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抗日英烈易安華是我們宜春的名人。平常我們總會自然而然地談到他,談他當年在南京血灑疆場的光輝事跡,談他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他為國捐軀以後,因為遺體下落不明,家鄉的父老鄉親便以燈草束裝修建衣冠塚以為紀念。
他的衣冠塚在化成岩,袁州古八景之一的“化成晚鐘”所在地。因為有了它,當年唐朝宰相李德裕在此誦讀詩書的人文底蘊愈發顯得厚重。衣冠塚南向,前望秀江,後倚高岩。墓地占地十餘平米,墓碑設計簡潔大方,基座上鐫刻著他的事跡簡介。立秋後的一天我來到這裏,陽光穿過樹葉縫隙,灑下了斑駁迷離的光影,間或傳來的幾聲鳥鳴蟲嘶伴隨著從化成寺裏飄來的梵唄之音,將墓園映襯得寂靜、莊重而肅穆。墓碑頂上放置著一個小小的花環,下方插著三炷早已燃盡了的高香,在這裏,傳統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巧妙和諧地彙聚在一起。蒼鬆翠柏間,岩壁上“易安華將軍之墓”幾個大字蒼勁灑脫,下方嵌著一幀將軍遺像,溫文儒雅,英姿勃發,尤其是那雙明亮而又深邃的大眼睛,無不令人怦然心動,久久難以忘懷。
那雙眼眸清似水,顧盼生輝,給人一種質樸、純淨的感覺。易安華是我們袁州遼市人,從小寄養在外祖父家,他“少聰穎,卓犖不凡”,胸懷大誌,被外祖父讚為“非池中物”。易安華少時先後就讀於宜陽小學和省立八中,學習成績為全校之冠。“五四運動”時他積極響應,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遭到了校方的極力阻撓。後入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北伐,屢建戰功。
那雙眼冷靜睿智,炯炯有神,傳達出一種堅強與不屈。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慘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徹底被粉碎。淞滬會戰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59旅少將旅長的易安華又奉命率部衛戍南京,為保衛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激戰。由於力量對比懸殊,這次戰役我們的英烈用血肉之軀堅守到最後,戰爭進行得異常慘烈和悲壯。戰鬥打響後,易安華身先士卒,奮不顧身,率部與日軍展開了空前的拚死決戰,終因身負重傷以身殉國,年僅38歲。噩耗傳來,家鄉的父老鄉親個個未語先流淚,無人不聲悲。次年春,宜春各界民眾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蔣介石、張治中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先後發來唁電及挽聯,追贈他為陸軍中將。新中國成立後易安華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
那雙眼柔情似水,纏綿繾綣,人生最痛徹的莫過於生離死別,此時的錚錚鐵漢,眼中充滿了對家人的無盡眷戀和愧疚。他是一個鮮活豐滿有血有肉的男人,更是一個有職責、有擔當的軍人,在民族存亡之際,他將對家人的愧疚完全轉化成了對祖國的忠貞。抗戰爆發後易安華就知道犧牲難以避免,一麵是國家的民族大義,一麵是溫柔可愛的嬌妻愛子,為此他把妻兒送回宜春老家,立下遺囑。在《與妻書》中他這樣寫道,“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為?”字裏行間其情也哀、其誌也堅,壯懷激烈,鐵漢柔情溢於言表。此時的易安華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奔赴戰場,保家衛國,義無反顧,就像他生前留給子女的詩中所表述的那樣,“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出自曹植《白馬篇》)
今天站在易安華烈士墓前,已經很難想象當年戰爭的慘烈與悲壯。然而,當我們看到他那雙堅定與從容、剛烈與無畏的眼,內心深處依然感到震撼。麵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侵略,易安華和無數的英烈一起為民族尊嚴和獨立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以死報國,用生命和鮮血表現出了一種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崇高氣節,令人景仰。這種崇高氣節,在他和許多為國捐軀的英烈們看來如同身上的脊梁,是一個人的靈魂與操守,骨氣與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氣節比人的肉體生命還重要,還寶貴。是啊,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氣節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追崇的一個道德要義,成為支撐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複強、衰而複興的靈魂和脊梁。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底線。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仁人誌士為我們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頭可斷,血可流,革命意誌不可丟”等許多警句名言,成為我們自覺堅持的信仰追求、文明準則、價值尺度和道德品質。正是這種寶貴的精神品質,才有了我們無數的英雄模範人物在黨和國家、人民利益麵前敢於擔當、敢於奉獻、不怕犧牲,危難時刻彰顯英雄本色,表現出一種鋼鐵般的骨氣和民族氣節。氣節,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基本底線。
在易安華烈士墓前,順著他那明亮深邃的目光遠眺,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盡收眼底,一灣秀水抱城而來。就生命曆程來說,易安華烈士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是如此的輝煌,從他那雙明亮深邃的眼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似乎在讓人不斷地探尋人生價值,叩問生命尊嚴,就像緩緩東逝的秀江水,在給我們秀美城區帶來靈動的同時,還蘊蓄著一股浩然之氣,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