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句的臨摹、刻畫,比詮釋來得更有震撼力。而詩句的張力,就在於如何使用詩歌語言的精煉敘述和隱含。蒼白無力,很多時候就敗在詮釋上。
2、一首詩的創作,要是有禪的過程,就完美了。禪具備哲學意識,能將創作中興奮的詩意沉澱下來。靜下來的情緒,能將詩意送得更遠,直至睿智的高度。
3、詩是文學藝術的結晶體,誤導了部分創作詩人以為是哲學的金字塔,使用諸多意向,讓詩句負載,堆砌。不論是寫作者,還是對於讀者,這都是吃力不討好之事。
4、詩歌創作,盡量做到主體清晰,詩意明朗,文本幹淨純真。詩歌創作,要求做到返璞歸真,當然特指我們的傳統精神,民族特色,豐厚的生活底蘊。沒有深入理解,說明“路漫漫其修遠兮”。如果能夠做到:不論是寫完,還是讀完,都有了輕鬆、快樂的愉悅之感,那才是一首寫成完美的詩。
5、詩歌需要個性語言,也是要求體現出詩句意象的藝術美,及遣詞造句的語言美獨特魅力。使用比喻、借代、擬人等寫作技巧,要形象、貼切、同感、通感。如果用成南轅北轍,死硬活套,那就適得其反了。當然,這很體現出創作者豐富的閱曆,跟深厚的寫作功底。
6、有了自己的創作風格之後,這時候首要的是放下浮躁,有否靜下來的狀態,是可以從寫作中讀出來的。走進商業炒作化的詩人,對於寫作是很危險的,稍微不小心,就會被娛樂、狂歡、消費,充實虛偽,就是所謂的不娛樂至死不罷休。是人必有虛偽。虛偽也不是糟糕的事。虛偽最能體現人真實的一麵。而人最可怕的是,虛偽被利用。
7、創作一首詩,提倡它“活”起來。活就是輕鬆的意思,靈感帶來的靈光一閃,詩意中快樂的滋生源,生活中的真,貼切感受到的東西。另外,再提倡它“飛”起來,飛就是快樂之意,詩歌藝術閃現的靈動火花,很直接的效應,也是讀者讀著陶冶情操,享受藝術美的回味震撼。同時,這也是創作一首詩歌的目的,讀一首詩獲取到的藝術財富。
8、一首好詩被人非議,像是雞蛋裏挑骨頭。好詩隻是個人從某個角度去鑒賞的結果而已,並不強加於別人。常聽到有人說,沒有爭議的詩不是好詩。而“非議”跟“爭議”是有區別的。一個人讀作品,不能去虛心學習別人作品的寫作技藝,填補充實自己空虛,欠缺的地方,卻要自己浮躁,盲從占了上風,距人於千裏之外,這就是沒有很好領會古人訓的“去其糟柏取其精華”之意,這樣去讀詩,或讀其他作品是沒有意義的,同樣去創作詩歌,或其他文本寫作也是可怕的。
9、當自己覺得一首好詩產生,有兩人以上對於這首詩,都是同樣的鑒賞評語時,自己就得去找詩中的不足了。好詩是經得起多角度的推敲的,兩人以上相同的鑒賞,很可能是“糖衣炮彈”,表麵敷衍吹捧之詞,當然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幫派,山頭,圈子內的阿諛奉承,相對於自命不凡之人。網絡既是寫作的開闊地,也是陷阱。沒有利,卻能讓人得名,而這個名,恰恰充斥著人的虛、浮、偽、燥。
10、推薦一首好詩,得考慮到一些因素,比如那時的經典,是否符合現在讀詩者的“胃口”,生活、經驗、閱曆、通感等,能否有所共鳴。一個詩人的生活時代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戰爭年代,和平年代,幸福年代。一首革命詩,也許在革命年代是好詩,在幸福年代感知就不一樣了。一首風花雪月的詩歌,在幸福年代是好詩,在戰爭年代呢?好詩,能與讀者引起共鳴,放鬆生活的緊張忙碌,帶來愉悅才是關鍵的。所以,鑒賞詩歌,推薦一首好詩給讀者,還是最起碼要考慮到這些。
