創造出來的這種新鮮活潑詩體稱為“誠齋體”,名重一時。在中國的詩歌創作史上,作品風格被人們公認為一種體例的現象並不常見。在我看到的資料介紹說,有宋以來近三百年,先後隻出現過兩種詩體。一為“西昆體”, 以宋初館閣文臣互相唱和、點綴升平的詩歌總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辭藻華美、對仗工整,藝術特征整飭典麗,但因為作者脫離社會現實,詩歌思想內容貧乏空虛,缺乏真情實感。另一種就是“誠齋體”了,以楊萬裏的字號來命名,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章法流暢,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南宋是“靖康之恥”後中國曆史上又一段紛爭離和的特殊時代,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悲苦淒戚,整個社會處於重大危機之中。史料記載,華夏大地在世界上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漸趨向衰落的。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楊萬裏,仕途輾轉間,時時以自己的心智情感和悲憫情懷感受時代脈搏。在奉新知縣任上,他曾以奉新的景物為題材反映農民生活的困苦與艱辛,體現出一種高尚的憂民情懷。詩歌《晚登清心閣望雨》這樣寫道:“憫雨喜見雲,喜雲愁不雨。長風將怒點,慰此樓中暮。喜雨不但人,鬆竹亦鼓舞。未知今年熟,得似去年否?”這首五言古風寫出了他自己在大旱麵前與農民一樣感同身受的望雨心情,由焦灼而安慰而喜悅而沉思,脈絡分明,語言流暢,近乎口語的詩句讓人讀來字字關情,句句著意。詩人憂民之所憂、喜民之所喜的樸素情感躍然紙上。

作為南宋時期最優秀的詩人之一,楊萬裏的詩歌創作及其成就曆來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他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詩風,更為人們所關注。然而,在這顯赫的詩名背後,他的官聲人品亦為世人楷模。

楊萬裏於乾道六年的四月出任奉新知縣,當年的十月又被推薦任命為國子博士離開奉新。在奉新他前後隻待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但由於秉性剛直,為百姓著想,敢做敢當,在當地百姓中留下了極好的口碑。他上任時恰逢全境大旱,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縣牢裏關押的都是一些交不起租稅的平民百姓,而官署裏的銀庫卻依然入不敷出,他深知其中緣由與群吏中間的層層盤剝不無關係。於是上任伊始他即令打開牢籠,放還牢裏的全部“囚犯”,同時放寬稅額期限,禁止下鄉騷擾百姓,並以一種不擾民、少擾民的理念規定百姓繳納稅賦後,張榜公布未納稅人的名單和應納稅額,接受廣大百姓監督。這一有利於稅賦公平的措施既督促了百姓按時足額交稅,又有效地杜絕了官吏貪汙擾民,得到了全縣百姓的擁護,不出一個月,欠稅全部交清。他這種心懷百姓心懷社稷的情懷,使其即刻成為奉新百姓眼中的“青天”。楊萬裏是宋代名士,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他在家賦閑期間,當朝權臣韓侂胄權傾朝野,四處網羅名士,借為新修的花園寫記為由找到楊萬裏,並且以高官厚祿等誘人條件相籠絡。寫篇文章這樣的事對於大文人楊萬裏來說是舉手之勞,更何況借此可以出山重返政壇。然而道不相謀,對於專權之後的韓侂胄,楊萬裏以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予以斷然拒絕,並義正詞嚴地回答說:“官可以不做,記是不能寫的。”錚錚鐵骨,擲地有聲的話語使得韓侂胄極度尷尬,惱羞成怒,楊萬裏也自此在家閑居了十幾年,直到終老。在一般人眼裏,楊萬裏這種堅守剛正固執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然而,卻彰顯出了楊萬裏堅持正義的品質和節操,不忘初心的氣節和信念。氣節是什麼?氣節是人在命運顛簸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操守,是人的一種精神力量,它包括了一個人所堅持的信仰追求、文明準則、價值尺度和優秀品質,是人生的一種基本準則和道德修養。就像孟子所說的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楊萬裏麵對高官厚祿所展現出來的這種氣節,以及這種不忘初心、敢於擔當的精神,讓人們無不引以為豪。他把氣節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就是為“氣節”而生為“氣節”而死的。人們常說,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有兩條命,一是生命,二是使命。一個人如果具有了崇高的使命感,他便會把“使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便會在任何艱難險阻麵前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可以說,正是因為楊萬裏的這種氣節與擔當,才讓人們長久地記住了他。

作為一位文人士大夫,楊萬裏不僅在詩歌寫作風格上創造了自成一派的“誠齋體”,而且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始終堅持不忘初心,保持那份來自內心深處對道德修養的堅守。離開奉新後,楊萬裏還時常掛念奉新百姓,懷念奉新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並專門寫詩寄情奉新:“傳語清心閣,欣逢詩主人。鶯花無恙否?風月一番新。舊日行吟處,今來跡已陳。應憐楊縣尹,須鬢兩如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詩名官聲並重的楊萬裏,離開奉新多年後依然被當地百姓所懷念,他的操守情懷和人格魅力令人起敬,發人深思。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