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湖口概況
湖口因地處鄱陽湖彙入長江口而得名,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曆史悠久,底蘊深厚。上下雙鐘扼湖控江,鞋山孤島,砥柱中流,地勢險要,素有“江湖鎖鑰、水陸通津”之美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域”。戰時烽煙先起,平時則旅遊勝地。一場場戰爭炮火硝煙彌漫,槍林彈雨;一批批傑士才俊光臨流連,淺吟低唱。
1949年4月20日,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起江陰,西至湖口”,隨後湖口人民獲得解放。
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湖口由一個經濟小縣躋身區域經濟強縣, 在縣城經濟發展的征程中,弄潮爭先,奮發有為。
湖口區位優越。湖口縣城位於江西省北部,九江市東部,長江中下遊分界點,距省會160千米,距九江市中心26千米。境內交通便捷,銅九、衢九鐵路跨湖而過,九景、彭湖高速貫通四方。通航河道兩條:其一為九江航道,港區航道為雙1級,最大通航能力為1萬噸級,港區岸線17千米,湖口港為深水港,布有30餘座碼頭,通往國內20多個港口;其二為鄱陽湖航道,上溯贛江源頭,輻射沿湖幾十個縣市。
湖口土地資源豐富。全縣國土總麵積669.33平方千米,其中長江和鄱陽湖水域麵積103.53平方千米,耕地25.96萬畝,林地22.1萬畝。
湖口氣候條件適宜。湖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
湖口經濟較為發達。湖口主要農作物為水稻、棉花、油菜,所產“柳米”在明清曾為貢米,棉花畝產籽棉創長江流域最高紀錄1037斤,油菜籽生產曾獲國務院嘉獎;藥材黃梔子、茶葉“舜葉”和“馬跡嶺”品牌等經濟作物產銷兩旺;漁業生產為全國重點縣,螃蟹、糟魚、銀魚曾為貢品,“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正是這一情景寫照。工業上初步形成了以冶金、能源、化工、建材、造船、輕工等為主的工業體係。
近三年,湖口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高新技術、產業鏈生態延伸和配套。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158.58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全年財政總收入41.3億元,比上年增長36%。
湖口人文底蘊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三苗部落就在這裏從事漁獵活動。禹定九州屬揚州南境,列國屬吳頭楚尾百越之地,秦屬九江郡,漢分屬彭澤、鄡陽縣,東晉屬彭澤縣,南朝劉宋始設湖口戍,南唐立縣(約950年),至今一千多年。
千百年來,陶淵明、狄仁傑、蘇東坡、羅彥輔、陸鬱、楊大鯤、彭玉麟等一大批名宦和馬適、駱敏、許汝魁、張科、張道、周厚轅、吳庭芝、潘錦江、楊賡笙、鄒覺民等鄉賢,留下不朽的篇章和雋永的佳話,為湖口增光添彩。蘇軾《石鐘山記》一文使湖口自然之美的石鐘山躍升為人文薈萃的遊覽勝地。文天祥《湖口》“江湖一都會,宇宙幾興亡。走馬蘆林外,買魚茅舍傍……”的詩句吟詠出民族英雄的千古惆悵和家國眷戀。清彭玉麟營構的石鐘山及縣城,匠心獨運,重塑了湖口形象。
湖口縣是國內著名的旅遊勝地。近年來,石鐘山、鞋山分別成為國家4A級和3A級風景名勝區,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湖口青陽腔、湖口草龍和湖口粑俗先後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豆豉、湖口糟魚、“舜葉”茶等特產先後被列入“中華老字號”和“江西省老字號”。湖口還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江西省民間文化(戲曲)藝術之鄉”稱號。許多優良的製作技藝得到發掘,不少優秀的傳統鄉俗文化得到發揚光大,成為經典,構成了湖口寶貴的人文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