11、詩歌創作要求的精煉,應該是指詩歌的內核及意向的堆砌,並不是指詩句中字、詞、句的修飾,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廢話”,恰恰相反,詩句間的承載、銜接,如果少了一些所謂的“廢話”,顯得藝術的美,被“剽骨割肉”,技巧失去了“潤色”,沒有內蘊節奏感的一樣。比如很多抨擊的“羊羔體”詩人車延高,獲魯獎作品中的《徐帆》詩,首句“徐帆的漂亮是純女人的漂亮”,批說是廢話,多讀幾遍,還是能感受出詩句語言的獨特魅力的。創作者筆下的造句,在沒有基本的語法錯誤後,能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就是詩歌獨特語言的魅力所在,是獨個性的。
12、詩歌創作要求“大眾化”,被部分人誤導了,以為降低了寫作的難度。我想問問,我們是如何去鑒賞一首好詩的?語言,技巧,可讀性,藝術性,結構美,詩性詩味,作者的資質、閱曆,還有呢,作者生活的經曆,經曆的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甚至到國家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體驗等等,這些都是要求考證參照的,而創作者,也必須要去認知的。詩歌有了觸摸到的真實性,可讀性,時效性後,再來談藝術的震撼與共鳴吧,這就是詩歌創作所要求的大眾化。還有,說的詩歌要求“人人讀得懂”,這不是詩歌要求,是創作者去完成一首或一部作品,必須注意、意識到的。一首詩歌寫作完整的作品,完成發表之後,讀者會自然而然地讀進去,開開心心地走出來,詩歌從被命名成這種文體之後,就注定有了這個宿命,不必去質疑,就像你出生下來生存的自然本能一樣。請注意我提到的一首作品寫作的“完整”,我還沒說到“好”,好是讀後的感受,引發的共鳴。
13、看見一些詩人,在茫然失措中,發狂似的與我們的傳統背道而馳,甚至說不要注重我們的民族特色,要向西方世界靠攏。我想,這可能是受到崇洋媚外的虛浮作祟,說什麼學習西方的,才是詩歌創作的主流,詩歌才有得“救”。想想國外都設立專門研究我們的唐詩宋詞元曲機構,對我們的古詩詞曲進行深研究挖掘,便覺得有些可笑,繼而悲哀:這是像國人說出來的話嗎?當下詩壇,正是大浪淘沙的時候,那些被簇擁、群起推薦、以利益誘惑鑒賞出來,所謂的好詩,沒有民族特色,失去大眾後所謂的“經典”,看是晶石?是沙?還是泥?最後時間都會公證出來的。著名老詩人流沙河曾說,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進而從不接受邀請來詩歌講座。說明詩人,對當下的詩歌有多麼的失望和感慨。
14、古有成語毛遂自薦,所以現在許多作者也想效仿古人,自薦自己作品。特別是詩人,自己鑒賞自己的詩歌,來達到自薦的目的,這是很糟糕的事,說明詩人自己已墜入自我炒作的“圈套”,而無法“自拔”炫耀。詩人創作,不在內心的純淨與澄明的狀態之下,如何能站在智者的高度,去敏銳觀察新鮮事物,禪悟哲學意識?伯樂是伯樂,千裏馬是千裏馬,伯樂與千裏馬,是兩個不同的理解範疇,還沒有出現千裏馬與伯樂都是自己的那個年代,好像也無法理解這樣的唯心觀邏輯,能成立。
15、眾口紛曰藝術,我覺得就是一首(篇)作品的想象,就像說的詩歌的藝術,是聯想讓詩人在創作中進行了對想象的處理,嫁接,修酌,張揚,以納入詩人的個性核心創作主流。
16、一首好詩,跟命題也有很大的關聯。詩歌命題直接牽引著詩人的創作思路,哲理,邏輯,自然規律等等,成功作品的創作準則,是在命題的規範下不得“造次”。無奈的某些詩人,在無法取舍命題對整首作品的創意時,就幹脆取名為《無題》,其實不可取,命題是讀者去開啟你創作作品的鑰匙。一句富有詩意的詩歌命題,是不是更能吸引讀者讀下去的好奇心呢?
