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幕阜拾零幕阜拾零
盧曙光

劉陵鄧通何許人

修水自古以來出人才,據說與南崖文峰塔很有關係。唐朝之前,寧州物產豐富,但是人才匱乏,不出高官仕子,隻出平頭百姓,都說納糧當差有本地人,滿朝文武無本地人。至唐貞元年間,有位道士提出有辦法改變此間風水,即在旌陽之側、鳳渚之崗建一座寶塔,能鎮河妖於無形,播文風於百姓。當地紳士聽後十分高興,忙按道士吩咐聘能工巧匠擇地建塔。寶塔建成之後,果然文風大振,名人、大儒、高官輩出,僅僅一個雙井,僅宋一朝進士便有48人。

寶塔果真神奇,使得修河風水沒有流失,令人不得不信。細數之前,還真沒出過幾個大官,古籍上查找,曆時千年,唯有漢朝出過鄧通、劉陵兩位。有關兩人的記載,隻是片言隻語,非常簡單。不像今天媒體發達,有專訪有傳記。古人即使有傳,多的一二百字,少的隻幾十字。《義寧州誌》隻在豫章縣考、西平縣考下麵備注有十幾個字,漢鄧通豫章西平人,漢劉陵豫章艾人。閑來無事,故紙堆裏爬梳,對兩人加以考證,以富地方曆史人文。

鄧通在漢朝有兩個,一個是蜀人鄧通,是個寵臣,司馬遷將他列入《史記·佞幸列傳》,他是西漢文帝寵臣,憑借與漢文帝的特殊關係,壟斷當時鑄錢業,廣開銅礦,富甲天下。這個人名聲不好,近代有聯家在題鄧通山時,這樣寫道:“漢史考生平,吮疽之餘,未有寸功興社稷;蜀山羞姓氏,登頂而歎,誰留尺地著英雄?”約兩百年後,劉秀建立東漢,又出了個鄧通,此鄧通可不是彼鄧通,這個不得混淆。不過謝承所著《後漢書》提到的這個鄧通,學界認為可能是筆誤,或許叫鄧道。考據家王謨按:“鄧道、鄧通當為一人,今名從所見采錄。”汪輯分作兩傳,今從汪輯。也就是說,謝承的《後漢書》簽注時有兩傳,內容說的是同一人,也有將錯就錯之意。關於他的事跡隻有不足百字:“鄧通不應州郡旌命。”“鄧通字子淵,天性通敏,以清廉正直為行,又嚴毅不畏強禦,宜治三輔。出為左馮翊。”“鄧通出為馮翊,下車治豪族大姓,號為‘豪強所病’。”“鄧通字子淵,遷越騎校尉,為營吏士所敬畏,天下歎之。”王謨按:“《南昌耆舊記》雲:‘鄧通字子淵,豫章西平人。沉毅有學行,官馮翊太守,不通賓客,京師號曰鄧獨坐。’《太平寰宇記》曰:‘西平故城在武寧縣西二百九十七裏。’《漢書》雲:‘鄧通,西平人。即此縣也。’”《義寧州誌·西平縣考》有“後漢書鄧通,西平人,即此地也,今西平鄉有鄧通故宅遺址”雲雲。

從上麵所載可知,鄧通是個清廉的好官,而且很有個性,不畏強權,許多豪強都怕他。任越騎校尉時,深得官兵敬重。而馮翊太守是個多大的官?為什麼叫左馮翊?東漢建安五年(200)以後,相繼設郡、州、署,至今曆時1800多年,最大的郡是建安十八年(213)的左馮翊。左馮翊轄今陝西省渭河以北、涇河以東的洛河下遊地區,周境長約800公裏、東西長約250公裏的關中東部、北部、南部遼闊富饒的區域,郡府原設今西安市高陵區,東漢末年移至臨晉(今大荔縣)。左馮翊府即左馮翊的官署,長官為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由此看來,籍貫修水全豐的鄧通,官做得夠大,還真是個人物。

漢朝也有兩個劉陵,一個是淮南王劉安之女劉陵,大家因電視劇播出而十分熟悉。另外還有一個劉陵,則是修水老鄉。金溪人王謨按:《江西通誌》引謝書雲:‘豫章艾人,和帝時為長沙安成長。’”證實劉陵曾任安成長。《八家後漢書輯注》中有劉陵傳,兩則記載如下,其一:“劉陵字孟高,為侍中。車駕南郊,陵參乘。上起早,升輿伏,陵恭嗟曰:‘陛下萬乘主,宜立正配天,雖尊神欲寢,不當上為天地靈祇,下為群臣萬姓觀者乎?’上有愧色,曰:‘敬受侍中斯言,以為後戒。’”用今天的話說,劉陵任侍中時,與皇上同去南郊。因起得早,皇上疲勞而假睡。劉陵對皇上說,陛下萬乘之尊,應有天子之儀,雖說欲寢,但應保有天地威儀,為群臣百姓表率。皇上聽後,認為劉陵說得對,以後一定多加注意。其二:“豫章劉陵,字孟高,為長沙安成長。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縣。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還之。”用今天的話說,豫章人劉陵,曾任長沙安成長官職。他到任前多虎,百姓害怕,逃往他縣。劉陵到任後,廣修德政,一個月後,老虎自動離開,百姓又遷回長沙,這是劉陵為官清明所致。

《後漢書》裏麵也有類似傳說:“宋均,遷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數為民患,常募設檻阱,而猶多傷害。均曰:‘……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其務退奸貪,思進忠善,可一去檻阱,除削課製。’其後傳言虎相與東遊渡江。”可見劉陵與宋均皆深得民心。古人對為官仁德非常在乎,因此有不少傳奇故事,這些地方官吏仁政而澤及鳥獸之典眾多,且是口口相傳,如“還珠合浦”“韓愈驅鱷”“政成馴雉”等。因此劉陵雖隔今天近2000年,但在民間留有印記,縣城羅家堝有劉公井,碑記有載來龍去脈。

劉公井旁邊就是劉公祠,可惜毀於鹹豐五年(1855)兵火,但古井還在,它不僅是目前縣城最古遺存,而且至今香火旺盛。據州誌記載,在修水劉公廟還有四處:一在仁鄉東皋祠後,庠生冷汶裔捐基,監生陳際陽、庠生宗謨倡建;二在仁鄉小洞,裏人冷采芸捐基倡建;三在西鄉東山;四在西鄉南山。古代廟祠,主要是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如太廟、南嶽廟、北嶽廟、武侯祠、韓文公祠等。修水供奉本地賢達的除劉陵祠外,還有山穀祠、太史祠等。這足見劉陵在民間的地位。清代邑人徐傳鳳有《劉陵舊祠》詩一首(載《義寧州誌》),雖然年代久遠,但這首七律也旁證了其人其事,詩曰:

尋幽恰到龍坪裏,為訪劉陵漢侍中。

古木參差浮碧嶂,荒祠零落臥秋風。

鹹推善政能驅虎,獨獻名言可貫虹。

太息先生遺跡杳,雲煙滿徑半蒿蓬。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