17、創作一首詩歌作品,意向的轉承起合時,在符合自然規律,正常邏輯的情況下,盡量單純簡潔,脈絡清晰,讓精煉的語言,去自然而然地延伸詩句的張力,從而呈現出詩歌藝術的鑒賞審美魅力。
18、想象是詩歌鮮活的生命,也是藝術美帶給的快樂。符合自然規律的想象,某些詩人也說它是詩歌寫作的技巧,技藝,可以這麼以為,因為想象還同時承載作品空間的延伸與張力。提到張力,需注意的:詩句的張力跟一首作品的藝術空間張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寫作理解概念。詩句的張力,是靠詩歌語言的精煉、強悍促成;一首作品的藝術空間張力,是來源於詩歌想象騰飛的翅膀,是靠帶給讀者視覺的衝擊力和靈魂的感召力來促成的。
19、一首好詩,幾乎人人都要談到語言,而後是語言藝術。確切一點說,什麼樣的字、詞、句,才是詩歌的語言?我覺得,詩歌寫作中,起碼首先要做到對於意向的表達、陳述,要具體、到位、簡練、深入,然後是句子的鮮活,彈性十足,不生硬,不晦澀,大眾,通俗,有回味。或許,有彈性、有回味就已經到達了語言藝術的起碼要求。
20、一個詩寫創作者,如果心裏沒有對自己創作的作品,不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任憑別人大肆的吹捧,吆喝,那絕對是悲哀的。同時也很清楚了創作者自己的閱曆底限,和浮躁的低媚眼光。
21、一首詩歌作品,最好能體現出詩人細膩的情感,使得作品更有親切感,親近感。要求寫作者細微,微妙的觀察,體驗,但不是要作者通通都續寫出來,造成詩句累贅,不精練,衝淡了一首作品的詩意。詩句的提煉,細膩的情感,是讓讀者讀著讀著,自然而然以心靈去感受到的。所以得需寫作者如何去掌控這一寫作技巧。
22、口語二字是讀者、批評者說得最多的,其實應該是寫作者說得最多的才對,隻不過是方式表達的不一樣而已。散文,小說,詩歌都是口語寫作題材,而某些人,總要對詩歌特別強調什麼“類口語”,“近口語”,“全口語”,等說辭。我想說,詩歌就是起碼要有詩歌的語言,散文起碼要有散文的語言,小說起碼要有小說的語言,這樣是不是更有說服力,更明白好懂一些。新詩百年,漫漫長路,有些人偏要硬加一些強辭,我看是“別有用心”的。
23、常要求寫作者寫作獨立,我的理解是指寫作者,寫作的一個狀態,獨我的空間,靜下來的狀態,醞釀好了情感之後,開始寫作。一篇或一首作品,隻要不是日記之類的私有,要將它發表出來,公知於大眾,就必須接受道德,倫理,法則,自然,邏輯等等的檢閱,最後才是時間的論證。在多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想要你的作品生命力有那麼一點點強(注意是那麼“一點點”,要求並不高),那麼請讓你的作品說話。如果你任性好玩,不負責任地碼出文字,讓別人去讀,你就是在巧取豪奪別人的時間,變成了一個可惡之人。
24、經常聽到讀者說沒讀懂,一首詩讀不懂,該是寫作者的悲哀。用詞拗口,詞不達意,南轅北轍,晦澀,甚至到詩句不順,詩意脈絡不清晰等等。也有人說,詩不一定要每個人都讀懂,甚至說每個人都讀懂了,那不是詩歌,是散文,小說,記敘文,日記。我不去糾結它,也希望詩歌寫作者不要去糾結它,去糾結它,好比你鑽進了牛角尖。如果寫作沒有一個嚴謹的心境狀態,沒有嚴肅認真的態度,沒有傳統的人倫道德感,沒有社會的責任感,沒有自身樹立崇高的使命感,去詩歌寫作,那還是不寫為好,去多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情吧。人生最寶貴的生命資源就是時間。浪費別人或是自己的時間,這無疑都是可恥的行為。
25、也聊聊如何理解“經典”詩歌:“經典”二字,也許在未來的詩歌寫作中,將被人淡忘。“經典”對於詩歌寫作來說,讓我想起與古詩體的五律,七律等體已形成的固定意識框架有些雷同。所以,對於新詩寫作,我以為有些局限了寫作的前行跟認知。為什麼呢?“經典”二字,隻是在體現一個詩人創作成熟時期的高度,而無法統帥整個詩壇的創作分歧,容許詩歌寫作頂峰時期,產生品讀一首詩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爭議。詩歌作品隨時都在體驗詩人當下的現實生活,豐富閱曆,文化底蘊,人文情懷,感觀外麵世界等等。今天跟明天,今年跟明年,都有相應的變化,而體驗、閱讀、認知的感觀又在隨著不斷地提高。今天認為的經典,還會是明天的經典嗎?明天的經典,還會是後天的經典嗎?那是不是每天的生活,都在一塵不變?年歲沒有一天比一天上長?萬物都停滯不前呢?何必要去把“經典”樹立成“神話”來炒作。
26、一首詩歌作品,不管詩人如何遣詞造句,或者是所謂的“口語”,隻要通俗,不媚俗,不難懂,不晦澀,不拗口,有藝術特色,獨個性,新鮮,充滿生命的活力,那就是詩歌語言。這個門檻很低,卻阻攔了很多寫詩的人,因為理解的不同,誤導了某些人寫出來的詩歌作品,語句淺白,無意,讀者讀起來味同白開水,不新,引不起大家共鳴。詩歌要求個性化語言,詩人是語言的製造者,發明者,個性化語言,就是要講新聞性,時下性,實效性,前所未有,又要此處出現,再無他處尋覓。詩人的詩語必須做到“曇花一現”,“瞬間火花”,才可走得更遠。
27、詩歌寫作,盡量少用技巧,可能會被某些人真的以為詩歌寫作不要技巧,其實是指一種詩寫的最高境界,是要看寫作者的閱曆,經驗,字詞句的熟練掌控,與運用。說直白些,就像是踏雪無痕。讀好詩,你看不出技巧何在,但當你被藝術魅力吸引到回味無窮時,這就是詩人的技藝所在。
28、詩歌寫作,伴隨文體的完成之後,技藝就有了,隻是好與不好而已。也就是說,又直接體現在詩歌語言上,一旦詩句達到藝術呈現的完美之後,技藝就隱身不見,不是說沒有寫作技藝,而是寫作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自由發揮境界了。一首好詩的寫作技藝,讀者一讀就能心領神會的,直接就凸顯出寫作者智慧。
29、一首詩歌寫作的完美成功,在於情節(也叫詩中敘述細節)的微小處理上。就像古體詩歌寫作中突出的詩眼,所謂“詩眼”,就是說讓一首古詩活起來的一個字或是一個詞,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飛流直下三千尺”中的“直”,“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等等。一首詩中有了一個或是一個以上的“詩眼”,就是一首詩中的點睛之筆。唐詩中,幾乎每首中都能找到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詩眼”,讓我們欣賞到藝術的美,與直抵心靈的真諦。而我理解的,一首新詩佳作,詩中的詩眼一定是在某一個,或兩個詩句上,就看你如何去發現而已。
30、詩歌寫作不同於其他文體,靈感火花閃現之前,也是靠寫作者的生活經驗、閱曆,與外界接觸碰撞的結果產生的。所以,靈感被某些人說得很神奇,很神話,有高不可觸樣,如此說得險些把我們給“忽悠”了。而詩歌不同於其他文體寫作,在於寫作者的經驗與閱曆之外,還要有技藝,集這三者之後,才有接下來的一個“悟”產生推動力,有了這些的前提準備,還需要寫作者的很多閱曆時間跟空間,而時間對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有限是指長跟短、多與少,空間是指的大與小、容納的寬闊度。所以,某些評論者總想把詩歌寫作寄望予年輕寫作者,這有嚴重的輿論導向。沒有豐厚的生活經驗觸感,沒有豐富的閱曆知識認知,沒有高超的寫作處理技藝靈活運用,一首好詩是出不來的。另外,如果寫作者連一首完整詩歌寫作都很難駕馭,那根本不要去寫什麼探索詩,先鋒詩了,說出來臉紅。
31、寫作完成一首詩的主要“任務”是留住讀者,讓讀者還想再讀一遍,兩遍,讀者讀超過三遍的,一定是好作品。如果還能讓讀者收藏,就更不必說一首詩歌作品的創作成功。最讓人忌諱的是,你寫的詩像是“交差”似的文案,年終總結,會議記錄,讓讀者讀到的效果是讀一半就讀不下去,那就糟糕了。任何文體寫作,遇這樣的事,都很尷尬。〖HT〗〖HJ〗〖LM〗〖KMB〗〖LM〗